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全球通脹到底會不會失控?

    全球通脹到底會不會失控?

    「見證奇蹟的時候到了」。

    每當大家睜大眼睛,想要看出一個魔術究竟在哪裏做了手腳的時候,魔術師通常都會拋出來這樣一句話,用來轉移你的注意力。

    美國當地時間6月2日,全人類玩弄貨幣幻術的第一魔術師美聯儲,在一份聲明中説,將於下周開始出售其所持的16公司債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投資組合,逐步縮減二級市場企業信貸工具(SMCCF)購買的資產。

    根據最新的美聯儲資產負債表,這些資產總額為137億美元。

    市場開始廣泛解讀,説這是美聯儲退出疫情期間貨幣寬鬆政策的開始……

    ——這正是美聯儲想要的結果,正如魔術師想要的結果一樣。

    可是,要我説,137億美元,對美聯儲目前高達7.94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來説,簡直連屁都不是(0.2%都不到),可美聯儲還故意大張旗鼓地做出聲明,其發言人更是欲蓋彌彰地表示:投資組合縮減與貨幣政策無關,也不是貨幣政策的信號。

    市場就是這麼怪異,你越説與貨幣政策無關,它偏偏要解讀成貨幣寬鬆退出的信號。

    為什麼美聯儲要在這個時候公開宣稱退出企業債市場?

    簡單説,形勢需要。

    5月份公佈的美國經濟數據顯示,4月份的通貨膨脹率高達4.1%,觸及13年來的最高水平,也是1992年以來第四次超過4%的水平。如此之高的通脹水平,一直宣稱印鈔不會造成通貨膨脹、號稱守護美元價值為天下第一任務的美聯儲,豈不是羞得一臉慚愧?

    總要做點兒什麼表示一下嘛!

    2020年3月份,我曾經在「這一次,老中醫搭上了全部家底」一文中提到,疫情期間,當美聯儲宣佈,選擇購買公司債的方式救市,這其實遠遠偏離了傳統央行的市場操作原則,某種程度上説,就是對發行債券企業的一種利益輸送,阻礙了真正的市場調整。

    當然,以當時美聯儲的看法,當時只要能救市,什麼樣的救市措施也不為過。

    但是,既然現在美國股市已經迅速從低點反彈,並遠遠超過前高,各種投資級債券的收益率也幾乎維持在歷史最低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出售這些投資級債券並不會造成什麼市場影響,也根本不會影響目前美國的貨幣政策,反而會讓市場覺得美聯儲在考慮退出寬鬆貨幣政策。

    美聯儲對於市場預期的操縱水平之高,由此可略見一斑。

    有人可能會以為,在一年狂印4萬億美元的情況下,美聯儲怎麼會以為不會有通脹?美聯儲難道是徹頭徹尾的蠢蛋麼?

    美聯儲當然不是蠢蛋,只是屁股決定腦袋的思維之下,他們對通貨膨脹的邏輯理解,和我們普通人並不一樣。

    通貨膨脹,就是物價的普遍上漲,這個並沒有什麼好説的。

    但是,為什麼會出現物價的普遍上漲,卻是一個眾説紛紜的問題。

    對於我們這些不掌握印鈔權、腦回路也比較短,所以只能匍匐在現代央行信用印鈔洪水之中的凡夫俗子而言,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那句斬釘截鐵的名言,是看清一切通脹背後邏輯的明燈:

    通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這被稱為通貨膨脹的「貨幣數量理論」。

    然而,在信用貨幣時代,對於以美聯儲這樣的魔術師而言,與你們芸芸大眾觀點都一樣,那也顯得我們太沒有水平了,他們信奉的是另外一套邏輯,叫做:「理性預期理論」。

    嚴格説來,理性預期理論是「貨幣數量理論」的兒子。

    1970年代,在美歐日等國滯脹嚴重之際,貨幣數量論有時候不能解釋短時期內的物價變動,芝加哥學派(即「貨幣數量學派」)的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為了精細解釋貨幣數量與物價變動的關係,發表了《預期和貨幣中性》一文,從而提出了理性預期假説。

    理性預期理論最重要的觀點就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會根據過去價格變化的資料,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對價格做出預期。貨幣本身是中性的,央行所謂的「充分就業」,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果期望通過貨幣寬鬆來促進就業,經濟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會預期發生通脹,這從而讓央行期望的「充分就業」失效,唯一的作用,就是造成通貨膨脹。

    注意,你看出來了吧?

