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iPhone13來了 鄭州富士康瘋狂趕工 每天入職上萬人

    iPhone13來了 鄭州富士康瘋狂趕工 每天入職上萬人

    蘋果秋季發布會北京時間9月15日凌晨1點正式開幕,iPhone13系列也正式發布。值得注意的是,相比iPhone12系列,這次iPhone13和13mini標準版容量提升到128G後,價格卻便宜幾百元(人民幣,下同)。而蘋果股價在80分鐘的發布會結束時,其股價一度跌幅擴大至1.5%。截至收盤,蘋果收跌0.96%,報148.12美元。盤後漲0.05%,報148.19美元。

    中國媒體每日經濟新聞9月15日報道,iPhone13的發布對於富士康鄭州廠區,這是頭等大事。這座巨大工廠是全球最大的iPhone代工生產基地,蘋果的訂單決定了生產旺季。

    為了迅速招到更多人,富士康用了最直接的辦法。除工資外發放獎金「返費」,想拿到錢,就得幹滿時限。鄭州廠區給出的價格一路上漲,最高時開出了總獎金12700元(人民幣,下同)的價格。淡季時,返費不過500元。

    《河南日報》報道,8月20日下午5點多,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來自嵩縣車村鎮的李歌飛坐着縣人社部門組織的大巴專車,順利抵達富士康招募中心。「客運班車都停了,聽說政府安排有『點對點』專車,直接送到廠裏,覺得很安全,就放心來了。」李歌飛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富士康入職激勵獎金有一萬二,我表弟過幾天也要從老家來了!」

    富士康日進萬人

    富士康用高額返費表達招工的迫切。新款iPhone常在九月發布,流水線需要足夠多的工人支撐,人力得提前儲備。

    鄭州廠區在招工宣傳中表示,已進入新機種量產高峰期,截止到九月底,新增用工需求20萬人。這幾乎相當於短時間內重新召集裝滿一座工廠的人,臨時工暴增,迅速填補進產線。

    「政府幫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副總經理王雪告訴記者,航空港實驗區管委會牽頭,政府、專家、富士康三方聯合成立了「富士康疫情防控部」工作專班和「富士康員工運輸工作小組」,統籌做好招工和防疫工作,以強有力的措施確保企業生產形勢穩定。

    據王雪介紹,航空港實驗區調集了100輛大巴車「點對點」接送求職者。截至8月20日,先期運行的25個點已安全運送2萬多位求職者來到富士康。

    「政府協助我們設立了24小時核酸檢測點,專車到達後第一時間檢測,之後入住中轉宿舍,待檢測結果出來後再辦理入職手續,現在富士康每天新入職員工超過一萬人。」富士康國貿招募中心負責人朱峰說。

    萬元返費不好掙 每小時要完成65件螺絲 上夜班就像「脱層皮」

    在富士康待過的每一個新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萬元返費很誘人,但要把這個美夢變成現實,需要邁過層層的考驗。

    招募政策要求,返費的發放條件是在職時間大於等於90天且有效出勤滿55天。但同時註明,「獎金出名單後7個工作日左右發放,發放時需在職」。有經驗的工人們介紹,按照每個月公布兩次的節奏,從進廠到返費到手,實際約需要四個月時間。

    在大量枯燥的重複性工作和兩點一線的生活節奏面前,這四個月,過得並不輕鬆。

    量產在即,生產線不會給新員工留下太多適應的時間,張方那條產線屬於前端製造,負責零件組裝。新人剛上產線時,一天的任務通常是2400件,這僅僅是滿量的40%。第二天就漲到50%,不到一周時間,目標調到滿量。現下正是爬坡期,沒經驗的人很難適應。

    一名新工人抱怨,一件機器需要打三顆螺絲,幹活時產線幹部不停催促,要求他每小時完成65件。他手裏沒停過,下班後手指忍不住地抖,感覺自己看到螺絲就要吐了,但離標準還差了20件。

    不少萬元獎金的美夢在第一個夜班就被擊碎,流水線不停地轉,一切以分鐘計算,想要上廁所得找人來替,重複的動作做了上百次。有人形容,第一次上夜班就像「脱層皮」。

    人來了,蘋果缺芯了?

    旺季還在,但返費很快降了。

    據「鄭州FOXCONN招募中心」消息,自9月9日起,合夥人獎金調至8500元。三天時間,返費降了1800元。9月11日,返費再次下調,降至7000元。

    一些工人相互打聽原因,大多數得到的答案是「缺料」。張方聽說,產線上晶片供應跟不上,部分車間雖然人力夠用,但還是無法提高產量。

    蘋果的確受到晶片短缺的影響。7月27日,蘋果發布2021年第三財季季報,首席財務官馬斯特里預計,三季度生產端的限制將較二季度更大,將主要影響到手機和平板。

    這是蘋果首次承認晶片供應緊缺,將影響到手機業務。首席執行官庫克補充,蘋果遭遇的產能緊缺和整個行業類似,在此基礎上,蘋果的需求也超過了預期。

    Apple(AAPL.US)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