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G7在全球圍剿大型跨國公司,中國知名企業恐將陷入暴風眼

    G7在全球圍剿大型跨國公司,中國知名企業恐將陷入暴風眼

    處於風暴眼的中國民營企業

    一場稅務風暴正在席捲全球。大型跨國公司無處遁形,中國出海企業也難逃一劫。

    最新一輪風暴,從七國集團(G7)財長會議開始。

    2021年6月5日,七國集團財長在倫敦達成了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支持將全球最低企業稅率設定為15%,而且跨國公司不僅需要在總部所在地納稅,還需要在其業務所在國納稅。

    稅完又「稅」?真是萬惡的資本主義!

    15%的企業所得稅是什麼概念?普通人或許不大清楚,但全球企業家心裏跟明鏡似的。

    國際上把15%以下認定為低稅率,15~17%(新加坡、香港)為不高不低的模糊地帶。

    中國企業所得稅基本標準為25%,雖然國家對很多高科技企業有稅收優惠,但降到15%的情況少之又少。

    如果我們再翻看經合組織(OECD)各成員國的法定企業稅,你會發現最低稅率在15%以下的國家其實寥寥無幾。

    如果G7的提案得到通過,那麼愛爾蘭、匈牙利和瑞士等國,都將面臨提升稅率壓力。

    這些「稅收窪地」雖然勢單力薄,但它們對全球企業佈局的影響千萬不能小瞧。

    比如,靠着自降身段,愛爾蘭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跨國企業,其中就包括華為、字節跳動、Facebook、Apple等大型科技企業。

    今年二月,華為還宣佈未來兩年將在愛爾蘭投資8000萬歐元用於研發,並計劃到明年底在愛爾蘭新增110個就業崗位。

    而設立在這些國家的中國企業除了民營的華為、抖音國際版,還有國營的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民投集團等……

    你沒有看錯,這批中國出海企業排頭兵均處於風暴眼中!

    以前我們在《中資深夜大撤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打響》(點擊標題跳轉閲讀)也分析過,英國脱歐後眾多企業從倫敦搬至都柏林,就是看中了愛爾蘭的低稅率。

    現在,這些在愛爾蘭設立公司的跨國企業,稅務成本至少提高2.5個百分點。

    當然,G7的全球徵稅計劃,目前還在醖釀籌備之中。

    《紐約時報》稱,中國等一些主要國家一直在密切關注G7協議的進展,但分析認為它們也會提出異議。《金融時報》亦稱,英國財政大臣辛偉誠(Rishi Sunak)正在奮力爭取讓倫敦金融城豁G7倡導的新全球最低企業稅。

    不過,雖然反對的聲音存在,我們認為它大概率還是可以通過的,因為它在當下有一些獨特的意義,因此受到國際上比較廣泛的支持。《紐約時報》分析稱,只要有足夠多的發達經濟體加入,其他國家將被迫效仿;那個「不聽話」的愛爾蘭,也將迫於「政治壓力」加入協議。

    比如,荷蘭財長Hans Vijlbrief也第一時間表示支持,指出新的稅收協議可以打擊避稅,且與荷蘭已經採用的稅務監管手段不謀而合。他説他會全力支持G7方案在歐盟推行。

    除了能夠追查避稅,G7協議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它讓一場曠日持久的「比爛」(Race to the Bottom)大賽終於有了底線,有助於比賽公平。

    我們看到,全球法定企業稅下降是一個長期大趨勢。美國智庫稅賦基金會(Tax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企業稅率從80年代的近40%一路下滑至現在的20%出頭,就連稅率最高的國家,企業稅也呈現下降的趨勢。

    如果不設置一條底線,自由競爭必然會讓各國爭相採取更低的稅率以吸引跨國公司,導致全球平均稅率進一步下滑。但這種不設限制的「競次」,在財政上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也會讓一些國家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當然,一個更現實的推動力是,經此一「疫」,世界範圍內出現國庫虧空,各國政府缺錢,不得不加稅,尤其是加富人的稅、跨國企業的稅、大型科技公司的稅。

    誠如辛偉誠所言,新的徵稅方案將能夠「適應全球數字時代」,歐美之間也終於能夠達成向科技巨頭徵稅的合作辦法。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協議的關鍵細節還有待國際間繼續談判:從G7到G20、從G20到OECD,可以預見,達成「全球共識」只是時間問題。

    富人噩夢

    全球圍剿大型跨國公司,「震感」最強的是富人。

    先是FATCA,後是CRS,向富豪徵稅不是説説而已,而是各國政府切實在做的。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全球稅務信息交換網絡是如何越織越密的。

