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奧密克戎」同名加密貨幣暴漲900%後 又暴跌76%

    「奧密克戎」同名加密貨幣暴漲900%後 又暴跌76%

    最近,一款與新冠毒株「奧密克戎」(Omicron)同名的加密貨幣忽然瘋狂炒作,幾天內價格漲超9倍。

    據《中國基金報》12月1日報道,「奧密克戎」毒株爆發後,多種金融資產暴跌,比特幣也沒能逃開大跌走勢。而這款同名小市值加密貨幣卻突然毫無理由的暴漲,足見加密貨幣市場的充斥着非理性炒作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29日,這款加密貨幣突然在一小時內閃崩76%,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魷魚幣」暴漲2300倍後價值清零的「慘劇」。

    「奧密克戎」同名加密貨幣暴漲漲幅一度超過9倍

    當地時間11月26日,世衛組織發布聲明將新冠病毒變異株B.1.1.529列為「需要關注」的變異株,並將其命名為Omicron(奧密克戎)。

    北京時間11月27日,一款名為「Omicron」的同名加密貨幣關注度提升並迅速上漲。據Coinmarketcap數據,獲關注前,該貨幣的價格一直在69.7美元/枚的價格徘徊,而在昨日,這款貨幣的價格飆升至711美元/枚,漲幅超9倍。

    但11月30日下午,這款加密貨幣價格出現大幅波動,一小時內從633美元/枚閃崩至152美元/枚,跌幅約76%。截至北京時間30日下午四點,該款加密貨幣的價格在380美元/枚左右徘徊。

    公開訊息顯示,Omicron被描述為基於以太坊擴展技術 Arbitrum 的「去中心化的國庫支持的貨幣協議」,並在幾周前推出,其誕生早於「奧密克戎」毒株的命名。

    這款加密貨幣只能在有爭議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SushiSwap 上進行交易。福布斯評論稱,此類交易所的去中心化性質意味着沒有中央機構負責,經常受到駭客攻擊、漏洞利用和所謂的地毯式攻擊,導致用户資金被盜。

    截至美東時間11月29日凌晨五點,Omicron這款加密貨幣的官方微博關注人數僅為1079人。

    該推特將購買Omicron的方式置頂。

    近期,該推特還轉發了福布斯關於Omicron暴漲的新聞報道。

    比特幣大跌 小市值Omicron卻暴漲

    近期,在「奧密克戎」新冠毒株的影響下,多類資產遭到拋售,加密貨幣龍頭比特幣也大跌。

    11月26日,比特幣暴跌8%,隨後價格小幅反彈。

    對此,區塊鏈公司 Allnodes 的業務發展主管 Tally Greenberg 在電子郵件中評論稱,「加密貨幣市場在很大程度上與傳統市場無關,然而,有時甚至加密貨幣也會跟隨世界事件。新的 Covid-19 變體的消息震動了世界,我們的全球復甦之路又多了一個不確定性,這導致大大小小的加密貨幣大幅下跌,股票暴跌以及跨越所有國家的紐帶。」

    而在加密貨幣市場震盪下行之際,Omicron這款加密貨幣卻毫無理由地暴漲,這體現出加密貨幣市場的非理性現象十分明顯。

    但各類加密貨幣紛紛下跌之際,依然有人看好加密貨幣市場。

    據福布斯,數字資產大宗經紀商和交易所 Bequant 的研究主管瑪莎雷耶斯在電子郵件評論中表示:「南非出現新的 Covid 變體的消息導致跨資產類別的廣泛拋售。」「如果封鎖確實發生了,這不是我們的基本情況,那將導致更多的直升機撒錢,最終有利於數字資產。」

    《魷魚遊戲》也曾被蹭熱度同名加密貨幣暴漲2300倍後價值清零

    「Omicron」並不是首個因蹭熱度而暴漲的加密貨幣。今年11月初,一款藉着大熱劇集《魷魚遊戲》東風而爆火的「魷魚幣」(SQUID)也曾一度暴漲。

    據悉,這款加密貨幣於10月26日開始上線交易。不久後,其價格飆升超2300倍,觸及2861.80美元/枚。但在11月1日,該款貨幣價格衝高回落,在幾分鐘的時間內跌至0.0008美元,價值幾近清零。

    11月3日,交易所還顯示魷魚幣處於無法交易的狀態,有媒體爆料稱這款貨幣的運營團隊被指已經卷款跑路。

    據悉,被這款貨幣坑慘的投資者達數萬人。區塊鏈跟蹤分析平台BscScan數據顯示,魷魚幣價格大跌後仍有約4萬人持有該虛擬幣。

    此前,這款加密貨幣的運營項目團隊聲稱將引入《魷魚遊戲》中的遊戲設計機制、鉅額獎金,以此為炒作題材吸引投資者入局。

    11月5日,加密貨幣交易所巨頭Binance宣佈其安全團隊將對捲款潛逃的魷魚幣開發商展開調查。

    有業內人士透露,魷魚幣類似的騙局在成長到一定規模前很難被發現。由於多數的區塊鏈網絡都是開源的,交易所對這些項目缺乏控制權和影響力,監管部門也很難對加密貨幣的上市做出相應監管。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