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劉鋒:正確認識比特幣性質 堅決防範比特幣風險

    劉鋒:正確認識比特幣性質 堅決防範比特幣風險

    比特幣自2009年上線以來,價格已經從2011年初的1美元飆升至3萬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於比特幣自帶的技術和金融的光環。比特幣的鼓吹者打造了一系列比特幣技術創新、顛覆現有金融體系的敍事,一些資本巨頭和境外大型金融機構也紛紛為比特幣站台吶喊,導致大量投資者湧入這個他們既不瞭解又令他們血脈噴張的比特幣競技場。比特幣已經從最初「極客」圈子的技術遊戲,逐漸變成一個金融市場的龐然大物。據德意志銀行在2021年初的一份報告估計,比特幣就市值而言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

    但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真的如其鼓吹者所言能夠抵禦通脹,乃至最終成為全球性貨幣嗎?虛擬貨幣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好的投資品種嗎?虛擬貨幣的野蠻生長對社會而言是福音還是危險?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與數字支付和普惠金融等金融科技創新、與真正的貨幣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了正本清源,正確認識比特幣及其風險,就必須打破圍繞在比特幣身上的若干迷思。

    一、比特幣與區塊鏈不能劃等號

    比特幣依賴於區塊鏈技術,它也是當前區塊鏈技術最知名的應用場景。隨着對區塊鏈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們對區塊鏈是什麼,用到哪,怎麼用,已經有了更深、更廣的認識。

    6月初,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區塊鏈給出瞭如下定義:「區塊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分佈式網絡、加密技術、智能合約等多種技術集成的新型數據庫軟件。……區塊鏈技術和產業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科技界、實業界已經對區塊鏈技術展開了深入、嚴肅的研究。區塊鏈早已揖別比特幣,形成一個獨立的、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信息技術領域。具體而言,區塊鏈技術在防偽溯源、供應鏈管理、司法存證、政務數據共享、民生服務等領域都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2018年深圳稅務局與騰訊公司合作開發了區塊鏈電子發票;2019年螞蟻金服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供應鏈金融網絡,並基於有關信息開始發放貸款;2020年以來海關也開始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管理外貿企業單證。

    由此可見,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價值不是「發幣」,而是提供了一種高度可信的信息存儲和分發機制,從而有助於解決經濟和社會中涉及信息驗證的一系列痛點問題。把比特幣等同於區塊鏈,或者認為區塊鏈的應用就只是比特幣,不僅是對區塊鏈的矮化和自我設限,更是給比特幣拉大旗作虎皮。

    即使從純技術的角度看,比特幣也不是區塊鏈的最佳應用場景。這是因為,比特幣如果真的要承擔起貨幣的職能,就需要進行海量、高頻的清算操作,而區塊鏈由於採用分佈式技術,任何一筆交易都需要進行全網規模的同步,因此天然地不適合用於海量、高頻清算。中國人民銀行儘管並未公開披露「數字人民幣」背後的技術細節,但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數字人民幣」並未採用與比特幣相同的區塊鏈技術。

    二、比特幣與金融科技(FinTech)不能劃等號

    比特幣能夠便捷地轉移資金,這一功能的確對很多國家和個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臉書在推銷其「天秤幣(Libra)」時也曾訴諸「情懷」,宣稱可以使千千萬萬目前還沒有銀行賬户的人羣獲得金融服務。那麼,比特幣到底是不是一個能造福社會的金融科技創新呢?

    應當明確的是,運用得當的金融科技,的確可以提升經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例如,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倒逼中國銀行業減費、提效。今天,絕大多數銀行卡轉賬已可以實時、免費,微信、支付寶已成為處理個人小額賬務的主渠道,銀行卡已經存而不用了。而且,今天在全球範圍內,還有很多金融需求、金融難題需要依靠金融科技來解決。例如,在不少第三世界國家,銀行網點少,大量民眾沒有銀行賬户。因此,金融科技可以幫助銀行降低展業成本,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此外,今天的跨境資金清算,還高度依賴於上世紀建立的SWIFT等基礎設施。在國內匯款已全面實時化、免費化的今天,跨境匯款仍然是既慢且貴。因此,利用金融科技,構建新一代全球資金清算設施,既能提高全球資本流動效率,也能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維護中國金融主權和金融安全。

    但是,並不是有了科技的「加持」,金融科技創新就一定是正面的。一項金融科技是否值得應用和推廣,要看它是否符合「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有利於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利於投資者公平地獲得財富增長。具體到比特幣而言,它並不滿足這「三個有利於」的標準。

