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是時候撕開校外培訓行業的遮羞布了

    是時候撕開校外培訓行業的遮羞布了

    這幾天校外培訓行業的整頓正在進行,教培類中概股公司股價持續下跌,裁員聲四起。我很懷疑今天在網路上寫關於教培文章的人,除了這個行業中的利益相關方外,到底有幾個人是正在育兒,並且切身瞭解過當前校外培訓現狀的。

    我講一講前一年在北京海淀的某知名校外數學培訓機構中(培訓內容其實就是奧數),親眼見到的一些現象:

    1. 在滿分100分的課程單元測驗中,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女生,因為考了70多分,她的母親當着全班學生和家長的面,將她的書包扔在地上,並加以責罵。這位小學生沒有哭,反而面帶微笑的勸她的母親不要生氣,下次一定會考好。

    2. 一位每次考試成績都很不錯的男生,每次上課都無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講話、搶答問題,下課時跟同學不斷地起衝突。他的母親意識到干擾到了其他同學,但很無奈地表示不知道該怎麼控制他的行為。

    3. 臨時聘用的助教老師(據瞭解是打工的大學生),根據測驗成績的高低不同,對待學生的態度也有非常大的差異,甚至見到過個別助教出現鄙視語言的情況,後來被家長投訴換掉。

    4. 部分學生同時要上好幾個數學班,有線上也有線下,這是為了在某些機構的考試中能夠獲得優勢。培訓機構通過考試不斷進行篩選,形成不同等級的班級,培訓機構表示,在等級次班級中的學生,後期通過競賽或者內部考試後,有更大機率被好的初中錄取。我相信這也是幾乎所有海淀家長都瞭解的情況。

    5. 培訓課程並非養成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在訓練應試技能,老師也會強調課後要不斷刷題。

    坦率地講,我認為這些培訓機構中的老師,包括行政人員,絕大部分都是非常認真負責的,課程收費也不算高。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奧數本身也是一種思維訓練方式。

    問題並不在於奧數,也不在於個體的提前學習,而在於中學的選拔與校外培訓緊密結合了起來,這種結合導致了所有學生都要被迫參與提前和額外的學習。

    這種選拔以前是否存在呢?其實是一直存在的。

    在30年前的小升初時,初中選拔考試就有通過數學考試進行的,但不普遍。作為義務教育的構成部分,應試選拔、就近入學、搖號分配都是各大城市都採用過的小升初方式。很難講有哪一種方式是令所有人滿意的。

    今天的校外培訓,包括線上線下校外培訓的問題是,整個將校內教育替換掉了。

    校內減負的同時,校外卻在增負。曾經校內的負擔,甚至遠遠不及今天校外的負擔。

    這種負擔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家長既要重視校內評價體系,也就是所謂素質教育的那部分要求,又要重視校外的應試培訓內容,因為好的中學兩方面內容都要看。二是額外的時間、金錢投入,金錢投入是其次,關鍵是時間投入,現在連小學低年級學生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如果家裏沒有全職家長,或者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學生的家長,基本不要考慮能夠獲得好的評價。

    在這種情況下,請問還有幾個城市裏的年輕人敢生孩子,還指望生三胎呢?

    更重要的在於,校外培訓體系非常不科學。

    我一位小學同學的母親是一位小學特級教師,在多年前,她就講過,小學生的發育具有很強的個體差異,尤其是智力發育跟腦部生理發育密切相關,同樣難度的教學要求,對某些小朋友來講,也許晚半年接受,就輕而易舉;如果早半年接受,就會感覺很難。

    如果長期讓小學生處於接受難度超過自己發育階段的學習內容,將會對學生的心理、自信、情緒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她講這番話的時候,是建議上小學的時間宜遲不宜早,這是她從教數十年所總結出來的。當時,還沒有出現過今天這樣普遍「雞娃」的情況。

    校外培訓的不科學,在於校外培訓機構本質只是應試機構,而不是教育機構,絲毫不會考慮學生的教育心理需求,也不會遵循嚴格的教育規律。公立教育不只是教授內容,還要顧及大多數學生的心智發育水平,釐定不同年齡段的教學內容,是教育監管部門的重要任務之一。

