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商湯科技赴港IPO 人工智能第一股價值幾何|企業熱評

    商湯科技赴港IPO 人工智能第一股價值幾何|企業熱評

    8月27日晚,商湯科技(Sense Time)在港交所網站上低調披露了IPO招股書,通過672頁的巨大篇幅,首次對外詳細披露了這家人工智能(AI)頭部企業的營收情況和商業佈局。

    至此,中國的「AI四小龍」均展開了IPO計劃,相比於其他三家企業,商湯的營收規模更大,與香港的淵源也更深,啟動IPO的步伐卻最晚,甚至對於外界的猜測也一直三緘其口,其傳聞中的上市地點也一變再變,現在最終確定在了香港。

    相信這次IPO的啟動,與瑞信中國前CEO唐臻怡前不久的加盟有直接關係,今年7月底,唐臻怡低調加盟商湯科技出任副總裁,直接輔佐兩名聯合創始人徐立和徐冰開展上市工作。

    而在兩年前曠視科技港股IPO折戟沉沙之後,商湯大概率可以拿下港股市值「人工智能第一股」的桂冠,很有可能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規則下最年輕的IPO企業。

    與香港緣分頗深

    商湯科技的業務雖然大部分在中國內地,但是其創始人團隊卻與香港有極深的淵源,可以說是「AI四小龍」裏,由香港直接孵化出來的科技公司。

    商湯科技啟動港股IPO,中金公司、海通國際、滙豐是聯合保薦人,有望成為香港市場的人工智能第一股。

    這家成立於2014年的公司,總部雖然位於上海,但其創始人團隊大多來源於2001年創立的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倡導者和負責人湯曉鷗教授,目前是商湯科技的最大股東和精神領袖,其個人持股比例為21.73%。

    53歲的湯曉鷗教授是AI人臉識別領域最知名科學家,被譽為全球人臉識別技術的開拓者和探路者,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商湯科技原創技術的初始來源,也是高校學術研究轉換為商業成果的經典案例。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與麻省理工、斯坦福入選了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鋒實驗室,商湯聯合創始人徐立、楊帆等人就是出自這一實驗室,他們的另一個身份是湯曉鷗的學生。

    招股書披露,商湯科技將採用AB股機制上市,同股不同權,A股有10票投票權,湯曉鷗為首的創始團隊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權。

    累計融資12輪,融資額超過50億美元

    此外,成立7年來,商湯科技已經完成了至少12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50億美元,軟銀(SoftBank)、阿里巴巴、春華資本、IDG、國調基金、上海國際集團、賽領及鼎暉也是商湯的股東。

    自2014年成立以來,商湯科技獲得了12輪融資。(港交所)

    其中,軟銀持股14.88%,阿里淘寶中國持股7.59%,春華資本持股3.08%,銀湖資本持股3.05%,IDG資本持股1.42%。

    一般認為,商湯科技是「AI四小龍」中的龍頭,截至2020年,公司的估值為50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AI獨家獸裏面也是頭部公司。

    如此高的市場估值,除了創始人團隊背景和外部股東資源之外,也與商湯的技術導向密切相關,相比於不少銷售導向的獨角獸企業,這種依託於原創技術研發和專利為護城河的公司,在中國內地極為罕見,而港股市場也並不多。

    在招股書中,商湯將自己定義為亞洲最大的AI企業。

    研發支出超過銷售收入

    招股書裏披露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

    作為一家技術導向的公司,研發投入在商湯財務指標中頗為突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商湯的研發開支分別為人民幣8.49億元、19.2億元、24.5億元及17.7億元,甚至於在今年上半年,其研發支出已經超過了公司16.51億元的營收額。

    商湯過去4年的關鍵成長指標。(港交所)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共擁有40名教授,3,593名技術研發人員,其中的博士及博士候選人超過250名。

    從薪酬福利支出來看,2018年,商湯研發人員工資福利一項支出為5.1億元,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僅半年時間該項支出就達到了12.9億元,佔到了公司研發投入的72.5%,更是佔到了公司營收額的近八成。

    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商湯過去7年在各項全球AI競賽中已獲得70多項冠軍,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並擁有8,000多項AI專利及專利申請。

    商湯的業內地位,拿下人工智能行業的多個第一。(港交所)

    可以說,商湯的研發投入增速遠超銷售收入的增速,其對於研發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長年虧損

    不過,也正是因為長年入不敷出,成立以來都是處於虧損狀態。而新冠肺炎(COVID-19)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對於主營收入來源於智慧城市的商湯科技而言,選擇IPO也是勢在必行。

