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台美復談】當代不平等條約 台灣用生命跟美國換到什麼

    【台美復談】當代不平等條約 台灣用生命跟美國換到什麼

    台美TIFA復談引起關注,輿論特別在意這是否意味着蔡英文政府進口「萊豬」的決定產生作用,台美友好關係也更進一步,進而指向台美簽訂雙邊貿易協議。但劇本是否真如民進黨政府的設想進行?台美TIFA的本質是什麼?台灣又能通過該平台得到什麼?而為何美國會在此時同意召開?台美BTA是否真的有望?這對台灣來說真的是「利多」嗎?本專題將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剖析。

    台美TIFA會議,台灣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OTN)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率各部會與談。(台灣行政院提供)

    睽違5年的第11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於6月30日召開,會後雙方均表示會議「高度成功」。不過,令人玩味的是,雙方的「成功」是否在同一條道路上?抑或雙方對成功的解讀不同?

    在這場會面中,美國為何會感覺成功?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認知到TIFA會議的本質。這個平台其實是美國與其他地區進行貿易障礙溝通與交流的場所,依照台美過往的經驗來看,通常是美國予取予求的多。

    這種感受可以從行政院政務委員,同時也是貿易談判代表的鄧振中口中得知。他坦言,過往都是美方「要求我們做這個、做那個」。由此可知,對身為小型經濟體且籌碼少的台灣而言,要能通過斡旋達到「平等」的結果很不容易。

    綜觀台美TIFA前十次歷程,台灣在該會議中的請求多是盼美國在國際組織上給予支持。大多數貿易實質議題則掌握在美國手中。(黃雅慧/多維新聞)

    那麼,這次的TIFA有跟過去不一樣嗎?根據台灣經貿辦會後說明,雙方預計就智慧財產權、數位貿易、藥品醫材、貿易便捷化、法規透明化、投資、供應鏈、非市場經濟、金融服務等議題展開對話。另外,為順應國際貿易情勢的變化,雙方也預計納入環保及勞工權利議題。

    要問的是,對於解決這些議題最主動的會是誰?毋庸置疑是美國。這可以從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2021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窺知一二。前列議題跟近期美國點名台灣的貿易障礙、還有美國本身在關注的供應鏈與製造業議題十分一致;換句話說,從會議的議題決定可以嗅到美國仍佔主導權,這也難怪美國會感到「滿意」,因為對於解決對台貿易障礙又更推進一步。

    儘管在特朗普任內,台美關係號稱有史以來最好,但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多次表示與台灣展開貿易協商不在時程表內。(視覺中國)

    而台灣體會到成功的感受可能卑微許多,因為從相關談判官員與民間學者透露出的正面訊息,貌似只要美方態度積極、以及重新展開與美對話便已是大大進展,不過這種過度樂觀的感受,可能得再更謹慎,未來這場會談如何進行下去應該有幾點「注意事項」。

    首先,台灣作為小型經濟體要與美國這般大國協商本就處於弱勢。梳理過往會談中的議題討論可知,台灣的要求大致有兩個,一是盼美國在國際組織上給予支持,包括協助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等;另一則是希望能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BTA)。

    反觀美國提上議程的議題就十分具體,包括藥品醫材、農業貿易、智慧財產權等等。那麼,最後的結果是誰能如願?從近年來美牛、美豬陸續放寬萊劑標準進口台灣,便知道美國略勝一籌。甚至這些原本的貿易障礙,還可作為美國不開TIFA的理由。

    蔡英文宣佈開放美豬美牛後,在臉書上公布美方各界的回應。(Facebook@蔡英文)

    回顧歷史,TIFA總共有三次延期紀錄:一次是原預定在2002年召開,但因台灣對美國要求的27項智慧財產權清單採保留態度,引發美方不滿,故延至2004年召開;一次是2008年至2012年,美國不滿意台灣限制美國牛肉進口,所以停開;2016年至2020年,美國又不滿意台灣未解決美豬問題,所以延開。

    從這些經歷可知,TIFA大多時候就是被美國挾持,長期以來,台灣反而認為能召開會議便已是進展,但這個進展其實早已經將自身的尊嚴與籌碼揮霍大半。

    也因此,未來的TIFA若想要有新氣象,必須觀察蔡英文政府能否在談判中「不卑不亢」,「不退失台灣民眾利益底線」應該作為協商是否成功依據。

    台美之間的貿易順差逐年升高,2020年成為近20年新高,這與疫情間美國實行寬鬆貨幣政策有關。但龐大的貿易順差常成為美國歸咎各國的藉口。(黃雅慧/多維新聞)

    其次,在美方能夠洋洋灑灑列出貿易障礙之時,台灣又能提出何種「具體」要求?如前述,台灣過往提出的皆是請美國在國際上支持台灣,並簽署台美BTA,但這樣的要求通常因國際政治關係大過於商業實際利益進而遭有意無意忽視。

    放眼望去,台灣其實在對美貿易上存在諸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2018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實施「鋼鋁 232 關稅」,台灣鋼材出口比重逾七成,其中美國是台灣鋼鐵最大出口國,但該年美國針對進口鋼鐵、鋁材課徵25% 關稅,且台灣並未列入豁免清單,導致台灣銷美鋼品數量逐年遞減,對鋼鐵業出口產生重大打擊。

    此外,美國商務部於今年5月公布對台輪胎課反傾銷稅率,稅率從20%到101.84%不等,如此高的稅率讓業者大呼吃不消。對此,台灣貿易主管機關也多次表明台灣輪胎產業並未損害到美國業者利益,只能不斷通過行政複查為業者爭取權益。

    2018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實施「鋼鋁 232 關稅」,但台灣不在豁免名單內,導致台灣鋼鐵業者損失慘重。(Reuters)

    不論是鋼鐵還是輪胎,台灣在對美貿易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台灣官方雖然雖理直,但氣不壯,台灣業者遭受的委屈貌似難在TIFA平台提出。這也會是未來台美TIFA的觀察重點,究竟台灣業者遭受的不公平關稅待遇,是否能在此平台上得到充分的溝通跟解決。

    如此看下來,許多人可能會問,台灣這種小經濟體在與大國交往時還有何優勢?換個角度來看,台灣籌碼雖少,反而應該善用政治局面來為己謀福利。比如該去思考為何過往對台灣貿易總是以事務繁忙為由的美國會在這個時間點召開TIFA?這背後必然有中美角力的背景,讓TIFA會議變得不純粹僅是談商務貿易而已。民進黨政府在往美國站隊同時,應該好好深思保留底線與籌碼,否則TIFA很有可能淪為過家家(辦家家酒),更甚者又會被詬病為要對美國「輸誠」的平台。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