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盧布逆襲:普京的貨幣反擊戰

    盧布逆襲:普京的貨幣反擊戰

    日前,俄烏在土耳其舉行了第五輪談判,很多樂觀派已經在大談戰爭是否結束。

    事實上,戰爭從來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也沒有永遠打下去的戰爭。但以何種方式,卻沒有那麼簡單,這取決於各方團體的利益訴求。

    莫斯科即便是真如西方不斷表態的那樣不堪重負,但是在經歷了西方史詩級瘋狂制裁後,俄羅斯畢竟沒有發生預期中的崩潰,反而是最近盧布猛漲,俄羅斯央行多項穩匯率舉措,盧布自3月7日創下1美元兑151盧布歷史新低後一路反攻,3月31日美元兑盧布已跌至75。也就是說,盧布已經收復俄烏衝突以來的全部跌幅。

    多管齊下

    匯率走高往往說明市場看好一個國家的經濟前景,但在俄羅斯卻並非如此。俄羅斯盧布近日的漲幅,源於莫斯科繼宣佈以盧布結算油氣之後,又推出了盧布錨定黃金,可謂兩招「殺手鐧」。

    其一,3月2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佈,俄方向包括歐盟在內所有「不友好」國家和地區供應天然氣時將改用盧布結算。3月31日,普京就已經簽署了以盧布進行提燃氣貿易結算的法令。天然氣買家必須在俄羅斯銀行開立盧布賬户,從4月1日開始實行關於天然氣支付的措施。

    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維亞切斯拉夫・沃洛金(Vyacheslav Volodin)3月30日表示,以盧布結算商品應該擴大至原油、穀物、金屬、化肥、煤炭和木材。後續還有待觀察下一步操作。

    普京已經簽署了以盧布進行提燃氣貿易結算的法令。(美聯社)

    其二,俄羅斯央行宣佈,將從2022年3月28日起,以每克5,000盧布的固定價格,從信貸機構購買黃金,時間為2022年3月28日至6月30日。

    當然,俄羅斯央行還做了其他的一些舉動。譬如該國央行限制賣出盧布和強制購買盧布的舉措,實際上製造了對盧布的需求;對居民從外幣銀行賬户中提取的美元數額設置了上限,並禁止銀行在未來六個月內向客户出售外幣;俄羅斯的券商也不得允許外國客户出售證券——這些措施使得盧布更難脱手,從而限制了該貨幣的跌幅。

    「盧布結算」撕開的裂痕

    七國集團(G7)自然拒絕以盧布支付俄羅斯的天然氣等能源資源。但輸送閥門畢竟掌握在俄羅斯手中。俄方強調「不可能免費」提供天然氣。

    坦率說,當G7指責俄方「單方面」做法「顯然違反合同」時,可曾想到自己凍結俄羅斯海外資產和俄羅斯外匯儲備的行為,也已經違返契約?「發動戰爭」與否,畢竟不在契約之內。

    歐洲到底能硬氣嗎?據塔斯社報道,歐洲每年消費約5,000億立方米天然氣,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在其中佔比高達45%。雖然美國和歐盟3月25日宣佈,美國將在今年向歐盟額外提供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至少在2030年前額外提供約50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幫助歐盟擺脱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且不說這個規模遠遠不及,就說這「畫餅」的150億立方,也只能說看起來很美,然而不單價格很貴,最糟糕的是其實根本沒有足夠的運力,況且還有個儲存問題。

    歐盟石油自俄進口量約佔進口總量的27%。

    而如果俄羅斯進一步擴大「盧布結算清單」範圍的話,須知,歐洲能源消費中佔比最大的三項為原油、天然氣、煤炭,然而在這三種能源上歐洲都依賴於進口,可見其能源結構具有脆弱性。除了天然氣自俄進口量約佔進口總量的45%,石油自俄進口量也約佔進口總量的27%,煤炭進口量也約為45%。可見,如果歐盟堅決不付盧布買能源的話,可不僅是冷點那麼簡單,沒了能源,請問歐洲工業如何運轉?

    歐盟統計局1月7日公布的數據,歐元區通貨膨脹率2021年12月創下了25年來的最高紀錄,按年率計算達到5%,主要是由能源價格上漲推動。而一旦發生能源斷供,通脹會如何發生呢?還遠不止如此。如果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斷了,美國的小麥能為歐盟供應得上?此外,玉米、大麥等穀物,大豆、菜籽油、葵花籽油、葵粕等油料作物,鉀肥和其他作物添加劑等化學肥料……都是俄烏兩國主要農業類大宗商品。

    一旦能源價格暴漲、糧食危機發生,社會秩序就會紊亂了。

    顯然,德國是最焦慮的。德國雖然堅持拒絕俄羅斯,但也表示請俄羅斯儘快拿出一個正式文件,以說明盧布交易的具體流程。德國作為歐洲的領頭羊,如果同意選擇用盧布支付,歐洲即便因為客觀原因不能全部妥協,也將在現有基礎上做出讓步或折衷。

    須知,只要購買必須用盧布,歐盟就得想辦法將產品賣到俄羅斯去,才能換取到盧布,如此也就意味着歐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瓦解,至少是部分制裁瓦解。這就是一招釜底抽薪。

