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社科院:近年中國宏觀經濟為何易冷難熱?真正的短板是什麼?

    中國社科院:近年中國宏觀經濟為何易冷難熱?真正的短板是什麼?

    6月11日,第25期浦山講壇暨第16期CF40·孫冶方悦讀會上線。CF40資深研究員、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結合新作《從製造到服務——結構轉型期的宏觀經濟學》,聚焦「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機遇、挑戰與政策選擇」這一主題發表演講。

    在長達半小時的演講中,張斌重點回答了以下問題:

    .如何描繪當前的中國經濟畫像?

    .為什麼中國自2012年來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宏觀經濟易冷難熱?如何解釋這一時期消費結構、產業結構、資產價格、城市格局等出現的一系列變化?

    .中國過早「去工業化」了嗎?是否有必要穩定製造業份額?

    .中國經濟的真正短板是什麼?藥方怎麼開?

    今天為大家推送演講摘要(未經作者本人審訂),文末依然有送書福利,不要錯過哦~祝願各位讀者端午安康!

    中國當下的經濟畫像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濟畫像。農業時代,經濟運行的特徵是周而復始。儘管朝代更迭、人口起落,但拉長時間周期(幾百年甚至一兩千年),農業經濟循環後總會回到原點,真實生產率、人均GDP幾乎沒有增長。在工業時代的高峯期,人均GDP、經濟增長則一路高歌,高增長、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高貿易順差等現象都有可能出現,經濟比較容易過熱。

    那麼,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具有哪些經濟特徵?

    第一,2012年之後,GDP增速持續單邊下滑。經歷了持續、高速增長之後,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降,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轉折性的、結構性的變化。第二,生產結構明顯變化。工業化高峯期,中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始終快於服務業;但最近5-8年,工業增加值增速不僅持續小於服務業,且差距在不斷擴大。第三,支出結構發生變化。投資率在經過高峯期的攀升之後,最近十年增速不斷下降;而消費率則與之相反,增速由持續下滑轉為持續抬升。第四,經濟從「易熱難冷」 轉向「易冷難熱」。 工業化高峯期,經濟「易熱難冷」,經常出現通貨膨脹;但最近十年,經濟則「易冷難熱」,政府開始更多關注「保增長」等目標。

    總結來看,近十年中國告別了工業化高峯期高歌猛進的增長態勢,工業部門、出口、投資減速趨勢明顯。這其中大部分現象是高收入經濟體的歷史重現。實際上,中國一系列重大宏觀指標的共同轉向並非偶然,中國與高收入國家的相似經驗也非偶然,轉折背後有着相通的線索。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連鎖反應

    故事的開端是消費支出結構的變化。當人均收入達到8000-9000國際元以後,家庭消費支出結構會發生顛覆性變化。此前,温飽是家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所以家用支出中增速最快的是食品類支出。隨着食品支出逐漸飽和,2005年-2012年,中國家庭消費支出中增速最快的品類是家用電器、交通通訊和服飾品類,而食品、教育娛樂、居住消費、醫療保健等增速較慢(圖1)。

    圖1 2005-2012年家庭消費支出結構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

    而2012年以後,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增速則躍居第一梯隊(圖2),居民家庭消費支出結構在從製造向服務轉型,消費品質明顯升級。而消費升級也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圖2 2013-2019年家庭消費支出結構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

    第一個連鎖反應是傳統制造業重新洗牌。消費支出結構的轉型,必然推動供給端做出相應調整,最突出的變化是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增速大幅放緩,逐步慢於營收增速。在工業化高峯期(2000-2012年),工業部門營收增速高達22%;但2012年以後,則下降到7.3%。工業部門利潤增速過去接近30%,但現在不足7%。營收和利潤增速陡降,使得製造業企業壓力凸顯,傳統制造業部門面臨重新洗牌。所以近些年,不少小微企業瀕臨破產,被迫退出市場;但大企業市場份額反而不斷擴張。所以消費轉型帶來的第一個連鎖反應,是生產端、供給端的轉型,併產生了破舊立新的力量。

