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比特幣贖金竟被追回 加密貨幣應聲暴跌!特朗普:這是騙局

    比特幣贖金竟被追回 加密貨幣應聲暴跌!特朗普:這是騙局

    支付給駭客的比特幣贖金,竟然被美國司法部追了回來,這一消息令幣圈投資者極為震驚,紛紛拋售手中的加密貨幣。

    6月8日,數字貨幣再度重挫,過去24小時內,比特幣暴跌近10%,以太坊、幣安幣、狗狗幣、艾達幣、瑞波幣等跌幅均超10%。

    (券商中國提供)

    此次暴跌又導致不少人爆倉,比特幣家園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加密貨幣市場爆倉人數超過16萬,爆倉金額超70億元。加密貨幣總市值蒸發近1萬億元。

    (券商中國提供)

    美國追回付給駭客的部分比特幣贖金

    當地時間6月7日表示,美國司法部表示,目前已追回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上個月付給駭客組織等值約230萬美元的比特幣贖金。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司法部副部長麗莎·摩納哥表示,調查人員追回了由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支付的63.7枚比特幣,約佔總支付數量的85%。摩納哥在新聞發佈會上説道,「我們將繼續利用所有資源,增加對防禦勒索軟件攻擊的研究。」

    不過,由於價格下跌,目前這63.7枚比特幣價值約23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71萬元)。相比支付贖金時5.87萬美元/枚的成本,追回時,這些比特幣價格已下降至約3.61萬美元/枚,縮水38.5%。

    今年5月7日,美國最大燃油管道運營商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遭遇駭客攻擊,被迫關閉整個管道系統。在遭到駭客攻擊的數小時後,該公司向駭客組織支付了75枚比特幣(當時價值4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14萬元)。

    駭客收到付款後提供瞭解密工具幫助恢復其計算機網絡。但因該解密工具運行速度過慢,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最後還是使用自己的備份數據來恢復系統。這期間,受管道關閉影響,美國多地出現燃油短缺和恐慌性購買,導致燃油價格飆升。

    當地時間5月9日,美國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原因是當地最大燃油管道運營商遭網絡攻擊下線。5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稱,攻擊輸油管道「是一種犯罪行為」。直到當地時間5月13日下午,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才宣佈,重啓了該公司的整個燃油運輸系統並全面恢復運營。

    加密貨幣再遭血洗,又有16萬人爆倉

    據外媒報道,駭客用一個比特幣錢包接收勒索資金,FBI獲得一個私人密鑰,解開了比特幣錢包,找回了資金。至於FBI是如何獲得密鑰的,暫時還不知道。

    美聯社指出,美司法部的此次行動標誌着新成立的專門工作組首次通過入侵駭客組織比特幣賬户的行為來追回贖金,是美國在打擊駭客勒索鬥爭中取得的罕見勝利。

    上述消息在幣圈引發恐慌,比特幣價格在幾分鐘內跳水2000美元。在過去24小時內,比特幣下跌逾3300美元,跌幅達接近10%。其他加密貨幣也被拋售,以太坊、幣安幣、狗狗幣、艾達幣、瑞波幣等跌幅均超10%。加密貨幣總市值蒸發近1萬億元。

    比特幣家園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加密貨幣市場爆倉人數超過16萬,爆倉金額超70億元。

    有網友直言,「不知道美國司法部是靠什麼追回的,如果技術手段,等於説比特幣底層邏輯被破解,那真的就一文不值了。」

    另有網友指出,現在很多人都在猜測美國司法部是如何沒收了駭客組織「DarkSide」的勒索贖金,各種説法都有,有的説交易所配合實施了凍結,也有説DarkSide的服務器被攻破的。總之,這次事件讓比特幣的抗審查性再次受到了挑戰,或是本次下跌原因。

    特朗普稱比特幣是一個騙局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説的一句話,也被認為是比特幣大跌的原因之一。

    據環球時報綜合外媒7日報道,特朗普周一稱,比特幣可能是一個「騙局」,並抱怨比特幣正在與美元競爭,他想讓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特朗普近年來多次抨擊加密貨幣,指責它們為「包括毒品交易和其他非法活動在內的非法行為」提供便利。

    在接受霍士商業新聞網採訪時,節目主持人斯圖爾特·瓦尼詢問特朗普對這種流行加密貨幣的看法,以及他是否會投資這種貨幣。特朗普回答説,「比特幣,它就像是一個騙局。我不喜歡它,因為它是另一種與美元競爭的貨幣。我希望美元成為世界貨幣。我一直都這麼説。」