    首先,在提高經濟效率方面,我們現有的第三方支付行業,經過多年磨合已能很好地與現有金融體系融合,民眾和企業的接受度也很高。而比特幣則是試圖繞開現有法幣制度和銀行系統,另起爐灶建立一個全新的貨幣和支付體系。這種做法既沒有必要,也無法實現。至於建立全新、獨立自主的跨境資金清算體系,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比特幣就更是無能為力了。

    其次,在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由於比特幣本身並不創造財富,也無法對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支持,所以比特幣在這一方面可以説是毫無作為。當前,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難點是,如何打通供應鏈和資金鍊,降低金融機構信貸業務的信息成本,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供給。金融科技要解決這一難點,區塊鏈的確可以大顯身手。比特幣雖然也是基於區塊鏈,但是把比特幣與供應鏈結合起來卻是不現實的,因為比特幣的設計初衷是貨幣,不是一個供應鏈信息網絡,而且比特幣也不是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價格波動也非常大,實體經濟企業根本無法使用比特幣進行日常購銷活動,自然也無法利用比特幣網絡來記錄供應鏈信息。

    第三,在投資者公平地獲得財富增長方面,比特幣也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品。比特幣交易本質上是投資者之間財富轉移的零和遊戲。從這一點看,説比特幣交易是「賭博」也毫不為過。一些投資者偏好風險,追求刺激,這本也無可指責。但是,這些投資者應當警惕、反思:比特幣交易的競技場是否公平公正?比特幣問世之後的很長時間,都侷限於計算機技術愛好者圈內。2015年前後,比特幣通過炒作價格開始一飛沖天。試想,比特幣的交易者如果還是原來那些熱衷技術的「極客」,比特幣價格怎麼會如此飆升?顯然,背後一定是資本力量在介入。伴隨着比特幣價格暴漲,其他各色虛擬貨幣紛紛出籠。一些資本巨頭、大型金融機構助推一個又一個加密貨幣的價格邁上新的高峯,鼓動一批又一批投資者跳入加密貨幣的競技場。普通投資者有必要捫心自問:在這場狂野的、零和的、信息和技術極度不對稱的博弈中,自己到底有幾成勝算?

    三、比特幣與數字貨幣不能劃等號

    比特幣最大的賣點是,它被定位於一種新型的貨幣。這一貨幣的優點在於:能夠抵禦通脹。而且,現在也有很多央行在跟進,開發數字貨幣。似乎證明比特幣是遙遙領先的數字貨幣時代的先知。這是一個必須打破的迷思。

    首先,比特幣無法抗通脹。由於比特幣的發行總量被限定為2100萬枚,因此比特幣自問世以來就自帶「抗通脹」光環。但是,比特幣抗通脹的邏輯是經不起嚴肅推敲的。因為,比特幣雖有發行總量上限作為抗通脹的「護身罩」,但是在以太幣、幣安幣、瑞波幣、艾達幣、獨角獸幣、萊特幣、狗狗幣等等琳琅滿目的各種虛擬貨幣的衝擊下,比特幣的「護身罩」就輕易破功了。現代經濟中貨幣發行量的主要決定因素,不是印鈔廠印了多少實體的鈔票,而是銀行發行了多少信貸,信貸投放量過大,就會導致通貨膨脹。要防通脹,控制基礎貨幣的實體數量是無效的,關鍵是管住信貸這個閘門。設想一下,如果比特幣真的變成了貨幣,比特幣銀行貸款、比特幣債券肯定也會隨之而來,由誰來調控比特幣信貸呢?僅僅通過限制比特幣數量就能控制住比特幣世界的通脹嗎?

    其次,比特幣與現在各國央行研發的數字貨幣是有本質區別的。當前,中國人民銀行正在研發和測試「數字人民幣」,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比特幣等非官方的數字加密「貨幣」得到了官方認可。人類社會的貨幣逐漸數字化、去實體化,的確是大勢所趨。各國央行都有數字貨幣的研發計劃和實踐。但是,現代社會的貨幣不僅僅是一個交易手段,而是同時承擔了調控經濟的重要功能。可以説,貨幣主權茲事體大,世界主要經濟體絕不可能放棄貨幣發行權。因此,比特幣等非官方虛擬貨幣與各國央行研發的數字貨幣絕不可等量齊觀。