    真正的理性預期理論,是比貨幣數量論更進一步地反對央行濫印鈔票的。

    1995年,以理性預期理論,盧卡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追上了宗師弗裏德曼。

    然而,像美聯儲這種手握印鈔大權的央行,其存在的目的,就是根據政府需求來促進就業和刺激經濟發展的,屁股坐在這個位置上,當然不會承認印鈔對社會經濟發展毫無用處的觀點,所以,他們截取和篡改了理性預期理論,以此作為自身操縱貨幣數量的依據。

    根據美聯儲的看法,印鈔一定是能大大促進經濟發展的,通過額外注入貨幣和信貸的刺激,實體經濟中的商品和服務一定會增加(要不然各國央行的存在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在商品和服務增加的前提下,一個經濟體到底會不會發生通脹,跟印多少錢關係不大,主要取決於民眾的預期。

    簡單説,美聯儲所謂的「理性預期理論」就是:

    通脹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民眾預期了通脹會發生!

    這個改頭換面的「理性預期理論」夠絕妙吧?

    1)央行印鈔,可以促進經濟體商品和服務增加,進一步可以促進社會就業,讓經濟不斷髮展,所以央行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部門;

    2)不管怎麼印鈔,只要民眾預期不會發生通貨膨脹,那麼實際中就不會發生通脹;

    3)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央行的瘋狂印鈔是沒有任何責任的,都是民眾的責任,是你們預期產生通脹,賣東西的人抬高價格,買東西的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所以就通脹了。

    4)央行的主要任務,就在於影響社會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糾正芸芸眾生關於通貨膨脹的那些「錯誤預期」,只要控制住了通脹預期,那麼通貨膨脹自然也就沒啥問題。

    你還別説,1983年以來,在對通脹數據進行系統性操縱的情況下,疊加上蘇聯垮台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網絡的助力,不管美聯儲怎麼印鈔,美聯儲的這一套貨幣幻術玩得無比成功。

    特別是1992年迄今,在近30年的時間裏,不管美聯儲的廣義貨幣以什麼樣的速度增加,一直到2020年之前,美國的通脹率卻一直處於很低的水平上,超過4%的時間屈指可數。

    (財主家的餘糧提供)

    進一步地,如果採用如今美聯儲通脹評估目標——平均PCE來看,1992年迄今,美國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任何超過3%的通脹,4月份美國看起來4.1%的通脹,平均之後只有1.8%。

    下圖中的暗藍線,是密西根大學的公眾通貨膨脹預期調查數據,而暗紅線就是平均PCE。

    (財主家的餘糧提供)

    看到了麼?

    這就是過去近40年時間,美聯儲一整套管理通脹的理論及實踐,其中的核心和關鍵,就是操縱公眾通脹預期——影響官方的通脹數據——扭曲美國的真實通脹水平。

    關於美國的通貨膨脹率(CPI年化增長率)、PCE以及平均PCE的概念,我在「通貨膨脹統計,哪個國家最「先進」?」一文中進行過詳細介紹,這裏單獨説一下密歇根大學通貨膨脹預期。

    密歇根大學的通貨膨脹率預期指數,是通過對涵蓋全美國(除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至少500個家庭的電話調查而得出,調查問卷包括關於消費者信心三個方面的50多個問題,頻度為每月調查一次。

    這個數據表明美國消費者對未來12個月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可能出現增長所做的評估,通常情況下,這個指數與美國隨後公佈的官方通脹率數據相當接近,因此一直被視為通貨膨脹和消費者活動的領先指標。

    自2020年3月份以來,儘管瘋狂印刷了4萬億美元的基礎貨幣,但美聯儲卻一直對市場上有人擔心的「嚴重通貨膨脹」不以為然,就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看到公眾預期的通貨膨脹數據出現上升的跡象。

    然而,進入到2021年2月份以來,密歇根通貨膨脹預期指數迅速突破3%並在4月份達到3.4%,隨後的美國官方通脹數據就飆升到了4.1%,創下13年最高水平,這種情況下,如果美聯儲再不做出點兒什麼樣子(退出貨幣寬鬆)來影響通脹預期,在廣義貨幣增長率依然高達15-20%的情況下,接下里的通脹,很有可能會超出美聯儲的控制。

    那就有人問了,從美聯儲的角度看,接下來美國的通脹到底會不會「失控」?

    我的觀點是:一定會失控!

    就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從銅到原油,再到股市和糧食,大宗商品普遍暴漲了一波,由此才推動通脹預期快速上升,進而把長期國債收益率也給帶上去了。

    但是,美聯儲仍然是鴿聲嘹亮,一方面,他們繼續掩耳盜鈴地沿用窄口徑的Core PCE數據,而且還要將這個PCE數據進行多年平均,這麼算下來,本來4.1%的官方通脹率,硬生生被美聯儲給扭曲成了1.8%,根本還沒有達到加息的條件。

    美聯儲恨不得對所有人説,你們別特麼盯着通脹數據了,那玩意兒數據我們不用!

    另一方面,美聯儲又必須安撫市場對於通貨膨脹預期的抬升。於是,他們就裝模作樣地退出137億美元的企業債市場,這個規模無關緊要,卻能讓市場產生豐富的聯想,這正是美聯儲想要達到的效果。

    記得格林斯潘最著名的那句話麼?