    德國新政府成員:從左到右分別是綠黨的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綠黨的經濟、能源和氣候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社民黨的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自民黨的財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AP)

    而「盧布結算清單」還撕開了另外一道裂口:如果歐洲拒絕購買俄羅斯能源,那麼莫斯科可以將能源供應轉向亞洲市場以及其他市場——就在歐盟和俄羅斯就能源問題拉鋸時,印度正大舉買入俄羅斯廉價原油。

    國際能源署本月中旬披露,俄羅斯烏拉爾原油折扣達到創紀錄的水平。據悉3月初以來,約600萬桶俄羅斯原油已裝船運往印度,這一數量相當於去年從俄羅斯運往印度原油總量的一半。業界分析認為,印度後續還將繼續購入低價俄羅斯原油。而知情人士表示,俄羅斯希望印度按照今年的合同採購1,500萬桶起步。3月31日至4月1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正在訪問印度,還會與印度討論為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制定一套盧比對盧布的支付機制,從而在交易中繞過美元結算。

    除了印度以外,諸如土耳其、伊朗等國,其實世界上還有很多缺少美元的國家。手握能源與糧食這兩項硬通貨的俄羅斯正孤注一擲,反令盧布成為了如今能源和糧食這兩個市場稀缺品的必要貨幣……

    這對全世界是一次很現實的教育:到底是貨幣有用,還是貨物有用?

    假使盧布當真與天然氣貿易掛鈎,它的意義將是劃時代的——全球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將由「天然氣盧布」開始,拉開與實物進行掛鈎的序幕,那這將會敲響美元信譽的警鐘。

    除了眾人熟知的經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道,2003年和2020年,俄羅斯通過「藍溪」和「土耳其溪」天然氣管道先後開始經土耳其向歐洲供氣。(Gazprom)

    美元信用重創

    正如俄羅斯應該未預料到歐洲也會參與美國大規模凍結其外匯儲備一樣,美國可能也沒想到俄羅斯會試圖將盧布與天然氣掛鈎。盧布的V型反彈,也撕開了美元無法掩蓋的問題。

    第一是疫情以來的無限放水,不但推高了美國的通脹,也推高了全世界通脹,而且破壞了美元的信譽。2008年次貸危機和此番肆無忌憚的放水,其實讓全世界都敢怒不敢言。

    第二是金融制裁俄羅斯。通俗一點來講,凍結外匯儲備和沒收私人財產,與搶劫無疑,且不費一兵一卒。就此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言,凍結外匯儲備的理由冠冕堂皇,但對旁觀者而言,每一個國家都會心生不安:他日美歐會否以其他理由凍結我國資產?

    從美元的視角來看,美國聯儲局本輪首次加息已經落地,其實正是讓全球資本往美國迴流的關鍵時期,美元必須被打扮成全世界最硬的硬通貨。但經過這一番周折,全球的資本都要回答一個問題——信用貨幣的信用到底在哪裏?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或者說就是美元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個問題一旦發生就已經無法掩蓋。且很顯然,美國在迴避,因為美國也根本回答不了。支撐美元的不是信用,而是美國以其軍事和經濟實力奠定的戰後秩序,但這個秩序也正隨着美國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相對衰落而鬆動。這是問題的真相。

    2008年次貸危機和此番疫情後,美國聯儲局不斷執行QE,衝擊美元信用。(Getty)

    此外,美元之所以成為世界貨幣,那是因為只要有美元,就可以隨時兑換到一切必要的消費品,沒有商品對美元設限。而如今,盧布與天然氣掛鈎,乃至未來盧布結算清單要進一步擴充——換言之,在不久的將來,即便擁有美元,也無法在俄羅斯購得糧食和能源。

    貨幣的本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美元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是因為美元能被所有國家接受。倘若美元無法購得商品,那就又是美元信用一記重創。

    再看俄羅斯同時將盧布錨定黃金的操作。這相當於試圖回歸到50年前的金本位制度,直接繞開了美元。或許很多人都記憶不深刻——數十年前美元錨定黃金的初始價格是35美元/盎司,美元也被世界各國稱為「美金」,但自1971年美元與黃金脱鈎後,現在黃金與美元的比值已經來到了2,000美元/盎司左右,美元兑黃金貶值60倍。「美金」,變成了「美紙」。

    「美紙」周期性氾濫和緊縮,又成為了美國收割全世界財富的重要武器。「美紙」的超發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特別是新冠疫情後,美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呈火箭式增長。我們都知道,「信用」是金融的根基,經過俄烏戰爭這一役,美元信用都不只是透支過度的問題,美元的噩夢也才剛剛開始。

    信用貨幣轉向實物資產,這看似匪夷所思的局面正在現實發生。用盧布可以買俄羅斯的便宜石油、糧食、天然氣,還能買黃金套利,無怪盧布可以收復失地。

    當然,美元即便再孱弱也還是國際貨幣,此次俄羅斯的舉動也不會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盧布保衛戰」必定是一場持有戰,是否能成功還有待觀察。烏克蘭戰場上硝煙瀰漫,事關歐洲安全格局,此事是重要的。而美元的信用戰場縱使沒有硝煙,卻是另一個事關世界格局劇變的更大戰場。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