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恒大壞消息不斷 破產傳聞+投資者維權 最新兑付方案能否穩局勢

    恒大壞消息不斷 破產傳聞+投資者維權 最新兑付方案能否穩局勢

    遭遇了流動性危機的恒大集團屢屢被傳出不好的消息。網絡上有言論稱,恒大集團將在9月15日或者9月20日宣佈破產。

    對此,9月13日晚間,恒大集團在官網發布一則聲明,「網絡上近日出現的有關恒大破產重組的言論完全失實。公司目前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公司堅決履行企業主體責任,全力以赴復工復產,保交樓,想盡一切辦法恢復正常經營,全力保障客户的合法權益。」

    時隔一個晚上,中國恒大(03333.HK)9月14日早間再發公告稱,9月通常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物業合約銷售高峰,然而由於對本集團的持續負面新聞報道嚴重影響潛在購房者信心,本公司預期9月銷售持續大幅下降,導致本集團銷售回款持續惡化,進一步對現金流及流動性造成巨大壓力。

    與此同時,公告稱,恒大正積極接觸多家潛在投資者,商討出售中國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708.HK)及恒大物業集團有限公司(6666.HK)部分股份,同時也考慮為本公司及其他附屬公司引入新投資者。但截至本公告之日,本集團尚未與投資者簽訂任何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是否能實現上述出售尚有不確定性。

    更為糟糕的是,恒大總部開始遭遭投資者線下抗議圍堵,起因是恒大財富的理財產品逾期未能兑付、高管提前兑付理財產品、大批到期商票逾期無法兑付、多地項目停工等等,這些消息使得市場對恒大集團的信心驟降。

    路透社報道稱,周一(9月13日)中午約有100名不滿的投資者擠在恒大深圳總部的大廳,要求償還貸款和兑付金融產品。有60多名保安人員組成人牆,抗議者則對恒大財富總經理兼法人代表杜亮說:"你們這麼大公司,從老百姓身上騙走了多少錢?"

    有抗議者說,公司稱還款需要2年時間,但他擔心恒大到年底就破產。

    對此,9月13日,恒大集團旗下的恒大財富給投資者出了一份兑付方案。兑付方案主要內容包括現金分期兑付、實物資產兑付和衝抵購房尾款兑付。

    三種兑付方案具體如下:

    其一,對於已到期部分,可選擇現金兑付方案:到期當月月底兑付10%,剩餘部分每3個月兑付10%。

    其二,對於到期或未到期要求提前兑付部分,可用實物資產抵扣:住宅7.2折、公寓5.4折、商鋪與車位4.8折,每個月下旬開啟線上選房,包含認購日起到申請成功那天的收益。但前提是抵押價格不得低於當地備案價下限,否者以後者為準。

    第三種兑付方式是衝抵購房尾款:9月12日24點前已認購任意恒大房子但尚未付清尾款的,可用理財額度抵扣本人或他人的購房尾款。

    但有多名投資者對澎湃新聞表示,他們無法接受這一份兑付方案,如果真的無法實現兑付,那麼只要求把本金退回即可,利息可以不要。

    在9月10日的恒大財富專題會上,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表示,要確保所有到期的財富產品儘早全部兑付,一分錢都不能少。許家印稱,「目前恒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恒大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員工隊伍強大的戰鬥力沒有改變,規模充足且佈局合理的土儲沒有改變,打造高品質社區的能力沒有改變,恒大還是原來那個恒大,年銷售規模7000億元人民幣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這是我們克服難關的最大底氣,我們對走出危機充滿信心。接下來恒大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領全體員工,全力復工復產,全力保交樓,全力做好銷售,恢復正常經營,這也是恒大財富產品兑付的最大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9月12日晚間,恒大財富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杜亮承認,他本人在5月31日贖回了恒大財富理財產品,據他解釋,提前兑付是因為家裏有急事。

    許家印在9月10日的會上曾表示,「我可以一無所有,但恒大財富的投資者不能一無所有。」許家印強調,兑付過程中,一定做到公平公正,不允許任何人搞特殊化,以前沒有發生過、今後也絕不會發生,要按既定的兑付方案千方百計爭取比計劃提早兑付。

    恒大集團是全球負債最多的房地產開發商,根據財報,截至今年6月底,恒大的有息負債達人民幣5717.75億元人民幣,其中約2400.49億元人民幣的債務將於一年內到期。恒大已有幾項建案因拖欠工程款項等原因而被暫停。

    今年以來,穆迪等國際信評機構已3次調降恒大及其子公司的信用評級。以恒大其負債金額多、投資者眾、從業人員超過16萬等規模來看,外界關注如果恒大破產,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何種影響。

    中國恒大集團(03333.HK)

    恒大物業集團有限公司(06666.HK)

    中國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00708.HK)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