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美經貿競爭,攻守已經易勢

    中美經貿競爭,攻守已經易勢

    自2018年3月美國單方面發起對華貿易戰開始,美國在貿易、科技、政治、軍事等各領域加緊對華施壓。中美之間經過3年來的貿易紛爭,有爭吵、有過招、也有激烈對抗,結果卻是美國不但沒撈到好處,反而越打越依賴中國。

    最近,美方一面忙着與盟友和G7拉關係,建立對抗中國的小圈子;一面頻密與中國進行經貿領域高層次溝通,討論重啓雙方經貿合作。

    在筆者看來,當前美國經濟遇到麻煩了,美國有點兒「坐不住了」。

    眼下美國國內經濟狀況已顯示出通脹持續高漲、債務不可持續、金融風險加劇、供應鏈受阻等危機信號,而中國在取得防控疫情戰略勝利的條件下,經濟快速從疫情衝擊下反彈,繼續保持全球最大製造產能,成為穩定全球供應鏈和支撐世界經濟復甦的最可靠力量。

    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深刻逆轉,2020年新冠疫情的世界大考加速了這場深刻變局。中美博弈的大局日益明朗,美方在經濟復甦、貿易、金融等方面更多有求於中國。中美經貿競爭,攻守已經易勢。

    貿易戰的尷尬:越打越依賴中國

    現在回望美國3年來對華貿易戰的效果,美國不僅沒有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也沒有實現縮減對華貿易逆差、促進製造業迴流的初衷。諷刺的是,美國政客不遺餘力地叫囂和推動「與中國脱鈎」,最終卻無奈地發現:對中國是越打越依賴。離開中國製造和中國市場,美國經濟基本玩不轉。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以回應「中國不公平貿易做法」為由,提議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最高500億至600億美元的關稅,並限制中國在美國的投資。4月3日,白宮宣佈對約1300種中國產品清單徵收25%的關稅。自此,中美貿易衝突不斷升級。

    截至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簽署,美國對中國出口美國的2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隨後對另外1120億美元商品,加徵15%的關稅。同時威脅,如不能達成協議,剩餘約1560億美元商品也將加徵15%關稅,2500億美元商品的25%關稅還可能增加到30%。

    2020年1月15日,在中美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將1120億美元商品的15%關稅降為7.5%,中美貿易戰暫時休戰。

    中美貿易戰開打三年,對中國整體出口並未造成嚴重影響。中國對美出口除了2019年有所下降,其餘兩年都保持了穩定增長。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478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3%;2019年對美出口4185億美元,下降12.5%;2020年對美出口4526億元,比上年增長8.1%。

    在對中國出口大幅加徵關稅的情況下,美對中貿易逆差不降反增。2020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擴大,達到3169億美元,上升7.1%;比貿易摩擦之前的2017年增加了14.9%。中國重回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

    美國的對華貿易戰,也沒能遏制中國整體出口的增長。中國不僅對美出口實現增長,對世界出口也穩步增長。2020年中國外貿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全年出口17.93萬億元,增長4%,成為疫情之下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貿易順差3.7萬億元,增加27.4%。以美元計算的外貿順差5350.3億美元,是1950年以來第二高紀錄。與此同時,中國出口在全球份額再創新高,出口市場更加多元化,東盟、歐洲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一、第二大貿易伙伴。

    進入2021年,隨着美國疫情控制逐步好轉,美國消費快速反彈,經濟復甦加快,中國對美出口勢頭更加迅猛。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1-5月中國對美國出口累計按年增長為49.8%,美國對中國進口的需求有增無減,原因是美國自身產能、供應鏈瓶頸和本土勞動力供給不足。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所夢想的「製造業迴流美國」也沒有發生。上海美國商會2020年9月公佈調查顯示,在340多個受訪成員企業中,約92%的受訪者表示將繼續在中國經營。在中國擁有或外包製造業務的200多家受訪企業中,有70.6%表示不會將生產環節遷出中國。

    相反,美國企業在華投資熱情持續上升。《中國商業環境調查》顯示,大約7成的美國企業對中國未來5年的市場有絕對的信心。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7月,美國在華新設企業達860家,是外商在華新設企業最多的國家。據英國分析公司Mergermarket的統計,從2020年1月到10月美國公司在華併購投資增長69%,達113.5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更加看好中國,全球資金加速流入中國。2020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增長4%,達到1630億美元,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吸收外資佔全球比重提升至19%。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在其2020年出台的《美中經濟關係》研究報告中警告稱:如果兩國經貿摩擦持續升級,或者美國尋求與中國顯著「脱鈎」,會進一步衝擊美國企業供應鏈和生產率,並對美國經濟增長和競爭力造成長期損害。

    高關稅: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對中國商品施加高關稅,是美國貿易戰的一個籌碼。特朗普一再吹噓,加徵關稅能夠輕鬆使中國付出數百億美元的成本。這實在是自欺欺人。實際情況是,美國的高關稅並未影響中國幾何,反而使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很受傷」。

