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兩大原因致A股雖放量成交 上證卻無力擺脱震盪區間|巨子股評

    兩大原因致A股雖放量成交 上證卻無力擺脱震盪區間|巨子股評

    截至2021年9月6日收盤,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34個交易日破萬億人民幣。回顧A股成交額歷史,僅出現過三次連續20個交易日成交額破萬億。分別是2015年3月30日到2015年5月6日連續26個交易日成交額破萬億,以及2015年5月8日到2015年7月8日,連續43個交易日破萬億。

    成交額越大,說明投資者關於市場走向的分歧越大,往往股市波動也就越劇烈。然而這次連續34個交易日成交額破萬億,A股的變化卻並不是很大。數據顯示,在此期間上證指數的漲幅和振幅分別是2.22%和9.47%,遠遠低於連續26個交易日成交額破萬億時的13.98%和23.22%,以及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額破萬億時的-15.55%和51.34%。至於深證成指也同樣如此,近兩個月的放量成交對股市整體的影響小隻有小。

    A股連續34個交易日成交額突破萬億,上證指數卻依然無法擺脱震盪區間。(交易軟件截圖)

    同樣是放量成交,2021年這次與2015年那兩次成交額對股市的影響截然不同,一部分原因是A股體量變大的。2015年底滬深兩市A股共有上市公司2819家,總市值57.6萬億。而截至2021年9月3日,上市公司有4464家,總市值86.99萬億。在2015年的時候,一萬億成交額佔總市值的1.74%,到了現在只佔1.15%,擴容導致同樣的成交額對股市整體影響下降。

    另一個原因則是A股的邏輯已經變了,綜合類指數的參考意義越來越弱。2020年之前,投資者打開炒股軟件第一件事可能不是去看自己持倉盈虧,而是去看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這些能反映估值總體表現的綜合類指數。如果這些指數是上漲的,即便持倉有虧損,投資者也不會太擔心。正是因為投資者普遍存在這種心理,所以股災的時候,國家隊出手救市時,往往是通過買入權重股來穩住大盤指數,間接穩定市場情緒和訊息。

    像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這類綜合類指數成分股眾多,既包含大藍籌,也包括中小市值,既有高新產業,也有傳統行業。在經濟發展或是政策調整的不同階段,不同特徵的股票表現不同。投資經驗少的人,才會根據綜合類股指表現去投資個股。所以通過拉動權重股穩定大盤指數,進而穩定市場這種手段,只有在非理性投資力量佔優勢地位時才有效。

    將視野放長,從2010年到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雖然不如21世紀最初的十年,但名義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並不低。即使2020年疫情爆發,當年名義GDP仍是2010年的2.47倍。而在此期間,滬深兩市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翻倍的佔比太低。能夠上市的企業,無論市值大小,都是這個國家企業中的佼佼者。然而這些佼佼者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跑不贏名義GDP增長速度。除了實控人在首次公開募股(IPO)和之後的經營中處處存在道德風險,實在想不出能有什麼其他理由能解釋:為什麼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跑不贏GDP增長率。

    道德風險防不勝防,鑑別能力以及時間成本決定,大多數散户自己去主動管理投資的性價比極低。隨着網路發展導致知識和訊息快速傳播,機構投資者不斷壯大,理性投資者佔比越來越高。目前雖然散户數量仍然較多,但對A股的影響卻越來越弱。成交量是結果,不是原因。當理性投資者多起來,因成交額放大而輕率無差別買入的投資者就越來越少,技術類指標對市場情緒的影響就越來越弱。如果細看行業板塊指數便可發現,在成交額連續突破萬億的這34天,食品、白酒、醫療保健與順周期、新能源的表現天差地別。然而在大小市值風格切換,板塊輪動的背景下,不同特性的股票此消彼長,反應在綜合類指數上自然是橫盤震盪。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