    第二個連鎖反應是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崛起。什麼樣的部門在新環境下更有發展空間?必然是與消費升級相關的產業,也就是教育、醫療等偏人力資本密集型的服務業,而非餐飲、旅遊、住宿等勞動力密集型服務業。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需要大量的技術、專業知識作為支撐。而製造業面臨轉型升級壓力,同樣也需要依靠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無論是研發、基礎教育、新型商業模式、知識產權保護等,都需要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作為支撐。

    從圖3可以清楚地看出,過去幾年行業的人力資本密集度越高,行業增長越快。

    圖3 人力資本密集度與行業增速呈現正相關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

    第三個連鎖反應是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化。除了勞動力、企業要面臨競爭,不同類型的城市也在進行激烈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大城市競爭優勢會進一步凸顯。因為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差異性強,會有更大的多樣性、更低的學習成本、更高的學習激勵和更高的人力資本回報。比如一個高級的壽司師傅,在小城市可能找不到好的工作機會,但在大城市就可以獲得高收入。因此在城市競爭過程中,大城市通過人力資本積累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本回報,也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從消費升級、個人成長等各角度來看,大城市都更具有競爭力。所以近些年城市格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化不再只是從農村向城市轉移,而更多是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轉移,也就是大都市化。

    從圖4也可以看出,城市越大,人口流入速度就越快。但這也是一個殘酷的淘汰過程,目前中國人口淨流入的城市數量遠遠少於人口淨流出的城市,大量城市因人口流出、產業下滑,而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如地方財政緊張、公共服務不足、壞賬問題突出等。

    圖4 城市規模與人口流入速度正相關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

    第四個連鎖反應是投資放緩。在工業化高峯期,工業部門的高投資增長帶動了高水平的經濟增長。當工業部門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帶動全社會投資增速下滑,投資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以「鐵公機」(鐵路、公路、基建)為主,現在則更多轉向城市公共服務類投資,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佔比接近50%。

    第五個連鎖反應是經濟增速下行。工業化高峯期後經濟增速放慢,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僅中國在轉型中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很多高收入國家在類似的段也都有類似的表現。從生產率加總效應的角度來看,無形的學習(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要慢於有形的學習(傳統制造業),所以服務業生產率提升比較困難,這會帶來加總生產率增速的下降。從資本積累的角度來看,過去能帶來增長的城市或企業,目前面臨被淘汰的壓力,這會加快全社會的資本折舊,資本邊際回報率下降。另外,政策不配套也會導致一些部門的資本積累不足,投資潛力得不到發揮,這也會帶來經濟增速的下行。目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主要來自於工業部門。

    總結來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特徵,與高收入國家類似發展階段的情況基本一致,會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中國過早去工業化了嗎

    由於方法論不同,宏觀經濟研究的結論差別較大。為此,我們參考醫學體檢的框架,以發達國家的規律性現象為參照系,再將中國的一些結構類指標放到參考系中尋找異常,對異常指標展開分析,並在約束條件下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目前,中國經濟中的主要異常體現在就業領域。中國第一產業就業佔比偏高,第三產業就業佔比偏低。考慮到農民工未能充分納入就業統計,可能低估了市場化程度較高行業的就業。但中國市場化程度低的行業,就業率依舊偏低。數據修正後,仍然存在近3億農民工無法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生活的問題。這是中國在目前發展階段與高收入國家差異最大的地方。

    關於中國是否過早去工業化的問題。工業化是對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工業化就沒有今天中國經濟的成長。但工業部門的減速是否意味着中國過早去工業化?

    首先,中國工業化從高點回落的時點與高收入國家基本一致。高收入國家人均GDP達到8000-10000國際元(1990年不變價格,購買力平價),工業部門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35%-40%時,工業化會渡過高峯期,經濟活動從製造向(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轉移。這與中國經驗高度一致。實際上,從研發投入、專利生產數量、生產過程和出口產品複雜度等多個角度來看,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方面的進展情況總體良好。大家從日常生活中也能感知,雖然中國尚未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製造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其次,判斷中國是否過早去工業化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製造業增加值份額。從圖5可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美國、德國、法國等,工業化高峯期之後十年的製造業增加值份額平均為30%,2012年-2019年,中國均值也是30%,是非常標準的水平。

