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穆迪: 若中國限電只是短期措施 對GDP和企業的影響將較為有限

    穆迪: 若中國限電只是短期措施 對GDP和企業的影響將較為有限

    據路透社報道,信貸評等機構穆迪(Moody』s)10月12日發布報告稱,中國拉閘限電及由此導致的各工業部門生產中斷具有負面信用影響,但若相關措施只是暫時現象,則對國內經濟增長和穆迪受評的企業影響有限。但是相關成本由各行業分擔的程度不一。

    近幾周中國政府在一些省分削減了對從事能源密集型行業 (如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煤炭 開採、水泥和建材))企業的供電。縮減電力供應反映了電力供需失衡,這一失衡情況由經濟復甦、較高煤價和中央政府的碳中和目標等多種因素造成。

    業務活動從去年的疫情衝擊中恢復後,2021年入夏以來電力需求受經濟復甦的推動迅速增加。然而受煤炭供應緊張以及由此導致的煤炭價格上漲的影響,電力供應未能跟上步伐。中國大部分發電廠均以燃煤發電,且大多數使用國內開採的煤炭。過去幾年中政府為減少碳排放採取的措施令煤炭生產放緩。

    由於上述種種因素,煤炭價格達到了歷史高位。在電價缺乏明確的成本轉嫁機制的情況下,發電企業幾乎沒有發電的動力,而可再生能源的供應也不足以填補上述缺口。

    由於下列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速在受限電影響前已有所放緩:隨着疫情影響的消退,政策支持逐漸退出;廣泛監管措施收緊和由此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中國恒大集團 的陷入財務困境。考慮到房地產行業對GDP的巨大貢獻,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復甦可能無法像前幾個周期那樣強勁,恒大債務危機和全國房地產銷售放緩可能會抑制中國的經濟增長。但政府完全有財政和貨幣空間來應對該危機。

    拉閘限電將增加上述壓力。這些負面因素將影響2022年的GDP增長,體現為我們近期的增速預測下調。在限電、供應鏈中斷和房地產行業增長放緩的共同影響下,我們當前的增速預測面臨下行風險。

    我們預測拉閘限電和由此引起的生產中斷將是暫時現象。但若上述情況持續較長時間,比如持續到冬季,相關影響將蔓延至全國經濟,甚至可能影響全球經濟。更多公司將由於電力或投入短缺,或兩者兼而有之而被迫中斷生產。鑑於普遍聯繫性,這可能影響整個亞太區供應鏈以及提高整個供應鏈價格。一些公司將把更高電力成本轉嫁給客户,從而抑制了消費者的購買力。

    在迄今各國從疫情恢復不均衡的情況下,2022年供應鏈中斷和中國增速下降可能會進一步抑制區域增長前景。從長期來看,穩定電力供應面臨限制可能會加劇其他壓力的影響,如地緣政治和勞動力供應及成本,從而推動供應鏈的重組以分散風險和減少對中國的風險敞口。

    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有支持經濟的政策工具,從而確保經濟增速總體符合我們的預測 (2021年預測增速為8.3%,2022年預測增速下調至5.5%) 的同時又能維持必需品和服務的持續供應。

    這些政策工具包括貨幣和財政政策,例如向部分行業如發電企業提供補貼、上調電價從而令發電企業能將成本轉嫁給客户,以及優先基本商品和服務的電力供應。一些行業將需要至少承擔部分成本,例如燃煤發電企業即使在高煤價的環境下也要維持一定電力供應。

    在限電的情況,我們預計直接受影響的企業產能利用率將維持在正常水平以下。產量減少和電費增加給公司財務指標帶來的壓力將被較高的商品價格所抵消,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從目前的高位下降,但在未來幾個月內仍將保持高位。

    公司將把較高的大宗商品價格和其他因供應鏈中斷而產生的價格上漲沿供應鏈轉移。未能轉嫁成本的企業利潤率將承壓。規模較大、財務狀況較好的企業,包括穆迪授評的企業,在經營和財務方面將強於規模較小、財務狀況較差的企業。

    由於規模、垂直整合以及地理和業務多樣性等方面的優勢,前者的收入和現金流受到的任何衝擊都相對較不明顯。這些公司的談判主動權也更強,可與供應商談判付款條件、與地方政府談判用電條件、與客户談判轉嫁上漲的成本。

    削減電力反映了中國在權衡環境目標、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等政策目標和其他目標作出的持續努力。尤其是開發更多可再生能源能力和減少對煤炭的依賴需要時間,因此實現環境目標需要過渡成本。中澳關係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上全球供應鏈的相互關聯性令政策權衡更為複雜。

    拉閘限電有望堅定中國促進可再生能源、核電和電力儲存基礎設施供應以降低中國對煤電的依賴度的決心,特別是那些依賴煤電的省份,這些省份大多位於華北。限電措施也將把政府的注意力集中於有效的電價改革上,因為煤電標杆上網電價調整機制目前缺乏對煤價波動的有效成本轉嫁。

    同時,限電措施表明,雖然政府致力於減少碳排放,但在未來至少十年內,可預測性高於可再生能源的火電仍將是中國電力結構的核心組成部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