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華為與大眾聯手 合作研發或成「分蛋糕」關鍵|企業熱評

    華為與大眾聯手 合作研發或成「分蛋糕」關鍵|企業熱評

    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釋放回中國後,美國對華為公司的技術封鎖仍未解除。隨着此前囤積的手機晶片越賣越少,華為急需在手機市場之外尋找一片「新大陸」。

    10月20日,中國網媒36氪援引消息人士稱,華為計劃與大眾集團組建合資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目前,該項目正快速推進中。隨着華為不斷深耕汽車製造領域,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華為的「新大陸」就是汽車市場。

    瓜分汽車智能化浪潮的大蛋糕

    華為選擇汽車市場作為切入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該市場足夠大,完全能夠吸收華為在手機市場鍛煉出的團隊。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預測,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在2027年將達到2,127億美元,2019至2027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2.3%。

    此外,汽車智能化方興未艾,能夠提供全棧智能化解決方案的上游服務提供商屈指可數。對於華為而言,這是一個極佳的機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BU)總裁王軍表示,華為所提供的增量部件將約佔整車成本的三分之一。據國金證券統計,乘用車市場規模約為智能手機的3倍,更具戰略意義。因此,一旦華為在汽車產業鏈上游站穩腳跟,其營業收入和利潤水平將再上一個台階。

    根據國金證券測算,中國乘用車市場增量市場總規模將從2020年的2,000億人民幣增長到2030年的1.8萬億人民幣,10年複合增速高達25%,而智能化帶來的單車平均增量價值將從1萬元人民幣上升到7萬元人民幣。可以說,一大塊蛋糕正在向華為招手。

    2021年4月19日,觀眾在上海車展上觀看體驗華為智能駕駛技術的極狐阿爾法S智能豪華純電轎車。(視覺中國)

    「不造車」的華為能做什麼

    華為對外一直宣稱「不造車」,其實是為了揚長避短。一方面,整車製造這個賽道已經十分擁擠,貿然進入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成績;另一方面,華為在智能設備製造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技術,完全可以從產業鏈上游的切入,優先賺取利潤最豐厚的部分。可以說,未來電動汽車的技術附加值將主要體現在智能化程度上,而華為在汽車產業鏈上的突破口正是自動駕駛和部分電控技術的智能化、集成化。

    4月18日,華為在新品發布會上推出了Harmony(鴻蒙)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計算平台MDC 810、4D成像雷達、「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台和智能熱管理系統(TMS)五大產品,宣佈「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對自己的技術相當有信心,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已通過20餘項行業認證,獲得中國地圖甲級資質,已上市超30款智能部件,與全球主流車企建立廣泛合作。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首席架構師、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蘇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華為自動駕駛在國內絕對是屬於第一梯隊的。

    從已公開訊息來看,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使用的控制系統、晶片、雷達等核心軟硬件均為華為自研。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或將再現華為在智能手機業務取得的輝煌。據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BU)總裁王軍透露,華為2021年在汽車業務研發上的投資將達到10億美元,研發團隊超過5,000人,其中自動駕駛團隊超過2,000人。

    華為在在自動駕駛技術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積累。(路透社)

    合作研發開啟新模式

    華為提供的正是當下傳統汽車主機廠所欠缺的。對於軟件基因相對匱乏的傳統車企而言,華為能夠提供全棧式解決方案,似乎直擊傳統汽車主機廠的痛點。然而,半年時間過去了,採用華為智能解決方案的車企仍然寥寥無幾。

    事實上,有理想、有抱負的車企都不希望將自己的「軟肋」交給外人。6月30日的上汽集團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向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提問是否會考慮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陳虹表示,「華為要擺出第三方自動駕駛,上汽集團是很難接受的,(接受不了)有一家為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

    目前來看,合作研發或許是華為切入傳統汽車主機廠供應鏈的關鍵。華為與大眾組建合資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即華為願意與傳統車企共享智能駕駛技術。如果這一模式取得成功,未來或許有更多的車企會成為華為的客户,龐大的汽車市場屆時將真正對華為開放。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