    2012年,美國通過的「外國賬户稅收遵從法」(FATCA),又稱「肥咖」條款,於2013年1月起生效。肥咖條款要求全球金融機構向美國通報美國人在海外的金融信息,以供美國政府查稅。

    肥咖條款規定,外國銀行需將個人帳户達5萬美元以上,或企業帳户餘額達25萬美元等具美國公民身份的客户資料向美方申報,否則在美投資收益會被課以30%重稅後才能匯出。

    美國的這套玩法後來又被OECD抄了作業,後者利用《多邊稅收徵管互助公約》在各國間形成一套規範的信息交換原則,進而建立《共同申報準則》,也即CRS。

    CRS要求籤署國間相互披露對方國家公民在本國的經濟財產情況。這覆蓋了存款機構、託管機構、投資機構和特定的保險公司。也就是説,在CRS的監視下,原本想通過保險、信託等來隱匿財產的高淨值人士,此刻無所遁形。

    2018年9月1日,中國進行了第一次CRS金融信息交換。理論而言,到2018年底,中國政府將掌握中國稅收居民在除美國以外的100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賬户信息。

    總的來説,FATCA和CRS都是對富人徵稅的法律依據,但區別在於前者是美國追查美國公民(包括綠卡持有者)海外資產的方式,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在雙方信息披露規則上對美國有利;而CRS則是簽署國間平等互助的形式。

    從最近幾年的新聞報道中,我們能看到這兩套全球徵稅系統始終對全球富人們的境外資產窮追不捨。

    比如,同在2018年加入CRS的以色列和瑞士,就在2019年發生了一次合作。

    多年來,以色列富人都有去瑞士存錢的習慣,這其中有很多來路可疑的錢流入了瑞士眾多的私人銀行中。

    2019年,路透社報道,以色列財政部試圖查明在2014年至2017年間在日內瓦的私人銀行UBP(Union Bancaire Privée)持有賬户但未完稅的以色列公民。

    UBP與瑞士聯邦稅務局(SFTA)達成合作,尋找這些賬户持有人的聯繫信息,向以色列方面報告。那些沒有及時合法申報稅務的人將被註銷賬號。

    而要是把目光轉向FATCA,你能看到一個對稅收極為苛刻的美國。

    《華爾街日報》這樣描述:在 2008 年之前,美國公民可以隨意出入瑞士的銀行,存入數百萬美元,並確信這些資金是安全的,不會被山姆大叔發現。而現在,美國人不得不找個小島國把錢藏起來,但那裏的財務顧問和金融系統都不太可靠。

    2008年,美國司法部檢察官將瑞銀告上法庭;2009年,瑞銀同意支付7.8億美元罰款並交出數百名美國客户的信息,以避免受到刑事起訴。

    之後幾年間,美國司法部對瑞士、以色列、列支敦士登和加勒比地區的數十家其他銀行和金融公司採取類似的策略;截至2018年9月,全球金融機構已經向美國繳納了60億美元罰款,還被迫交出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客户信息。

    時至如今,FATCA也持續在發揮作用。2020年的一則報道稱,12家瑞士的銀行和信託公司通過瑞士聯邦稅務局 (SFTA) 收到了美國稅務局發來的協助請求,將審查一些美國公民開設的私人銀行賬户。

    一個簡單的推測是,2008年金融危機催生的FATCA,以及在歐洲難民危機中誕生的CRS,將在這兩年的新冠危機中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最新的G7企業稅協定,只是全球財政政策轉向的最新表現。

    「美國優先」

    對富人來説,美國是可恨的,它總是率先在各國中掀起稅務稽查風暴;

    美國是無賴的,只要是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不論生活工作在哪,都要給美國納稅;

    美國也是可怕的,但凡它更新或者推出新的稅務稽查體系,不需要多長時間,就會被其他國家拿來作為範本,進而引起國際間的稅務風暴。

    這不,一場劍指高淨值人士避稅行徑的運動,正以三種面貌浮現。

    稅務追查系統升級

    2020年,拜登上台推出稅改計劃。他打算以2021年為元年,一方面升級美國稅務追查系統,另一方面着手抓出幾個典型避稅案例「殺雞儆猴」。

    4月28日,美國財政部宣佈拜登在稅改計劃中提出今後10年要投入800億美元來升級稅務申報體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打造一套最為嚴密的銀行賬户實時向美國國稅局(IRS)追蹤報告的體系。