    招股書顯示,商湯於2018年、2019年、 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別為2.2億元、10.4億元、 8.8億元及7.3億元,虧損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體現在財報上,商湯2020年收入增速受疫情影響較大,導致去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公司收入僅佔全年的25%,招股書在風險一項中也提出了新冠疫情對業務的影響,考慮到疫情的長期性,對於商湯而言,挑戰也頗為巨大。

    可以說,過去幾年,商湯對於政府公共部門支出的強依賴,加上管理層團隊試圖將智能汽車打造為未來的核心業務場景,都使得其IPO步伐不斷加快,並且通過資本市場來獲得直接融資。

    高度依賴智慧城市業務

    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是商湯的四大業務板塊,而在IPO之前,智慧城市是主要收入來源,在IPO之後,智能汽車將是商湯的主要發力點。

    在過去幾年,隨着內地城市管理的不斷升級,通過AI技術來構築智慧城市,就成為了一大趨勢,在這裏面,基於圖像識別的AI技術,也就成為一大金礦,包括阿里、騰訊、華為在內,都紛紛進場淘金,商湯科技自然也不會例外。

    智慧城市是商湯等AI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港交所)

    對於AI技術而言,算法、算力、大數據是三大基石,商湯的核心技術和護城河就是來自於其原創的AI算法,並且正在上海搭建亞洲第一的超級計算平台。

    以智慧城市為例,商湯城市方舟(Sense Foundry)是為了滿足城市管理者需求而打造的一站式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它擁有超過14000個AI模型,可以無縫嵌入現有的城市管理系統中,將操作界面與現實世界的三維城市模型相結合。

    從財務數據來看,智慧城市業務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分別佔據了公司28.6%,41.9%、39.7%及47.6%的收入比例,這就意味着,一旦內地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放緩,對於圖像識別軟件和平台採購的放緩,將直接影響到商湯的收入。

    商湯在招股書中坦誠:在智慧城市領域,其市場份額位居中國第一,但政府政策的變化,以及政府支出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其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商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港交所)

    當然,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內地的智慧城市建設雖然受到了疫情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長期的趨勢並沒有動搖,依然還是一大金礦,只是考慮到了網路巨頭和初創科技公司不斷進場,這一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

    不僅如此,隨着內地對於數據安全的保護意識正空前提升,加上中國的《數據安全法》將於9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法律對於政務數據的保護有嚴格的規定,考慮到商湯的公司架構還是採用海外離岸形式,自然免不了讓外界有所擔憂。

    押寶智能汽車

    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商湯在智慧城市業務之外,未來的主要發力點選擇在了智能汽車領域,這不僅是最大的一塊業務拼圖,對於商湯自身的轉型,以及上市之後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點。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訊息,商湯打造了專用於智能汽車的絕影平台(Sense Auto),一共由5個部分組成,包含約1,400個人工智能模型,提供全棧式人工智能汽車服務。

    其中,包括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駕駛人員分析系統等,並已推出了可應用於城市公交場景的相關產品。

    截至2021年6 月30日,商湯已與30餘家汽車公司合作,並已獲選為50多個車型的供應商,在未來數年內,向其2,000多萬輛汽車供應絕影產品。

    考慮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和智能汽車市場,AI技術又是智能汽車的基礎性技術,商湯在這一領域的佈局,將決定了其未來的高度。

    當然,在汽車科技領域,包括Tesla、百度等公司在內,都已經做了很多年的長期投資,比如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北京等城市試點運行,商湯如何將其基礎研發能力和平台能力,與現有車企進行有機融合,依然會是一個長期命題。

    而且,在智能汽車等商用領域,依然會涉及到個人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的難題,隨着內地對這一塊的法規越發完善,公眾也更加重視,在技術創新與大數據安全、個人隱私保護上,如何進行相應的平衡,也是商湯的一個長期挑戰。

    在招股書中,商湯對於風險提示的篇幅超過了50頁,也是在提前揭示這些風險,對於「AI四小龍」來說,上市步伐一直雷聲大雨點小,也跟這一背景直接相關,畢竟AI技術的大規模落地也僅僅是近五六年的事情,未來的變局依然會很多。

    對於商湯而言,如果能夠順利通過港交所的聆訊,順利成為香港市場的「AI第一股」,如何應對市場和投資人風險偏好的不斷變化,才是真正的挑戰。

    百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9888.HK)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9988.HK)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