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歐投資協定》前景光明

    《中歐投資協定》前景光明

    近期諾亞國際研究部在準備《2021下半年投資策略報告》的海外部分,完成後將與諾亞國內研究部的投策報告彙總到一起,在6月下旬向客户解讀我們的觀點。

    為了集中精力完成投策報告,今晚7:30的《諾亞第一時間》將暫停一期。

    通常我們海外研究聚焦美國經濟和市場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我們和大家簡單聊聊歐洲市場的情況。相信大家對後疫情時代的「K型反轉」已經非常熟悉,在股市表現尤其明顯。

    我們常説美股表現一枝獨秀,實際上,歐洲股市在「K型反轉」中表現更勝一籌。MSCI歐洲股票指數從年初到6月4日,以美元計價,上漲了16.7%,而美國標普指數同期之上漲了13.3%。

    去年11月初,疫苗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場對「K型反轉」的信心加強。如果從當時算起,截止到6月4日,歐洲股市上漲了46.5%,更是明顯跑贏了標普指數的漲幅30.6%。

    我們在4月14日的《Morning Call:歐洲股市的逆襲能否持續?》解釋了歐洲股市表現領先美股的核心原因,歐洲大部分公司屬於傳統的周期股,價值股,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持續落後於科技和成長股拉動的美國股市,但從去年11月之後明顯收益於後疫情時代全球股市的「K型反轉」。

    我們相信歐洲股市的良好表現會在今年下半年持續,一方面,雖然歐洲疫苗接種和經濟復甦都落後於美國,但會在下半年美國經濟增速放慢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歐洲的經濟刺激計劃也會在美國各項救助方案之後陸續推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雖然美股大盤早已超越2007年金融危機開始前的點位,但歐洲股市仍然沒有收復2007年的失地,在美元可能在下半年繼續走弱的環境下,國際資金會流向歐洲,同樣受益的還有新興市場,他們的股市同樣還沒有回到2007年的高點。

    在2020年12月30日,《中歐投資協定》完成了耗時七年的談判,也為歐洲股市帶來了明顯的利好。這份協定使得歐洲企業可以更便利地進入中國市場,並改善競爭條件,同時也有利於中國對歐洲市場的投資。

    當然,協定需要在歐盟27個成員國和歐洲議會批准之後才正式生效。

    去年11月,中日韓,東盟十國,以及澳洲和新西蘭達成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也就是RCEP協定,這也是促成《中歐投資協定》的重要因素。

    不過,《中歐投資協定》引起了美國政府的不滿,拜登政府希望聯合美國的傳統盟友來遏制中國的崛起。

    可惜的是,今年以來,隨着拜登政府拉攏歐盟,與中國展開激烈競爭。中歐雙方也就香港和新疆等問題產生了明顯的分歧,歐盟在3月以人權為由對中國實施制裁,中國對歐盟進行了反擊,中歐關係轉差。

    5月,歐洲議會通過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動議,解凍的前提是中國解除對歐洲議員的制裁。不過歐盟內部仍有很多人支持中歐投資協定。

    我們認為雖然《中歐投資協定》無法按照原定的時間線獲得歐洲議會的批准,但最終中歐雙方會化解分歧,《中歐投資協定》前途依然光明。

    只要雙方關係不進一步惡化,等待時機關係緩和,歐盟大概率會兼顧人權和實利,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向中國政府表達人權立場,一方面也不會放棄中國市場。而北京也會小心維持和歐盟尤其是德法的關係。

    作為對比,雖然日本政府也就類似議題與中國產生爭端,但日本國會在4月底批准了RCEP協定。

    我們也注意到,歐盟並未暫停投資協定的相關工作,投資協定涉及法律和文本翻譯的技術部分仍在進行中,批准前景將取決於局勢演變。

    有趣的是,歐洲理事會主席Charles Michel將在本周末的七國集團峯會上會見拜登,但他在6月8日向外界表示:

