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虛擬貨幣前景黯淡 三重枷鎖難衝破|巨子點評

    虛擬貨幣前景黯淡 三重枷鎖難衝破|巨子點評

    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繁榮後,虛擬貨幣投資市場的前景正在被陰雲籠罩。虛擬貨幣行情網站CoinMarketCap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整個虛擬貨幣市場的總市值已經從2.5萬億美元的高點跌至1.4萬億美元左右。愈發嚴峻的監管形勢、來自央行數字貨幣的競爭以及低碳環保的社會訴求正在成為虛擬貨幣難以衝破的三重枷鎖。

    中美強化虛擬貨幣監管

    儘管虛擬貨幣已經得到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認可,甚至成為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的法定貨幣,但是對其影響較大的中國和美國正在不斷加強對虛擬貨幣市場的監管。

    中國是全球虛擬貨幣的主要「產地」。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顯示,2020年位於中國「礦場」貢獻了全年比特幣產量的65%左右。美國是虛擬貨幣的金融中心。美國證券市場為全球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Coinbase以及虛擬貨幣信託類產品融資,同時,美國期貨市場交易着多種虛擬貨幣期貨。因此,中美的監管態度直接影響着虛擬貨幣市場的發展。

    目前,中國政府明令禁止虛擬貨幣交易,並且於近期開始限制虛擬貨幣挖礦行為。5月21日,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首次從國務院層面明確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隨後,中國內蒙古、青海、新疆、雲南、四川等省份相繼宣佈對轄區內虛擬貨幣「挖礦」企業停產整頓。

    隨着中國境內「礦場」大量停止運營,代表虛擬貨幣市場網絡處理能力的哈希率大幅下降。儘管一些中國「礦場」已經開始向中東等地區遷移,但是那些電力資源緊缺的國家並不想接收這些「礦場」落户。例如,伊朗近期在德黑蘭查獲了7,000台「礦機」,而阿塞拜疆已開始對來自境外的「礦場」採取限制措施。

    5月以來,美國也開始加強對虛擬貨幣市場的監管。5月1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向市場提示風險,表示比特幣「非常具投機性」,呼籲投資者留意比特幣期貨的交易風險,同時要留意比特幣信託資產的交易風險。5月20日,美國財政部發布報告,建議將加密貨幣和加密資產交易賬户以及接受加密貨幣的支付服務賬户將納入政府監測範疇,市值1萬美元以上的加密資產相關交易需向美國國稅局報備。

    可以説,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已經放棄此前放任虛擬貨幣市場自由發展的態度。6月22日,SEC再次推遲做出是否允許比特幣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上市交易的決定。4月新上任的SEC主席加里·根斯勒(Gary Gensler)具備虛擬貨幣技術方面的學術背景,他多次表示,「虛擬貨幣市場在保護投資者方面存在許多挑戰和缺陷」。

    中美監管層對虛擬貨幣市場的態度將決定虛擬貨物未來的發展空間。(視覺中國)

    央行數字貨幣擠壓虛擬貨幣生存空間

    與薩爾瓦多這種沒有主權信用貨幣的小國不同,中美等大型經濟體不僅不希望虛擬貨幣挑戰自己的主權信用貨幣,還要利用虛擬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發展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

    中國央行早在2014年就成立專門團隊,開始對數字貨幣的發行框架和技術進行研究,並於2019年底相繼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北京冬奧場景啓動央行數字貨幣試點。2020年10月央行數字貨幣的試點又增加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6個地區,應用場景也擴大至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多個領域。

    美國近年來也加快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步伐。2020年5月,美國數字美元基金會發布了其數字美元項目的第一份白皮書。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2021年5月20日表示,美聯儲計劃於今年夏天發佈有關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利弊的討論文件,廣泛徵求公眾意見,為美聯儲決定是否發行央行數字貨幣提供參考。此前,鮑威爾曾表示數字美元將是美聯儲的「高度優先項目」。

    此外,歐洲和日本也在積極開展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歐洲央行2020年10月發佈了數字歐元報告。2020年11月,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預測數字歐元將在2年至4年內推出。2021年4月5日,日本央行開始對研究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可行性進行實驗,日本央行表示,第一階段的實驗將於2022年3月結束,重點是測試發行、流通和兑換央行數字貨幣技術的可行性。

    目前,各國央行推出央行數字貨幣已經是大勢所趨。國際清算銀行(BIS)6月11日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一季度,在50家被調研的央行中,約三分之二的央行正在進行央行數字貨幣的試驗或測試,半數以上的央行認為,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是發展央行數字貨幣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樣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央行數字貨幣在很多應用場景中能夠完全取代虛擬貨幣。同時,央行數字貨幣有政府信用作為背書,幣值更加穩定。因此,央行數字貨幣一旦發行必將壓縮虛擬貨幣的生存空間。

    「挖礦」與低碳理念相沖突

    其實,即使沒受到各國政府的強力監管以及央行數字貨幣的競爭,虛擬貨幣自身也存在一個巨大缺陷,那就是對能源的需求巨大。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需要通過計算才能產生,也就是俗稱的「挖礦」。虛擬貨幣「挖礦」需要消耗大量電能,而且這種能源需求不僅不會隨着算力提高而減少,反而會因算力競爭而不斷增加。可以説,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挖礦」行為對能源的需求是沒有上限的。

    英國劍橋大學另類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截至2021年5月10日,全球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大約是149.37太瓦時(1太瓦時為10億度電),這一數字已經超過馬來西亞、烏克蘭、瑞典等國的年耗電量,接近年耗電全球排名第25名的越南。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篇論文顯示,2020年虛擬貨幣的「挖礦」挖礦行為產生了6,900萬噸二氧化碳,佔全球排放量的1%。

    虛擬貨幣這種不環保的生產方式顯然與當下低碳環保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相背離。5月13日,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社交媒體上批評比特幣不環保,表示特斯拉汽車銷售不再接受比特幣。

    在全球各大經濟體都在爭取早日實現「碳達峯」和「碳中和」的當下,虛擬貨幣對能源的大量消耗明顯不能被社會大眾和負責任的政府所接受。儘管,市場上的投資者也在積極尋找更環保的虛擬貨幣,但是從區塊鏈技術原理來看,虛擬貨幣「挖礦」行為對能源的需求必然是沒有上限的。因此,與低碳理念的衝突也將成為虛擬貨幣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