    圖5 主要高收入國家工業化高峯期後十年的製造業增加值份額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

    那麼,是否要穩定中國製造業份額?我認為無需過於擔心。我們先來回想農業升級,農業升級並非來自於農業部門本身的進步,而是要依靠工業、製造業部門的發展,才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部門的生產效率。所以在農產品需求給定的條件下,農業越發達,生產效率越高,資本投入越少,農業部門份額會越低。

    同樣的規律也適用於製造業。製造業的升級主要並非依靠製造業本身,而是會更多依靠服務業的「推」和「拉」。所謂「推」,指的是基礎教育、研發、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這些要素是製造業升級最有力的支撐。所謂「拉」,即如果中國在商業模式升級等後端支持服務方面可以做的更好,那麼這將更有利於製造業升級。未來,製造業越升級,生產效率越高,製造業增加值的佔比就越不會太高,因為不需要過多的資本投入就可以滿足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所以,用製造業增加值份額來判斷是否需要穩製造業,從發展規律來看,或許意義並不大。

    轉型過程中的真正短板

    中國真正的短板,一是市場化程度較低的服務業(包括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相關領域就業增長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在相同階段的發展水平。二是2.9億農民工不能真正成為城市市民,高房價、看病難,上學難等城市病使得他們不能在城市安居,這背後反映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跟不上的問題。三是基礎科研找不到方向,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這也打擊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上述因素之所以被定義為短板,有兩層含義。一是與高收入國家類似發展階段相比,這些產業的就業和增加值佔比偏低,發展滯後導致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就業增長潛力無法得到充分釋放。二是制約了其他部門的發展,阻滯了城市化、都市化進程,制約了人力資本的提升。

    為什麼會形成上述短板?

    第一,先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存在激勵機制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政府為什麼要提供好的公共服務?為什麼不集中財力、政策、資源來發展經濟?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並沒有將完善公共服務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背後存在激勵機制的問題。其次,用什麼樣的機制來確保政府改善公共服務?政府如何知道哪些公共服務是最迫切需要改善的?

    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核心是建立被服務對象的問責機制。這一問責機制與市場中的價格機制類似。它一方面可以解決激勵機制的問題。如果政府無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主要負責官員的壓力會很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被服務者的聲音可以傳達到決策者耳中,明確哪些服務是最迫切需要被改善的。

    第二,還有一些服務是可以交給市場去做的,但政府對其過度或不當的管制遏制了這類服務業的市場活力。要解決這一問題,按教科書開藥方很容易,比如放松管制、引入公平市場競爭、健全問責機制等,但操作起來比較困難。這恐怕説明藥方開得不對,可實施性不強。我認為這與目前的社會價值觀有很大關係。

    在生活拮据的年代,社會很容易形成物質價值觀,更看中滿足安全、物資的需要,注重經濟發展,特別是有形的製造業、基礎設施等的發展。在這種價值觀下,就會形成發展型的政府職能定位。而現在,要改變政府職能定位是比較困難的,是需要時間的。還有一種價值觀叫後物質價值觀。如果人們從小生活條件比較優裕,那麼就不太會特別看重一些有形的物質發展,而會更關注諸如個人權利和個人價值等的實現。這就是社會從物質價值觀向後物質價值觀的轉換。

    價值觀的轉換會帶來兩個大的變化。一是社會資本的增加,全社會的信任度會提高。二是民主問責的力量會增強。這些改變有助於糾正政府的過度管制政策、提升政府管制政策效率、改善公共服務質量、形成合理的資源配置結構。而這種合理配置又能反過來促進收入增長,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當前很多改革之所以很難推進,很大程度上與觀念的支撐力度不足有關,而這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認識到觀念轉變的困難之後,經濟改革還是要推進,建議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要不畏艱難,積極嘗試局部、漸進的改革。目前我們很難全面推開系統性、大規模的改革,因為很容易和現行觀念發生衝突,難以達成共識。但我們要積極推進局部、漸進的改革,如建立試驗區等,中國目前也確實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積極嘗試。二是要保持宏觀經濟基本穩定,避免大規模失業和社會的不安定,進而為新一代的成長留下更廣闊的空間。這有利於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實踐改革,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