    校外培訓曾經只是少數人的選擇,當它將多數人裹脅進入後,將應試、選拔作為自己唯一的存在價值,並以此換來鉅額的收入,此時它就嚴重衝擊了國家的公立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摧毀下一代的心智。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大多數教育類網絡媒體,背後都有機構的身影,無論寫得再好的軟文,所論證的無非是快樂教育最終的結局是不可能快樂的,奮鬥和努力要從娃娃抓起。所以結果是什麼呢?是成年人不斷躺平的同時卻要雞娃,明明是自己不想奮鬥了卻要逼小朋友奮鬥,這究竟是怎樣一代成年人呢?

    出現這樣的情況,究其原因,在於「校內減負」變成了「學校失職」:一是教學時間縮短,一放了之,放出學校之後,就變成了家長的事;二是選拔時,標準、難度都在提高,於是放出學校後,家長就要去找培訓機構。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是,讓學校重新負責起來,讓教學和選拔的競爭恢復到學校之間進行,而不是交由校外培訓機構進行。

    坦率地講,如果學校教育能夠恢復一定年齡段的區分度,如果學校的教學要求提到足夠高,學生也沒有那麼多時間需要去參加校外培訓,選拔的指揮棒也就回到學校手中,某些學校與校外機構的不正當利益交換才會降至最低。

    許多家長認同培訓機構的觀點,認為培訓機構實現了老百姓花錢買教育,從而提高了受教育的公平性。且不説這些家長是否真的能夠分清自己買到的究竟是僵化的應試技巧還是教育本身,就説這種人人都能買到的「校外教育」,只不過是讓你通過額外的時間、金錢投入獲得一個水漲船高的虛偽「機會」。

    在傳統的選拔體系下,大部分家庭不參加或者至少在小學階段不會參加校外培訓,選拔一樣會發生;而今天在培訓機構營造的氛圍之下,你不參加就是落後,你參加了,並不是領先,只是花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在另一個層面達到了「平均水平」而已。

    代價是什麼呢?

    代價是教育規律被顛覆,學生產生厭學、焦慮,視力下降、身體素質下降的機率大幅提升。這些所有的代價,並沒有讓任何人的子女佔據更多的優勢,只是在一個新的層面形成了均衡,唯一成就的,就是校外培訓機構的鉅額收入增長和教育資本的增值。

    有人説,如果沒有這些校外培訓機構,那些有錢的家庭就會請家教,沒錢的家庭就會遭遇不公平。這些話,要麼是利益相關方講的,要麼是沒有在養育下一代的人講的。首先,真有錢的家庭,根本不會參與校外應試培訓的遊戲。

    其次,參與過機構培訓的家庭,到後期,不少都會選擇更有針對性的家教。從家長的反饋來看,培訓的機構課程既超綱,又針對學生集體,老師很難顧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整體氛圍並不好,對許多學生的效果也不好。也就是選擇家教本身是很普遍的,並非沒有機構之後大家才會去選擇。

    目前培訓機構最大的問題,是超綱低齡化,不斷地將高年級的教學內容壓到低年級去進行。真正能夠適應這種超綱教學的,是腦部發育較早的那部分學生,以及極少數有天賦的學生。家教的選擇是會永遠存在的,對有的學生而言,是補差;有的則是提高。

    這是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家教投入當然更多,比培訓機構多。但培訓機構能夠讓投入較少的家庭達到投入多的效果嗎?其實根本不可能。除非,培訓機構是針對少部分學生教學,否則,只要是針對大多數人教學,那隻能是提高平均水平的應試能力,這種投入最終的效果,跟完全沒有培訓機構的效果是一樣的。

    中國的實際情況是,許多家庭其實連線上培訓機構都消費不起。從國家層面看教育公平,其實是要針對這部分家庭,而不是那些在大城市中生活,一年在教育上投入數萬、數十萬還在講自己「遭受不公平」的那部分人。對中小城市而言,在收入本不高的情況下,如果還要遭受校外培訓的「收割」,那直接影響的就是這些家庭的支出。