    「如果你們以為聽懂了我表達的是什麼意思,那麼你們一定是誤解了我的意思!」

    4月份美國通脹數據為4.1%,按照往常的央行操作,按照維護美元價值的思路,現在必須要加息和緊縮貨幣了。但眾所周知的是,美聯儲有明確的雙重貨幣政策目標:就業率和通脹。

    目前美國就業率還遠遠沒有達到他們所謂的「充分就業」。實際上,如果按照美國就業率統計,美國目前的勞動人口(15-64周歲人口)就業率僅為58%,幾乎依然處於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失業率則為5.8%,處於歷史較高水平。

    下圖就是1983年以來美國的勞動人口就業率(左軸)與失業率(右軸)狀況。

    (財主家的餘糧提供)

    自列根以來的任何一屆美國政府,都不可能接受58%就業率和5.8%的失業率,而作為政府的好基友,美聯儲自然要幫助美國政府實現增加就業的這個目標,所以,貨幣政策暫時是根本不能收緊的,這就是美聯儲鴿聲嘹亮的原因。

    更何況,拜登政府還有幾萬億美元的貨幣刺激政策等着實施,這都意味着美聯儲接下來必須在市場上持續購買國債,為美國政府降低融資成本。短期內收緊貨幣政策,無異於是給拜登政府使絆子,所以,至少在最近的一兩個月之內,美聯儲仍然將持續放水。

    其實,關於貨幣政策是不是會收緊,美聯儲的那些親兒子們——美國大型商業銀行最清楚。就在最近幾天,美國銀行間的同業拆借利率跌至歷史最低水平0.12%,如果美聯儲意圖收緊貨幣,哪有銀行會這麼傻,以這麼低的利率拆借資金?要知道,就在2020年4月份,儘管美聯儲已經承諾了0利率和無限印鈔,當時的美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依然高達1.5%。

    美聯儲的多位官員一直公開鼓吹,説美國的通脹需要3年時間以上才能到達2%(按照平均PCE計算),而且以現在美聯儲的德行,如果國債收益率真的升高以至於影響到美國就業和金融市場穩定的話,他們一定會下場購買國債,操縱收益率。

    總之,美聯儲左支右絀,目的就是那麼明顯,就是不想讓市場關注通脹,不想讓市場把通脹當回事。前面説了嘛,按照美聯儲的理論,就是你們有了通脹預期,所以才產生通脹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關於通貨膨脹的貨幣幻術,我認為美聯儲一定會玩砸!

    為什麼呢?

    作為類政府機構,美聯儲的決策者們,本質上是一羣學術官僚,而當前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根據過去幾年的表現,更是官僚中的官僚。

    官僚老爺們做事情最怕什麼?

    最怕犯錯,最怕承擔責任!

    在他們眼裏,經過2020年的瘋狂救市,現在正是金融市場的歲月靜好時期,按照他們自己設置的平均PCE數據,現在根本就沒有什麼通脹,數據顯示沒有通脹,那就是世上本無事,如果官僚老爺們緊縮貨幣,導致金融市場或就業市場出了問題,那這個責任,由誰來擔呢?

    美聯儲最穩妥而且不擔責任的做法,就是數據驅動——也就是説,我反正老老實實按照就業和通脹雙重目標所顯示的數據,來推進我的貨幣政策,我絕對不會像當年保羅-沃爾克那個傻子一樣,未雨綢繆,主動提前反應,結果被總統怪罪而辭職。

    即便是搞砸了,我也依然是按照規則行事,客觀因素造成,與我個人沒啥關係,而且,如果出現了像2020年和2008年那樣的危機,又是我大展身手和拯救世界的時候……

    在美元廣義貨幣增長率高達20%以上,市場已經漲聲一片的時候,美聯儲卻依然把頭埋在沙子裏,用那個掩耳盜鈴的平均PCE數據來糊弄,如果等到多年平均的PCE數據超過2%,然後美國的失業率降低到3%以下,全世界都不知道要通脹到什麼樣子了。

    最近的例子,就是2019年下半年,當時美國企業次級債務問題明明無比嚴重,但在不要臉的特朗普政府壓力之下,美聯儲堅持掩耳盜鈴政策,繼續寬鬆,繼續擴張貨幣,繼續擴張債務,繼續維持泡沫……當2020年疫情襲來的時候,一切都陷入崩塌。

    拼命印鈔卻不產生通脹,接下來,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

    畢竟,不管搞砸了什麼事情,像鮑威爾這樣的官僚老爺們,一直都高高在上,不僅不用承擔任何的損失和痛苦,反而動輒以救世主的樣子,用更大量的印鈔來拯救芸芸眾生。

    殊不知,原本正常運行的世界,就是鮑威爾這樣的官僚們給拆散架的!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