    熟悉美國稅法的人都知道,美國沒有發票追蹤系統,迄今為止它還依賴一套建立於1980年的第三方數據比對系統來進行稅務合規申報。

    隨着數字化社會發展,許多交易已經由現金交易轉為電子交易,這套銀行實時追蹤系統能隨時隨地監控你或者你公司的銀行賬户。

    更可怕的是,它還會將信息24小時不間斷地傳遞到國稅局的數據庫中,真正做到即使你不申報,它也會自動申報。

    加密貨幣遇到最大威脅

    因為政府間的合作越來越強,人們不得不在國家公器的權威前顫抖,一些人開始滿滿把目光轉向「去中心化」,各種虛擬貨幣成為投機人士避稅的利器。投機者們狂喜,「加密」對他們而言,是稅務稽查力度加強以後最好的安眠藥。

    但他們的狂歡,可能快到盡頭了。對美國來説,2021年的虛擬貨幣,猶如1934年的黃金。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在今年3月就大膽預測,美國有可能將個人持有比特幣視為非法,就如同1934年的「黃金儲備法案」將個人持有黃金非法化。

    這半年來,美國都在佈局虛擬貨幣的追查系統。

    在2021年5月5日,美國聯邦法院正式授權IRS,允許他們獲取所有持有價值2萬美元以上虛擬貨幣人士的信息,這包括:

    a、虛擬貨幣持有人信息

    b、在2016-2020年間,交易或持有虛擬貨幣超過2萬美元人員的具體交易、持有信息以及當事人信息

    在2021年的報稅季,IRS就要求持有虛擬貨幣的納稅人在稅單上做好相關的申報。至此,美國完成了虛擬貨幣由「去中心化」走向「中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如果真是如此,有多少虛擬貨幣持有人是已經上了船不能下岸?答案恐怕不在少數。

    避稅天堂暴露無遺

    如果你覺得美國這些政策只是設計出來嚇唬人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把政策轉為行動,山姆大叔從來都沒有讓人失望過。

    2021年5月14日,美國再一次「殺雞儆猴」,又一度拿富人天堂瑞士開刀——

    根據美國司法部官網公開信息顯示,瑞士最大保險公司瑞士人壽和其三家子公司,因為協助美國納稅人客户通過保單隱匿資產和瞞報收入共計14.52億美元,被處以罰金約7737萬美元……

    (美國司法部官網)

    司法部給出的判決理由不一而足,其中最為亮眼的是,瑞士人壽涉嫌逃避申報美國FATCA法案規定的海外特定金融資產披露表8983,逃避申報FBAR規定需要披露的相關海外銀行賬户。

    這場由拜登引發的向富人徵稅運動,由曝光數名商業巨鱷的避稅行為開始,輕輕地、悄悄地拉開了帷幕。

    個人參考

    稅務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從節稅和家族資產規劃的角度來看,每一位企業主都要去了解那些能夠幫助我們優化稅務問題的工具。

    不知道你看出來沒有,以上三個案例,國稅局之所以能夠追蹤到避稅人信息,全部都是從銀行賬户/虛擬貨幣賬户入手,因為海外投資的第一步,就是必須有一個海外賬户。

    可見,選擇什麼樣的銀行來承載你的海外資金,至關重要:銀行會不會屈服於權威,將客户信息外泄,是選擇開户行的因素之一。

    但在政府一方,本着縮小貧富差距,追擊灰色收入的初衷,加強稅收監管合情合理。

    個人怎麼應對呢?

    我們認為,稅法實際上是一張真正的藏寶圖,因為政府希望我們如何處理稅務問題、如何獲得稅收獎勵,早已在稅法中寫得明明白白。我們只需要遵照,並且更積極地去處理,就能達到個人與政府雙贏的結果。

    比如,節稅是合法的,避稅是不合法的。區別在於:前者利用稅法條款,達到少交稅的目的,而後者則是在法律的邊緣試探,故意少交或者不交。

    在全球稅務稽查力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們要從節稅的角度去做資產規劃,而不再是想着避稅。

    常用的家族財產規劃的法律工具,除了眾所周知的信託,還有基金會、家族有限合夥、私人訂製基金、有限擔保公司等。

    在不同的法系和需求下,適用的工具不同。比如信託脱胎於判例法中,而基金會是大陸法系的產物。

    做資產規劃時,我們要考慮的點有很多:

    .如何防止二代揮霍

    .如何防止二代因婚變而讓家族資產打折

    .如何制定家族憲章

    .如何轉變資產存在的形式

    .如何保證後代盡贍養的義務……

    這些需求都需要我們坐下來細細思考。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想過,現今以後許多工具能夠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中幫助你實現以上目的,同時避免以訂立遺囑、婚前財產協定等形式傷害家族內部感情。

    如果你對家族財產規劃的各類工具感興趣,且有實際的資產規劃需求,可以添加我的微信,進一步溝通。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