    我們希望重新平衡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這是我們第一次採取行動,為歐洲公司的投資提供便利。同時,根據這份擬定的協議,中國政府對社會權利作出了承諾。

    中國是競爭對手,但必要的時候和中國合作也很重要。

    Michel還表示,歐盟正就《中歐投資協定》進行討論,他確信這份協定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我們相信,歐洲理事會主席的發言應該會得到中國方面積極的回應。

    同樣是6月8日,我一位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就職的大學同學告訴我們一份新的調查報告,應該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歐盟的態度。

    中國歐盟商會,也就是在中國經營業務的歐洲企業聯盟,在上周發佈的一項年度調查報告顯示,近60%的歐洲企業計劃在2021年擴大在中國的業務,這一數字高於去年的51%。

    在585名受訪者中,約有一半表示他們在中國的利潤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73%的受訪者表示去年實現盈利,另有14%實現收支平衡;約68%的受訪者對所在行業未來兩年的商業前景持樂觀態度,高於去年的48%。

    但是,企業面臨中國與其它經濟體脱鈎的威脅,其它國家的限制或禁令可能會擾亂其所需關鍵零部件進口。三分之一的企業表示,從國外進口到中國的部分設備或部件缺乏合適的替代品。

    中國歐盟商會調查顯示,為避免因地緣政治緊張造成的供應鏈中斷,企業將加大在中國的投資,以進一步將其在中國的業務與世界其他地區分離開來。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正把生產線遷往中國,或轉向在中國生產的供應商,將供應鏈「本土化」。

    只有9%的企業表示正在考慮將現有或計劃中的投資從中國轉移出去,為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

    調查顯示的企業意向經彭博等財經媒體公開後,自然會引起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的關注。

    即使這樣的調查結果未必是拜登政府樂於見到的,但實際上,中國美國商會在今年3月發佈的2021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同樣顯示,61%的受訪企業仍視中國為首選投資目的地,且對中國向外資企業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即使2020年遭受疫情衝擊,受訪企業中有56%在2020年有盈利。

    26%的受訪會員企業表示他們去年在中國的息稅前利潤率比全球的總體利潤率更高,而2019年的數據則為22%。

    75%的受訪企業對其在未來兩年中國市場實現增長和中國經濟復甦持樂觀態度,另外57%的企業亦對其盈利潛力較為樂觀。

    83%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沒有考慮將生產或採購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

    除了歐盟和美國商會的兩份調查報告,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出美國和歐盟就香港問題與中國發生衝突,往往產生一個明顯的悖論:就是一些外國企業表示因為對《港區國安法》不滿意,決定要退出香港市場。但他們同時表示,離開香港後,要進軍內地市場。

    顯然,這些企業往往是在香港經營不善或者認識到香港市場不夠大,而選擇退出香港,進入內地市場。這原本是合理的經濟決策,但卻以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來進行美化。

    香港美國商會會長Tara Joseph倒是很客觀地説:

    若未來在香港生活與其他內地城市大致相同,外資便會選擇中國。原因包括香港生活及營商成本太昂貴,而深圳亦十分有競爭力,充滿商機和資本,整個大灣區是一個大市場,而且香港只是其中一個小市場。

    當前香港有資訊自由流通、更大的國際人口等,但這些都會改變,當在香港或其他大灣區城市都是享有同等的福利,外資自然會選擇更大的市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正在制定《反外國制裁法》,為中國依法反制外國歧視性措施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和保障,草案的二次審議稿在本周一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預計未來美國和歐盟在揮舞制裁「大棒」前,都需要先考慮一下「反制裁」的後果,而不是在被反制裁後才感到意外。

    中國已經平視西方,美國和歐盟也需要學習平視中國。

    最後,我們相信歐盟國家與歐洲議會仍然會就《中歐投資協定》展開經濟與政治的博弈。投資協定的遇阻並未影響歐洲股市的表現,一旦投資協定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必然會助力歐洲經濟和市場發展,這也是我們對歐洲股市保持樂觀的重要理由。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