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曾經十年不漲,美股市場靠這些招數逆風翻盤

    曾經十年不漲,美股市場靠這些招數逆風翻盤

    Delta變異新冠毒株的快速擴散給經濟復甦前景蒙上陰影,美股主要股指周一大幅下挫,道瓊斯指數經歷了自去年10月以來最糟糕的一天。投資者大幅拋售周期股,能源、金融和工業板塊領跌標普500指數,標普500指數創5月12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在波動性上升之際,標普500指數正測試一個關鍵的技術支撐位,該水準可能決定未來股價走勢。標普500指數周一下跌1.6%,一個月來首次短暫跌破50日移動均線。今年類似的下跌發生在3月、5月和6月,每次都是很快反彈。

    標準普爾500指數200日移動均線目前位於3894點,意味着其將較當前水平下跌約8%。

    相反,如果標普500指數能夠決定性地收在其50日移動均線之上,這將使市場重新測試上周創下的4393點的紀錄高位,暗示市場可能較當前水平上漲4%。

    今年迄今,標普500指數50日移動均線已成功地五次在市場下跌中充當支撐。

    Vital Knowledge創始人Adam Crisafulli說 ,就目前而言,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回調,而不是一場國際災難。

    技術分析師Katie Stockton認為,當前的拋售是「健康的回調」,對投資者而言可能是一個堅實的買入機會。

    美股大跌到底是短期回調,還是長期拋售的開始,華爾街機構的分歧顯然很大。

    通貨膨脹的預測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猛增,並創下了8年來的新高。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有理由擔心了。實際上,它們已經連續兩個月下降了。債券市場的5年通脹預測目前比3月中旬的時候還要低。市場認為五年期通脹率約為2.6%。這比我們十年來所習慣的要高,但這並沒有引起任何重大恐慌。

    現在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如果真的出現嚴重的通脹,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們如何保護好自己的投資組合?

    下面這張圖來自於小摩的研究報告,裏面記錄了美股歷史上的十次大牛熊。

    (J.P.Morgan/美股情報局提供)

    據數據統計,熊市平均跌幅45%,持續時間24個月。牛市平均漲幅158%,持續時間54個月,是典型的牛長熊短,牛強熊弱。

    (美股情報局提供)

    上圖顯示了1971年12月至1981年12月期間各種大類資產經通脹因素調整後的總回報率。

    在這段時間裏,美國股市步入「失去的十年」。1969年12月31日,道瓊斯指數是800.36點,到了1979年12月31日僅僅為838.74點;標普500指數1969年5月31是104.6點,而1979年5月31日的指數為99.73點。

    從圖表來看,投資者最不想擁有美國國債,其在10年時間裏出現近40%的購買力損失,這意味着持有它們會讓你虧錢。

    實際上,今天的投資風險甚至更大。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債券購買和零利率政策使國債收益率處於歷史最低水平,這意味着如果通脹抬頭,資產市場無疑將迎來一場災難。

    公司債券和標普500指數也是糟糕的投資。值得記住的是,這些都是十年來的實際損失,這意味着投資者不僅損失了大量資金,他們還損失了大量時間。

    1970年代能源股的表現明顯跑贏市場,但情況不同的是,其中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是歐佩克的崛起及對西方實施的兩次石油禁運。

    第二個注意事項是,儘管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表現良好,但它們一路走來卻很不穩定。特別是在經濟衰退中,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價格瀕臨崩潰。根據FactSet的數據,今天的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在某些方面看起來已經相當昂貴。例如,不動產信託指數ETF(VNQ)的預測股息收益率僅為2.9%,這是自2004年推出以來的最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甚至在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期間,其收益率最低不超過3.6%。因此,今天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提供的通貨膨脹保護可能比我們希望的要少。

    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關鍵區別是,當時沒有 "通貨膨脹保護 "的國債來保護投資者。所謂的TIPS在理論上幾乎是退休者的完美投資。它們是由美國政府發行的,其票據對違約是安全的。同時,它們的息票可以有效地調整以反映消費者價格的變化。

    今天的問題是,TIPS與債券市場上的幾乎所有其他東西一樣,看起來貴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你今天購買TIPS,可能已經鎖定了購買力的實際損失。例如,如果你購買5年期TIPS債券並持有5年,你最終會損失9%的購買力。而30年期的TIPS債券提供了同樣的9%的損失,儘管被拉長到30年。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