    現在很多城市還在搞教育產業化,大城市不斷地通過高薪吸收中小城市的優質教師和優秀生源,通過資本加持打造高升學率的美好景象,以此吸收更多的優質教師和優秀生源。而中小城市同樣加以學習,不斷的吸收小鎮的優質教師和優秀生源。

    這種一個省只留一兩個教育集團的現象,並且將教育資源集中起來的做法,絕對不是什麼「教育公平」,而是一種利用公共教育資源進行的涸澤而漁的行為。

    如果這些教育集團沒有收入的增加,還會做這樣的「教育資源集中」嗎?這種「教育資源的集中」,對當地大多數人而言,是更公平了,還是更不公平了呢?對長期而言,是有利於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還是在破壞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呢?那些沒有機會參與集中的學生,是大多數,還是極少數呢?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參與集中,那他們的教育公平性,是提高了,還是減少了呢?如果沒有足夠的調研和分析,那麼又是誰決定了這種「集中」呢?

    校外培訓行業的遮羞布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許多家長天真地認為,只要自己交足夠的培訓費,自己的子女就有更大的機率上好的學校。但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顯然沒有意識到教育規律、教育心理學對自己下一代的重要性。

    當大多數人被裹脅進入一個校外培訓體系之後,不進則退,每個家庭都增加了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最終由年幼的下一代來承受。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當這一代父母還小的時候,成績如果不好,頂多被罵一頓,幾乎不會在自己不擅長的時候,還被逼着學習,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而今天呢,一個對現實社會絲毫沒有反抗之力的小學生,在校外培訓機構的課程進度要求下,要去刷題、考試,如果成績不好,也無法退出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還要被逼着去繼續學習。

    請問各位家長,如果你是那個小學生,你自己難道不會崩潰嗎?

    我認為在這種機制下,大量中小學生的心理已經存在許多問題,只是這些問題在這個時候還沒有集中暴發而已。

    所以我的建議是什麼呢?首先,我絲毫不關心校外培訓這個行業,尤其是涉及校內學習科目的培訓,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個行業完全不應該存在。

    它存在一天,只是提高了一個平均應試水平,但代價是擾亂了教育規律、是讓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變得更差。

    其次,教育資本化、產業化的惡果已經不只在影響少數人,它在深刻地影響這個國家的未來,如果我們的投資者、教培機構和從業者、以及家長們,不能站在更高遠的層面看待這個問題,還拿「公平」當作自己的擋箭牌,那這部分人的未來將是堪憂的。

    最後,我還想講的是,不要拿什麼韓國經驗來説事,拿韓國經驗來説事的人,為什麼不拿別的國家來説事呢?韓國之所以出現更為惡劣的校外培訓體系,跟這個國家的財閥經濟體制有非常深的關係,中國不是像韓國那樣只有六家財閥企業的就業可供選擇。

    中國真正需要的是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輕人去開拓新的領域,而不是通過高薪吸引北大、清華的碩士博士畢業後去當中學老師,繼續教下一代怎麼考北大、清華。

    我也想對即將就業的年輕人講一句,不要把你擅長考試的能力作為你的職業選擇,不要認為中國會變成下一個韓國,趁還年輕,遠離校外培訓機構。珍惜自己年輕還有選擇的時間,真正融入社會、融入現實,在實踐中積累能夠今後養活自己的本事。

    僅從人口趨勢來看,即便現在不整頓校外培訓機構,這些校外培訓機構規模化存在的時間也不會超過10年了。

    媒體報道,5月21日,中央深改委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會議指出,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特別是校外培訓機構無序發展,「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突出。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於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儘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全面壓減作業總量,降低考試壓力。要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後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依法保障教師權益和待遇。要全面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藉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要明確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加強預收費監管,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要完善相關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做實做細落實方案,科學組織、務求實效,依法規範教學培訓秩序,加強權益保護,確保改革穩妥實施。」

    公共領域自由市場化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面臨的,在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今天大家都到了該還債的時候。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