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拜登半年首晤鮑威爾 分析指總統放話 意在向聯儲局加息「施壓」

    拜登半年首晤鮑威爾 分析指總統放話 意在向聯儲局加息「施壓」

    事隔半年,美國總統拜登,與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以及財長耶倫,三人舉行經濟會議。國家領袖與貨幣及財政政策掌舵人聚首,討論的必然是眼下通脹超過40年高位的燙手山芋。

    會後,長年醉心研究通脹並廣獲學術及投資界認同的耶倫,竟公開認錯,承認去年將通脹定性為「暫時性」屬犯錯。至於目前民意支持度跌至近30%的總統拜登,亦表明立場,強調尊重聯儲獨立性的同時,又認為聯儲的首要任務應為控通脹。

    兩位重磅級人物連環放話,專家分析指,拜登的講法,是扭轉了上月底以來市場對聯儲局有機會在9月,為加息劃上「休止符」的揣測。同時,更是對聯儲繼續進取加息施壓。市場反應亦反映投資者將三人會議,視為聯儲將鷹派加息的訊號,道指終止連續五日升勢,轉跌失守33000關口;美國十年期債息亦見上升,高見2.88厘。

    美國財長耶倫公開認錯誤判通脹。(AP)

    耶倫公開認錯誤判通脹

    在三位重磅級人物會話前,拜登先於《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我對抗通脹的計劃」文章,直指「美聯儲負有控制通脹的主要責任(primary responsibility)」。由於美國中期選舉將於不足半年內舉行,根據路透社/易普索(Reuters/Ipsos)的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現屆政府最大的不滿,正是物價過高。對總統拜登的民意支持度,降至36%,是他上任總統以來的最低水準。因此,拜登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令市場質疑他將控制物價的責任推卸至聯儲局身上。

    會後,拜登強調,自己支持聯儲局的獨立性,並表示︰「不會干預聯儲關鍵而重要的工作。聯儲局有兩項責任,一是達致充分就業,二是穩定物價。鮑威爾主席和其他聯儲局領袖,已示意正聚焦於處理通脹。」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三人的閉門會議後,鮑威爾未有就會議內容公開發言。(VCG)

    鮑威爾一言不發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三人的閉門會議後,鮑威爾未有就會議內容公開發言。至於前聯儲主席、現任財長耶倫,則選擇公開認錯,坦承她去年預測高通脹不會持久,是犯了判斷錯誤。她指對通脹走勢的判斷是錯誤的,沒有完全理解當時的情況,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衝擊,使情況更加惡化。

    美股上周升幅兩年最急 因市場料放慢加息

    恒生銀行首席市場策略員溫灼培認為,拜登的放話,指出美國聯儲局的首要任務,是要壓抑通脹。此番言論,旨在為近期市場一些樂觀揣測作出澄清。

    過去一周,美股出現明顯的反彈,創2020年11月以來最大周漲幅,因市場一度估計美聯儲有機會放慢加息。(資料圖片)

    近期市場開始揣測聯儲有機會放慢加息步伐,一來是基於美國上周公布的核心PCE通脹數據,亦是聯儲局首選的通脹量度指標,連續兩個月回落。加上,美國中期選舉將於11月舉行,近日市場有一些揣測,認為聯儲局在6月及7月接連加息後,有機會在9月時暫緩加息,再觀察屆時的通脹及經濟狀況,同時亦避免加息過急損害經濟,不利現屆政府選情。

    從市場反應看,過去一周,美股出現明顯的反彈,上周道指單周上升逾6%,是自2020年11月以來最大周漲幅,結束連續八周的大型跌浪。其中一個刺激大市上升的原因,正是市場相信聯儲有機會放慢加息步伐,最鷹時刻或已過。

    恒生銀行首席市場策略員溫灼培表示,基於現時美國天然氣價處十三年高位,國際油價亦未有因美國釋放戰略石油儲備而向下,因此相信美國通脹將高企,債息本月會重上3厘。(張浩維攝)

    溫灼培:扭轉市場對聯儲放慢加息的揣測

    溫灼培認為,拜登的言論,正是要扭轉上述市場的預期,表明現時的首要任務,是力壓通脹,而並非是刺激經濟在大選前維持增長。相信令聯儲局面臨更大的壓力,透過加息去控制物價。

    對於美國通脹前景,溫灼培指出,基於現時能源價格仍處高位,如美國天然氣價處十三年高位,至於國際油價,即便美國現在已經以每日100萬桶的規模,釋放戰略石油儲備,不過油價仍徘徊在110至近120美元水平,相信在夏季歐美出行旺季,能源價格升勢將加劇,因此,他相信美國的通脹很難回落,美聯儲的加息步伐亦將令美元及美債息繼續上揚,估計美國十年期債息將於本月重返3厘。

    FED 理事倡每次會議 皆加息半厘

    聯儲局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釋出鷹派信號,支持在「未來幾次會議」加息半厘,強調在美國通脹率降至接近2%的目標前,他仍會維持每次會議加息半厘的觀點。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