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美國科技巨頭齊飆盛況不再 FAANG走勢現分化

    美國科技巨頭齊飆盛況不再 FAANG走勢現分化

    美國經濟重啓之際,美國大型科技股2021年走上了各自的道路,與2020年合力引領股市自疫情衝擊中反彈的情況大相徑庭。

    綜合媒體6月21日報道,經歷2020年初急挫之後,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奈飛(Netflix)、(Google)母公司Alphabet等科技巨頭,也就是所謂的「FAANG」,比大盤更快復甦,這些公司股價的走高最終推動標普500指數在2020年上漲16%。

    今年(2021年),隨着美國經濟走強以及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接種的推廣,FAANG同步飆漲的景象已不再。經濟復甦為各行各業創造了機會,基金經理們的選擇變得更加廣泛,他們還重新審視那些估值較高且廣受歡迎的股票,這可能會限制這些股票進一步上漲。

    自2021年年初以來,Alphabet和臉書的股價分別上漲約37%和21%,表現優於標普500指數(上漲近11%),亞馬遜、蘋果和奈飛則均跑輸大盤。具體來看,亞馬遜年內上漲了7%,而蘋果和奈飛分別下跌了近1.4%和7.4%。

    據《華爾街日報》,Alphabet和臉書從經濟重啓中獲益,兩家公司均報告稱廣告發布激增。臉書最近一個財季的利潤按年增長近一倍, Alphabet的利潤增長了一倍多。

    Synovus Trust Co.高級基金經理Daniel Morgan説,這些公司的在線廣告業務出現了強勁復甦,這確實推動了它們的股價上漲。很多重新開張運營的公司都在臉書上打廣告。

    相形之下,奈飛報告稱,其訂户增長在經濟重啓之際有所放緩,這讓投資者感到失望。此前許多消費者被迫或選擇居家時,該流媒體巨頭一度成為疫情中的贏家,該公司在2020年結束時擁有超過2億訂户。

    在今年跑贏蘋果的數百隻標普500成分股中,許多曾受到疫情的嚴重打擊。嘉年華郵輪(Carnival Cruise Line)公司今年迄今上漲了30%,美國航空集團(American Airlines)上漲了41%。其他漲幅較大的股票幾乎包括了能源行業的所有企業。

    2020年表現遜色的科技股今年也在攀升,思科(CISCO)和英特爾公司(Intel)年內分別上漲了18%和13%。

    William Blair Large Cap Growth Fund的聯席經理Jim Golan稱:「現在的情況是水漲船高。今年,僅僅投資排名前四、五的大盤股可能難以跑贏。」

    投資者本周將密切關注聯邦快遞(Fedex)、耐克(Nike)和達登餐飲公司(Darden Restaurants)的業績,以洞察消費者行為。

    投資者不願為高估值買單

    更健康的經濟前景令許多股票的前景得到改善,投資者沒有理由搶購估值看起來昂貴的股票,尤其考慮到通脹飆升促使人們關注美聯儲(FED)何時開始將利率從當前的低位上調。

    美聯儲官員上周暗示,他們預計將在2023年底前加息,較之前的預期有所提前。當利率上升時,常用的模型顯示,許多科技股股價所體現的遠期現金流的價值就會降低。

    最近幾個月,投資者不願意為一些估值最高的大型科技公司的利潤支付那麼高的價格。《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分析師對亞馬遜未來12個月每股收益的預估從去年12月底到上周提高了逾40%,但由於亞馬遜股價只上漲了7%,其遠期市盈率從近73倍縮減至55倍。

    至於奈飛,對其遠期收益的預期有所上升,但股價卻下跌了,使得市盈率從2020年底的近60倍降至上周的約43倍。

    蘋果公司(Apple)的估值自今年年初以來下降,因預期收益增加,但其股價幾無變化。其預期市盈率從去年12月31日的逾32倍降低至上周的約25倍。

    財富管理公司The Bahnsen Group首席投資官David Bahnsen表示,在持有蘋果公司股票多年後,他在去年年底出售了它們,因認為估值太高。

    去年11月,隨着新冠疫苗利好消息傳出,投資者湧向科技股的輪換開始消退。通常市淨率較低、對經濟更為敏感的價值股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反彈。今年3月,美股價值股跑贏成長股的幅度創下20年之最,儘管最近前者漲勢有所減弱。今年以來,羅素1000價值股指數上漲了約12.8%,高於羅素1000成長股指數8.7%的漲幅。

    Facebook(FB.US)

    Apple(AAPL.US)

    Amazon.com(AMZN.US)

    Netflix(NFLX.US)

    Alphabet(GOOG.US)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