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陸推「琴澳一體化」  台灣能否讀懂「一國兩制」的弦外之音

    陸推「琴澳一體化」 台灣能否讀懂「一國兩制」的弦外之音

    在澳門即將回歸25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於9月5日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提出,橫琴要進一步加強與澳門的一體化發展,促進澳門產業多元發展,並明確合作範圍,強調要支持澳門發展四大新產業,包括科研與高端製造業、中醫藥、文旅會展商貿與現代金融業等。

    習近平還強調,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條件。(截圖自《澳門日報》)

    此外,方案還指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施範圍為橫琴島「一線」和「二線」之間的海關監管區域,總面積約106平方公里。其中,橫琴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設為「一線」;橫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境內其他地區之間設為「二線」。

    其實,2009年起中共便開始開發橫琴,希望在橫琴實體經濟充分發展後,能進一步服務澳門,達到「琴澳一體化」。也因此,該方案不僅被視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化外,也是「一國兩制」的再次實踐。而除了是大陸對港澳粵地區進行又一次的總體發展規劃,當中的許多訊號亦特別值得台灣注意。

    首先,就單純的商業利益角度來看,澳門與香港在地緣位置上與台灣相鄰,1990年代多作為台商投資廣東珠江三角洲的中繼點或跳板。此外,據台灣觀光局統計,疫情前的2019年,台灣赴海外觀光旅遊的人數排名中,澳門共計有596,721名台灣旅客到境,排行第六,這顯示出澳門與台灣經濟關係密切;2009年現任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任國台辦主任時,也曾明確將台澳關係視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成分。

    也因此,粵港澳大灣區與琴澳一體化的發展對台灣而言不可不注意,此刻正值該片區大力建設開發之際,如果台商能積極參與,除了能夠為自身事業帶來益處,對於台灣整體經貿發展也會有好處。

    台灣與澳門的貿易量也受到政治影響,在2009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時為近年來高點,但民進黨執政後,則逐年下滑。(黃雅慧/多維新聞)

    但遺憾的是,台灣與港澳兩地之間同樣因為近年來兩岸關係的緊張而漸行漸遠,台灣駐港、澳兩地辦事處的人員在今(2021)年已全數離開當地,台灣與港澳兩地的關係被視為兩岸關係下的其中一環,此種狀態也將更被確立。

    過去,當粵港澳大灣區提出時,台灣有部分討論認為,原本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地位可能會被削弱。但現在看來,這樣的疑問恐將與事實有所出入。事實上,如果不單隻看香港一地的短期發展,而是從長期、區域性角度來看,香港與內地、澳門的合作與連結其實能創造共贏局面。

    另外,從近日「十四五規劃中央宣講團」在香港的演講,例如從加強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並使其成為「離岸人民幣樞紐」一事來看,便可知中共正積極再次確立並鞏固香港原有的金融地位。因此,未來當香港在納入十四五規劃的過程後,重點可能不會是其地位遭取代與否的問題,而是如何才能更適性並強化其原有地位。

    再者,港澳兩地的治理正在落實北京「一國兩制」的方向,對台灣而言,習近平2019年時就提出要研擬「兩制台灣方案」,雖然「兩制」對台灣而言顯得扎眼,但台灣仍必須明確接受到各種訊號,也該好好觀察中共如何在經濟上去掃除港澳民眾的疑慮,在大方向上如何提升片區發展。

    港澳兩地的回歸,除了原有政治與社會體制不同外,許多人擔心的地方還在於,不同的經濟結構下如何與大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融合。畢竟,港澳曾經歷西方國家的統治,經濟上以資本主義制度為主,但中共體制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主,一方面可能存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陌生與偏見,一方面兩種制度交會也可能帶來衝擊。

    儘管中共曾提到港澳地區的資本主義生活能「維持五十年不變」,但在內外部環境變化下,這個變與不變的內容也隨時調整。面對外界的質疑,粵港澳大灣區與琴澳一體化正以行動體現出中共的回應,成果好壞與否目前仍難斷定,但至少有許多訊號提供外界持續觀察。

    總而言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以及琴澳一體化的議題對台灣來說,可能是條不甚令人關心與注意的訊息。不過,台灣的有識之士應從其中看到大陸正在釋放對探索「兩制」的努力,再加上台灣與港澳的密切相關,任何變革發展都不容忽視。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