    6月8日,#特朗普稱比特幣是一個騙局#這一話題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有網友評論稱,這就是玩虛擬貨幣的風險,隨時都有可能歸零,各國都有自己的貨幣,市值小的時候無所謂,大了可是在擠兑各國的貨幣。還有網友直言:「比特幣就是旁氏騙局,也毫無價值。」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指出,特朗普近年來多次抨擊加密貨幣,指責它們為「包括毒品交易和其他非法活動在內的非法行為」提供便利。

    美國福布斯網站稱,雖然美國許多富人都對比特幣充滿熱情,但特朗普絕不是唯一一個對加密貨幣表示懷疑,或表示徹底反對的億萬富翁。沃倫·巴菲特長期以來一直在批評比特幣,最近巴郡·哈撒韋公司副董事長查理·芒格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在5月的一個小組討論中説,「我不歡迎對綁架者和勒索者如此有用的貨幣。我認為(加密貨幣的)整個該死的發展是令人厭惡的,違背了文明的利益。」

    5月21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推特上轉發了一篇其發表在《紐約時報》上對比特幣的評論文章,並附文稱「預測將收到很多仇恨郵件」。在其評論文章中,克魯格曼表示,比特幣之類的加密貨幣資產是一個龐氏騙局。他認為,過去12年以來,比特幣在正常的經濟活動中幾乎不起作用。

    拜登將就加密貨幣在勒索軟件攻擊中的作用發表講話

    6月8日消息,據外媒報道,美國總統喬·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Jake Sullivan表示,拜登將直接就加密貨幣及其在Colonial Pipeline遭駭客攻擊事件和其他勒索軟件攻擊中扮演的角色發表講話。

    Sullivan表示,在本周末拜登出席七國集團(G7)峯會期間,包括拜登在內的美國官員希望看到一份針對勒索軟件攻擊的行動計劃,以及如何與其他民主國家分享信息,「如何應對加密貨幣挑戰」等方面的問題。

    Sullivan在談到七國集團應對此類勒索軟件攻擊説:「今後,這必須成為一個優先事項。」他將這個問題描述為「一種不同級別的安全威脅,聯盟必須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關注這一問題。」

    一直以來,拜登很少就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發表公開聲明,不過據報道,拜登政府官員正在審查當前的加密法規,並確定是否需要新的限制來保護經歷市場波動後的投資者。

    國務院金融委出手!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

    今年以來,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不少人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態衝了進去,結果卻落得個兩手空空。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監管部門早已意識到虛擬貨幣交易炒作帶來的風險,及時預警,多次出台舉措予以整治。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就聯合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2017年央行等七部門叫停各類代幣發行融資,並開展專項整治。隨後,中國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和ICO交易平台基本實現無風險退出,人民幣交易的比特幣全球佔比一度降至不足1%。

    儘管如此,一些人仍在觀望,維持「礦場」經營;部分虛擬貨幣交易平台仍能繞過國內金融機構風控,進行充值、提現、購買等操作。

    今年以來,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有所反彈,從5月18日開始,中國密集釋放對於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

    5月18日內蒙古發改委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台;同日,中國網路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關於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

    5月21日,國務院金融委要求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範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金融委首次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

    5月26日,內蒙古發改委發佈關於堅決打擊懲戒虛擬貨幣「挖礦」行為八項措施徵求意見。

    比特幣年內漲幅已經開始落後於主流資產

    2020年,比特幣價格屢創新高,全年漲幅高達300%,價格從年初的3800美元/枚飆升至年末的28900美元/枚,市值高達5300億美元。2021年,比特幣則上演過山車式行情,前3個月漲幅超過100%。

    自4月中旬觸及64854美元的歷史高點以來,比特幣價格一路下挫,累計跌幅高達49.56%,最新價格為32711.4美元。

    今年以來,比特幣的累計漲幅已回落至14%,不及大宗商品,也低於歐洲和亞洲的一些股票指數,法國CAC40指數累計漲幅超過18%,德國DAX指數漲幅也超過14%,倫銅期貨價格上漲了28%,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更是大漲41%。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教育校長於佳寧指出,虛擬資產是風險較高的投資種類,資產價格的漲跌幅度和速度都與傳統資產有顯著差異,背後的權益機制以及技術依託與傳統的投資資產顯著不同。未來各國針對虛擬資產的監管規則將越來越明確,並且將趨於嚴格。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問題資金可能會不計成本地集中拋售加密資產,投資者需警惕交易者踩踏、集中拋盤、連環爆倉等情況的發生。

    「下一步應採取針對性措施,開展虛擬貨幣挖礦和交易行為集中整治活動。」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對涉嫌挖礦的企業叫停招商引資,切斷增量。綜合採取電價、土地、稅收、環保等手段,推動存量挖礦企業有序退出。另一方面,對非法參與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或為之提供支持服務的機構、平台,應聯合司法部門及時處置,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增加整治的威懾力。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