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蘋果造車夢碎 或與中國兩大電池巨頭有關

    蘋果造車夢碎 或與中國兩大電池巨頭有關

    3月15日晚間,最懂蘋果的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媒體上爆出猛料:蘋果汽車團隊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如果想在2025年量產Apple Car,需要在3至6個月內進行團隊重組。

    據中國媒體每日經濟新聞3月17日報道,如果郭明錤的爆料屬實,那就意味着蘋果無法在宣傳已久的2025年限前完成Apple Car的量產。此前,郭明錤預計,蘋果將在2023年到2025年間推出Apple Car。

    蘋果造車團隊解散的消息令網友大呼意外。因為就在2月份,蘋果一項關於汽車天窗的專利還曾被曝出。據報道,這項關於汽車天窗的專利採用了可調節的透明玻璃,以調整汽車天窗的透明度。另外,此前蘋果關鍵供應鏈廠商也證實,蘋果計劃在明年9月發布首款Apple Car。

    造車團隊員工相繼離職

    今年1月,蘋果汽車團隊軟件工程項目主管Joe Bass離職。此前,他已經在蘋果汽車項目上工作了7年時間,算是元老級人物。隨着Joe Bass的離開,蘋果一年前的汽車管理團隊幾乎全部離職。

    根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從去年開始陸續失去自動駕駛與汽車的核心團隊成員,並且高管團隊還迎來了一次大換血,包括領導汽車機器人技術團隊的戴夫·斯科特(Dave Scott)、領導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和監管團隊的傑米·韋多(Jaime Waydo),和幾年前幫助創建蘋果原始汽車團隊並在項目開發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本傑明·里昂(Benjamin Lyon)。

    有報道稱,截至2021年6月,蘋果自動駕駛汽車團隊的高級管理人員不到12名。

    在過去幾年中,蘋果為汽車團隊招募了許多知名人士,包括負責驅動系統和製造工程、汽車內飾和外飾,以及自動駕駛軟件的前特斯拉高層管理人員,該團隊還包括其他汽車行業的資深人士和開發過蘋果關鍵產品的高管。

    據悉,在啟動造車計劃之初,蘋果就動用了龐大的資金向克萊斯勒、福特、特斯拉等多家車企挖掘高端人才,浩浩蕩蕩地組建了一支人數規模多達1000名員工的造車團隊。有統計數據顯示,蘋果汽車團隊有近1/4的員工來自特斯拉。

    蘋果也因為四處「挖人」吃了不少官司。2014年末,黑莓高級副總裁塞巴斯蒂安·馬裏洛爾(Sebastien Marineau)加入蘋果汽車團隊,任核心系統副總裁。加入蘋果之前,他是車機底層系統QNX的負責人,該系統在超過1.75億輛車上運行。

    黑莓對蘋果的「挖人」非常憤怒,決定以競業協議限制及未能提供合理的辭職通知為由,對馬裏洛爾提起訴訟,「強迫」他在黑莓多工作了半年,這場官司也被視為美國大公司間高管爭奪戰的經典案例。

    多次調整汽車業務戰略方向

    2014年,特斯拉在最黑暗的日子請求蘋果CEO庫克以600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購,但是後者拒絕會面。隨後,蘋果秘密啟動造車計劃——泰坦計劃。但在不久後,泰坦計劃從造整車改為自動駕駛軟件研發。戰略的調整導致團隊開始裁員,據統計,2016年8月到2017年初,有大量負責硬件研發的員工離職。

    直到2018年,特斯拉副總裁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回歸蘋果汽車團隊,與其他高管一起推進泰坦計劃。此後,他引進了幾位特斯拉的前高管,負責自動駕駛軟件、汽車內外設計,以及傳動系統,這時蘋果汽車團隊的人數大約在2000至2500人之間。有傳言稱,蘋果再次調整戰略,開始整車製造的研發。

    或許因為造車沒有明顯成效,2019年1月,蘋果汽車團隊再次裁掉200多名員工。2020年,Apple Car重啟招聘,一年發布了300多個職位,希望能填補泰坦計劃的空缺。同時,通過收購公司縮短造車進程。2020年初,蘋果嘗試收購電動汽車公司Canoo,希望獲得該公司的電動汽車平台,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2021年,蘋果再次四處尋求合作,向上下游供應鏈中的多家企業拋出橄欖枝。但在整車廠側,蘋果與現代暫停合作,和日產商討無果。曾與蘋果傳出合作消息的國內的一級供應商寧德時代與比亞迪,也拒絕做其電池供應商。

    搖擺不定的戰略,以及高管內鬥讓蘋果汽車遲遲無法問世。如今,蘋果造車還未「上線」就被曝「下線」,也在意料之中。

    Apple(AAPL.US)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01211.HK)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002594.SZ)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