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鳳祥股份(09977.HK)股權激勵出爐:“鎖定”關鍵人才,傳遞長期增長信心

    12月10日,新消費品牌優形的母公司,也是首家在港股上市的雞肉消費公司——鳳祥股份(09977.HK)發佈上市以來首份股權激勵公吿,擬通過回購、授予形式,將63名員工轉變為公司“合夥人”,彰顯長期發展信心。

    該公吿披露後的第一個交易日,鳳祥股份應聲大漲,盤中觸達1.76港元/股,漲幅近8%;截至收盤,報1.73港元/股,總市值約24億港元。

    (來源:Wind)

    整個新消費市場,也正在發生着從流量思維到全產業鏈的認知升級,誰能觸達更多消費者、鍛造更好的供應鏈……誰才能保障創新,形成長期競爭優勢。鳳祥股份原是領先的“全面一體化白羽雞生產商”,其歷時構築的供應鏈優勢與價值或在新消費日後競爭中愈發顯現,此時發佈股權激勵公吿也無疑意義不凡。

    大手筆股權激勵“鎖定”關鍵人才,致力價值更大化

    具體來看,根據公吿,鳳祥股份將在公開市場購買共計2609.76萬股的股份,並將其中2348.78萬股授予63名獲選員工,占鳳祥股份已發行H股總數約6.62%及已發行股本總額約1.68%(公吿日期),激勵力度較大;其中260.98萬股暫存入信託基金池作為未來授予獎勵的儲備。

    一般而言,股權激勵除了能夠表彰核心僱員的貢獻,更重要的是能夠將關鍵人才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深度綁定,通過形成“着眼未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價值共同體增強他們對公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為徹底地激勵他們為公司的長遠發展效力。具體表現在提高工作效率、團隊凝聚力,自覺降低各種成本,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有助於追索產業的長期價值。

    某種程度上,股權激勵也正在逐漸成為企業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無論超級大企,還是中小參與者都在沿着這一路徑發力。根據市場不完全統計,僅剛剛過去的11月,A股市場就有80餘家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獲股東大會通過。

    隨着股權激勵計劃的推進、滲透,勢必會助於鳳祥股份與關鍵人才形成更為緊密的關係,以及為其日後繼續吸納其他高級人才奠定良好基礎,進而助推其持續向好發展,實現公司與股東價值的更大化。

    供應鏈奠定發展基礎,業績彈性或進一步釋放

    而價值更大化對鳳祥股份意味着什麼?或者説,鳳祥股份的長期價值幾何?這些問題最終還是要聚焦於業務。

    先看現狀。鳳祥股份旗下優形於2016年誕生,作為行業“新物種”開創了中國健康即食雞胸肉品類,並不斷拓展其品類邊界,研發出蛋白棒、一口不忍腸、不炸派等多種創新型產品,基於快樂減脂主義,為年輕人提供低負擔的身材解決方案。

    同時,在產品功能之外,優形在營銷內容端亦非常擅於呼應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得以迅速成為新消費品牌代表。例如,作為首個肉製品品牌現身“地球上最快樂的5公里跑”The Color Run,傳遞“越優形,越放肆”的生活理念;在下飯綜藝《嚮往的生活》中詮釋“用嚮往的身材,過嚮往的生活”的生活主張。2021年7月,在頂級IP“淘寶造物節”現場,優形作為“首席寶藏品牌”C位出道;同年8月,以行業獨家合作伙伴的身份深度參與抖音818新潮好物節。

    更直觀的,實際銷售而言,截至2021年3月,優形即食雞胸肉產品累計銷售正式突破1億包。2021年上半年,優形實現銷售收入2.38億元,同比增長195.0%,其中線上收入增速達到247.4%;第三季度,優形品牌線上、線下收入1.49億元,同比增長124.6%。

    未來趨勢上,如開篇提到,整個新消費市場正在發生着從流量思維到全產業鏈的認知升級。隨着年輕消費主力的迭代、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渠道紅利逐步消減,疊加消費者愈發注重品質消費、需求細分程度越來越高等,企業、品牌之間逐漸迴歸“以人為本”的競爭模式。

    而要做到這一點,匹配年輕消費主力的求新求變,就必須要深耕供應鏈、產業鏈。供應鏈能力強的玩家,可以在供應鏈各個環節削減成本壓力、保障供給效率和創新,進一步打開品牌“溢價”的空間,對於穩健經營、降本提效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成熟供應鏈的構建往往漫長,供應鏈能力強的已有玩家往往容易深築護城河。

    鳳祥股份從領先的“全面一體化白羽雞生產商”切入C端業務,早先已打通上下游的供應鏈、利用大數據、AI等人工智能賦能供應鏈管理,並建立起“東京+上海+山東”三地研發體系等。

    顯然,一般新消費品牌較難與之比擬,也表明鳳祥股份在健康即食細分賽道的未來競爭中具有突出優勢。此次股權激勵後,其利益與關鍵人才的利益深度綁定,達成戰略目標的基礎更為堅實,更有機會追索產業長期價值,並轉化為持續的業績驅動力。

    本文由《格隆滙》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