    根據評級公司穆迪5月發佈的一份投資者服務報告,在美中貿易戰中,美對華加徵的關稅成本大多由美國企業承擔,美國進口商承受了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當中的超 90%成本。換言之,這些受影響的進口商對同一件中國商品需要比此前多付出 18.5%的價格,中國出口商則少拿了1.5%。如果關稅不取消,美國零售商們的壓力可能會攀升,增加的成本將轉嫁到消費者價格中。

    穆迪報告還指出,中國對美商品加徵的關稅讓美國的出口商也蒙受損失,原因是被中國加徵關稅的美國商品,中國在其他地方也可以進口,這讓美國的出口商不得不承擔部分關稅成本。

    在美國對華進口需求難以找到替代的條件下,高關稅不太容易傷害到中國出口,卻顯著加重了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負擔,增加了美國自身的成本,實在是一出現實版的「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作為全球最大商品進口國,進口關稅會對美國國內價格水平產生一定影響。在對華貿易戰之前,較低的關稅水平成為維繫美國長期低通脹的因素之一。在全球產業鏈受限、中國生產一枝獨秀的情況下,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多為剛需。例如中國取消對鋼鐵產品出口退稅後,中國輸美鋼鐵價格隨即大幅上漲。美國提高對華商品關稅,增加的成本大部分不得不由美國進口商承擔。

    鋼鐵產品的大幅上漲推動了 4 月生產者價格的巨大漲幅,使美國企業不堪重負。而汽油、食品、汽車、住房和電腦等消費品價格上漲大幅推高了消費者物價指數,中下層民眾生活受到明顯影響。

    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數據,美國目前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平均徵收 19.3%的關稅,而對世界其他地區進口的商品平均徵收 3%的關稅。隨着美國疫情趨穩,民眾對消費品和其他生產需求強勁,導致從美國木材到計算機晶片都出現嚴重短缺。美國勞工部的報告顯示,4月份美國進口價格連續第六個月上漲,按年漲幅達到10.6%,為過去十年來最高水平。

    對通脹的擔憂,使得美國企業和政客開始無法淡定。兩黨議員和企業紛紛呼籲減免進口關稅。4月近40名美國參議員組成的跨黨派團體要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啓動一項程序,以推動美國企業從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中獲得豁免。近期,白宮經濟官員也表示正在綜合權衡是否應該降低進口關稅來應對通脹上升。

    揮舞關稅大棒對中國已經不靈了,反而令美國自食其果。對於加徵關稅,中國可以泰然處之,而美國自己恐怕先撐不住了。

    奉陪到底!中國的底氣何來?

    2018年貿易戰烽火初起之時,面對美方無理霸蠻和咄咄逼人的貿易挑釁,中方給予針鋒相對的強力回擊。《人民日報》連續發文表示:中方堅決反制任何挑釁,有足夠能力奉陪到底。

    也是在3年前,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曾預言:如果美國要和中國脱鈎,結果將是美國自我孤立、與世界脱鈎,中國和全世界其他國家將形成一個共同體系,繼續維持經貿往來與技術合作。

    彼時中方的強力回應,林毅夫先生的預言,今天都得到了應驗。

    美國挑起的貿易戰之所以無法撼動中國經濟,原因就在於中國有強大、雄厚的產業支撐,中國經濟有廣闊的縱深,有國內、國際市場龐大的迴旋空間,而美國自身經濟結構註定無法擺脱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美國是消費型社會,自身除了少部分高利潤的高科技產品的產能外,一般消費性工業產品大部分依賴進口。而中國製造能力無所不包,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產能相當於美國、德國、日本之和,提供了約佔世界30%的工業品。

    特別是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成功,更加突顯了中國產業鏈的安全和獨具優勢,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復甦不可或缺的重要穩定力量。當下,儘管一些國家加快疫苗接種,疫情大蔓延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全球疫苗接種不平衡,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球陷入供應鏈危機。曾被西方國家寄予厚望用以取代中國製造和圍堵中國的印度,在變異病毒侵襲下瀕臨崩潰,工業生產停頓;東南亞國家疫情告急,日本防疫重新進入緊急狀態。

    目前全球生產和經濟活動可謂「冰火兩重天」。在疫情使多數國家制造業陷於癱瘓或半癱瘓的情形下,全球訂單紛紛轉移到中國。中國各港口運輸繁忙,一線航線價格上漲近10倍仍然「一箱難求」。中國製造成為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屈指可數的可以指望的依靠。

    新冠疫情的世界大考,成為加快世界經濟格局重塑的分水嶺。中國製造、中國產業鏈和中國市場在全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美國要實現經濟穩定和復甦,從供應端和市場端都離不開中國,這都增加了中國在中美經濟博弈中的籌碼。

    反觀美國,經濟表面上復甦加快,但實際外強中乾。長期存在的實體產業的空心化、虛擬經濟泡沫化、社會分配兩極化等結構性矛盾逐漸侵蝕美國經濟肌體的健康。而隨着去年以來美國貨幣超寬鬆和財政強刺激措施密集推出,美國經濟「虛火上升」,如今各種病灶一同爆發,美國經濟已陷四面楚歌,走在危機的邊緣。具體來説:

    財政赤字和債務大爆炸。2020年美國國債總量增加4.55萬億,約為上年的3倍,目前美國國債總額已突破28萬億美元,超過美國GDP的30%。而拜登政府大手筆的經濟救助計劃、家庭與就業計劃、基建計劃、競爭與創新計劃,還在等米下鍋。

    瘋狂印鈔逼近極限。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突破8萬億美元,比2020年初幾乎翻番,比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1萬億美元左右增長了7倍。美債收益率飆升,美債擴張和無限印鈔面臨天花板。

    29年未見之高通貨膨脹急火攻心。5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躍升至5%,為2008年8月以來的最大年度漲幅;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按年上升3.8%,為1992年以來最大年度漲幅。專家警告,美國即將到來的通脹可能直逼1970 年代。

    股市泡沫風險史無前例。美國股市總市值與GDP之比突破200%,不僅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股市高估極度誇張。股市風聲鶴唳,一遇風吹草動,隨時面臨類似去年史詩級四次大熔斷的崩盤危機。

    美國要解決經濟上的這些病症和危機,都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中美經濟博弈,中方已經把握主動。

    美國該放棄對抗思維了

    拜登上台後,美國政府幾乎推倒了特朗普時期的全部內政外交政策,唯獨對華強硬的路線沒有改變,有些方面甚至變本加厲,儘管表面上的操作稍微比特朗普時期顯得規矩和理性一點。

    拜登政府將中國定位為「最大競爭對手」。拜登聲稱中美之間將是「激烈競爭」的關係,這為中美關係定了基調。負責美國外交事務的布林肯則把中美關係表述得更加具體:「競爭、對抗、合作」。

    競爭,如果是競技場上的公平、良性競爭,中國人民從來不怕。中國的崛起,全靠自己的勤勞雙手和聰明才智,艱苦奮鬥而得來,從來沒有像某些自詡的「文明人」那樣,靠海盜、殖民、屠戮、戰爭等行徑掠奪別國。我們反對打着「競爭」的旗號,使絆子、出陰招、沒底線的惡性競爭。

    像特朗普那樣不惜動用國家緊急狀態法,傾舉國之力,打壓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把斷供和技術封鎖用到極限,這種卑劣的手段徹底揭下了美國自我標榜的「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的假面。拜登政府不僅沒有取消這些霸凌的貿易限制,更毫無底線地炮製新疆「種族滅絕」、「強迫勞動」等世紀謊言對中國進行打壓、圍堵,重新掀起「新冠病毒溯源」的政治操弄並糾集其它國家圍攻中國。這哪裏是「競爭」?是赤裸裸的下三濫手段。

    就在美方與中方通話不久,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令,將 59 家中國公司列入投資「黑名單」,禁令範圍比特朗普時期有所擴大。

    美方這些行動表明,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的主基調仍然是對抗與遏制,暴露出美國依然以世界領導者的傲慢姿態和例外主義本性與中國打交道。

    美國視中國為最大競爭對手和威脅,這已經成為美國精英集團為數不多的共識。美國與生俱來的霸權、冷戰、零和思維,滲入骨髓的好勝、傲慢基因,決定了他們沒有共贏的概念,中國的發展就構成了對他們霸權的挑戰。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美國會不擇一切手段全力對付中國。這不是特朗普或拜登個人的意志,他們代表的是美國精英集團,還有身後長期懷着種族優越感和傲慢心態的普通民眾。

    普京總統最近説過一段話:「一個國家一旦變得更強大,它的對手就會立即找到試圖限制其發展的理由。無論我們做什麼,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滿足那些試圖遏制我們的人的胃口,威懾仍然會繼續下去。因為我們的許多對手,根本不需要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這段話對我們認識某些國家的本性,給了一個極為貼切的警示;對一些仍然對美國抱有幻想的人,也是一針最好的清醒劑。

    結語

    過去三年中美在經貿領域的交鋒,中國對美國對華的戰略轉向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面對美國單方面掀起的各種驚濤駭浪,中國冷靜從容應對,經受住了考驗,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穩健。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民對自己的發展道路更加自信,也找到了新階段正確的發展方向。

    無論外部世界如何風雲變幻,對於中國來説,保持戰略定力,按照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堅定前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咬緊牙關實現科技自主與創新驅動,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和擴大國際合作的朋友圈,中國就能無懼外部各種風浪,無懼任何威脅和挑戰。

    中美激烈競爭還會長期持續。中國期望與美國能夠有更多合作,如果美方還有願望與中國合作,必須放下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姿態,與中方相向而行,合理照顧彼此關切,不能單方面提條件、拉清單。

    如果還是要對抗,面對強加於中國人民頭上的挑釁與打壓,中國也將無懼面對。中國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實力,能夠堅決捍衞自己的核心利益和發展權利。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