    第三,比特幣發行量自我設限的技術特徵,其實也直接宣告了它徹底無緣現代社會的法定貨幣。合理的貨幣新增發行量應當是與GDP增量大體一致的。隨着人類社會每年創造出更多的產品和價值,貨幣也必須逐漸增多,這樣才能保持物價穩定。如果貨幣新增發行量低於GDP增速,就會產生「通縮」。比特幣的「礦」挖完以後,比特幣新增發行量就降為零,所以比特幣發行量自我設限的技術特點導致它是一個天然的「通縮型貨幣」。通脹對經濟的損害已經廣為人知,但很多人忽略了通縮同樣是經濟的致命殺手。通縮對經濟的致命傷害在於它會導致需求不足。沒有了需求,也就不會有供給;需求和供給都沒有了,經濟活動也就停止了。因此,自帶「通縮」屬性的比特幣,無論如何是不會被理性的經濟體選擇作為貨幣的。

    四、比特幣到底是什麼?有什麼風險?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比特幣僅僅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並非是能真正造福社會的金融科技「創新」,也註定不可能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貨幣。那麼比特幣到底是什麼呢?

    比特幣挖礦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這一點已成共識。因此,中國政府部門近期重拳出擊關閉比特幣礦場是完全有必要的。此外,比特幣已成為洗錢等非法活動的重要工具,駭客勒索集團收取贖金的硬通貨了。而且,比特幣交易還嚴重衝擊了中國現有資本項下的外匯管理制度。所以,今天的比特幣已經成為一個金融炒作的對象和違法活動的工具。

    不過,比特幣最值得警惕的地方在於,它可能在金融領域誘發嚴重的系統性風險。目前投資者獲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主要方式,是從「第三方機構」那裏進行加密貨幣與法幣的兑換。這些第三方機構儘管並不顯眼,其合法性也值得質疑,但卻是維持加密貨幣交易運行的關鍵基礎設施,更是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領域連接的重要渠道。如果虛擬貨幣價格大幅度下跌,交易者紛紛要求把加密貨幣兑換為法幣,「擠兑」這一傳統銀行業的噩夢就會立即在這些第三方機構中上演,相關風險就會由此傳導到傳統金融領域。此外,美國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已經創設了多款比特幣ETF產品,這更是直接建立了一條由比特幣通向傳統金融市場的「引火道」。

    顯然,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如果繼續野蠻生長,未來必將對中國的金融安全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把好以下3個關口,嚴防風險。

    第一,全面清理整頓提供虛擬貨幣與法幣兑換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各地政府部門強力關閉比特幣「礦場」後,這些第三方機構就成為投資者獲取虛擬貨幣的主要渠道。要遏制虛擬貨幣的交易和炒作,就必須全面清理整頓這些機構,從源頭上堵住虛擬貨幣氾濫的渠道。5月18日網路金融協會、銀行業協會、支付清算協會發布《關於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聯合公告》明確指出,虛擬貨幣發行和交易「涉嫌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非法發售代幣票券等犯罪活動」。因此,應當儘快對這些第三方機構實施全面的監管,責令其停止將法幣兑換為虛擬貨幣的業務,督促其有序向投資者償還之前兑換的法幣;對這些第三方機構及虛擬貨幣交易機構建立的網絡平台,也應置於嚴密的監控之下,限期清理、清退。在近日央行約談有關金融機構的基礎上,還應當進一步要求銀行密切監控這些機構的銀行賬户,採取必要措施保全其中的資產。

    第二,堅決杜絕金融機構以任何形式參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金融機構參與虛擬貨幣交易,不僅形成了境外虛擬貨幣市場風險向境內的傳染渠道,而且極易誘發金融詐騙等惡性、羣體性事件。因此,應當明確要求各類金融機構、中介機構,不得發行、持有、交易虛擬貨幣及與之有關的產品,不得接受境外機構和個人以虛擬貨幣或與之有關的資產為媒介進行交易、抵押、融資等活動,不得為虛擬貨幣提供展示、宣傳、鑑證等活動。

    第三,嚴厲打擊以虛擬貨幣為名進行融資。以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名義,發行股份、債權,甚至巧立名目創設新的虛擬貨幣引誘投資者購買,這些都是赤裸裸的非法集資,必須嚴厲打擊。

    今天,貨幣的數字化已是大勢所趨,但關於貨幣數字化的實現路徑,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研究,也或明或暗地存在着激烈博弈,某些博弈的結果甚至事關貨幣主權和金融安全。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應用了創新性極強的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是有非凡的野蠻生長能力和迷惑性的。在實踐中,這些虛擬貨幣已嚴重偏離技術創新的正軌,走上引發金融亂象的歧途。要正確區分虛擬貨幣的技術屬性、金融屬性和社會屬性,趨利避害,推動中國貨幣數字化沿着正確的軌道不斷健康發展。

    作者韓燕為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系主任;劉鋒為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