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連貶八日回撤逾千點有資金已「爆倉」 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

    連貶八日回撤逾千點有資金已「爆倉」 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

    6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824元,貶值203點,為連續第八日貶值,累計貶值968點。與6月初高點相比,累計貶值1252點。

    《中國證券報》6月24日報道,值得注意的是,昨日市場匯率變化不大,今日中間價不僅下調幅度較大,且下調後低於昨日市場匯率收盤水平,呈現往貶值方向引導的跡象。

    市場人士指出,人民幣匯率近期走勢大起大落,呼應「雙向波動」,更詮釋「不要賭人民幣匯率升值或貶值,久賭必輸」。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已經逆轉。

    千點大跌不止

    連續升值已成過去

    6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從升值到貶值,上演無縫切換。23日,離岸人民幣匯率盤中更一度貶破6.49元。

    截至6月23日收盤,在岸人民幣匯率報6.4808元,離岸人民幣匯率報6.4787元。無論是在岸還是離岸人民幣,基本上都將5月升值幅度回吐殆盡。

    以23日收盤數據測算,與5月末高點相比,在岸人民幣匯率累計回調1243點,離岸人民幣匯率累計回調1253點,調整幅度均接近2%。

    這些數字表明,前期人民幣匯率連續較快升值的局面已成為「過去式」。

    今年4、5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快速升值約3%,並創下3年新高。人民幣匯率從加速升值到快速貶值,前後不過1個多月,生動地詮釋了「雙向波動是常態」。

    預期逆轉

    中間價調整隱含不尋常信號

    有業內人士表示,今日中間價的調整有些不尋常。一方面,中間價低於23日的在岸和離岸市場匯率收盤價,呈現向貶值方向引導;另一方面,中間價幅度也大於23日市場匯率的貶值幅度——23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匯率分別貶值75點、升值17點。

    「中間價顯露的貶值信號是否具有持續性,需繼續關注。」該業內人士表示。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進一步脱離之前快速升值狀態,並展現出更堅決的調整姿態,表明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已快速減弱甚至逆轉。

    5月下旬,個別關於人民幣匯率的研究觀點,充當升值「助燃劑」,在境內外資金推動下,人民幣匯率出現加速偏離基本面的勢頭。

    在此關頭,央行等有關部門旗幟鮮明地公開喊話,加強與市場溝通,並採取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等舉措,及時給過度亢奮的市場「降温」,避免了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走向超調。

    部分市場人士反映,近期人民幣匯率預期快速「退燒」,一部分之前押注匯率單邊升值的資金損失較大,甚至「爆倉」。雖然匯率調整過程中,有企業逢高結匯,但人民幣匯率仍繼續調整,顯示出一定的自發貶值勢頭。

    市場人士進一步指出,最近美元指數反彈較快,且人民幣匯率出現自發調整,印證了之前權威人士關於人民幣匯率存在超調的判斷。同時,監管部門的種種動作,凸顯了防範人民幣匯率無序波動的底線思維。

    美元醖釀反撲

    人民幣匯率可能承壓

    展望人民幣匯率下一步走勢,業界觀點正重新趨於一致,即:基本穩定是大勢,雙向波動乃常態。短期看,貶值風險需要警惕。

    近期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發文稱,要高度警惕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風險,未來可能引發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因素包括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國經濟強勁復甦帶動美元走強、全球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和供給能力恢復對中國出口形成壓力、美國資產泡沫破滅全球避險情緒升温引發資金迴流美國等。

    「種種跡象表明,美聯儲政策正轉向鷹派。」有研究人士稱,美元指數上漲空間已打開,需更加警惕人民幣匯率面臨的貶值風險。

    「美聯儲會議的結果讓美元反彈具備了持續性,這讓人民幣匯率短期進一步回調的風險加大。」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首席外匯分析師李劉陽認為。

    有機構人士表示,近期央行密集喊話,可能正是看到外部環境變化特別是美聯儲貨幣政策可能收緊,進而存在引發外匯市場劇烈波動風險。企業應以此為鑑,堅持「風險中性」理念,管理好自身匯率風險。

    從更長時間看,專家認為,人民幣匯率不會出現單邊升值或貶值的走勢。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稱,若人民幣匯率繼續在均衡水平附近雙向波動,央行不會干預匯率;若人民幣匯率出現過快的升值或貶值,且持續性較強,則不排除央行通過多種措施進行干預。

    天津銀行資產管理部投資經理朱芳草稱,當前人民幣升值的外資推動邏輯仍在,但市場對出口及美元走勢的看法分歧加劇,結合央行傳遞的維穩信號,人民幣匯率較難出現明顯的單邊行情,大概率呈現雙向波動。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