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敢凍結或沒收中國的儲備資產嗎?
美國聯合其盟友凍結俄羅斯央行在其國家的官方儲備資產,不能不讓擁有全球最大外匯儲備,而且主要存放於美歐等發達國家的中國高度警惕。但是,美國真敢凍結甚至沒收中國的官方儲備資產嗎?中國真的需要並且能夠對外匯儲備進行大規模調整和壓縮嗎?在當前國際局勢下,此事影響重大又極其敏感,必須仔細研判、準確把握。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很快聯合歐盟、英國、加拿大等多國開始對俄羅斯施加金融制裁,包括凍結俄羅斯央行在這些國家的儲備資產,第一批選定7家俄羅斯銀行從SWIFT系統中刪除。之後,美國不斷加大對俄製裁力度(甚至延申到白俄羅斯),更多的國家緊隨其後加入對俄製裁行列,連原來長期保持中立的瑞士也宣佈凍結俄羅斯央行的資產。
由此,俄烏戰爭實際上已經上升為俄羅斯與美國為首的北約之間的對抗,這不僅會對俄羅斯產生深刻影響,而且會對參與制裁俄羅斯的國家,以及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對世界經貿往來乃至政治格局都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美國聯合其盟友凍結俄羅斯央行在其國家的官方儲備資產,以及此前美國沒收阿富汗70億美元官方儲備資產,不能不讓擁有全球最大外匯儲備,而且主要存放於美歐等發達國家的中國高度警惕。
有人因此強烈呼籲,中國應抓緊拋售所持有的美歐國債,儘快將存放在美歐等國的外匯儲備資產拿回來,或者大量採購黃金及戰略物資運回國內,或者儘快將國家外匯儲備轉讓給企業或個人,將3.2萬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壓縮到1.5萬億美元以內等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但是,美國真敢凍結甚至沒收中國的官方儲備資產嗎?中國真的需要並且能夠對外匯儲備進行大規模調整和壓縮嗎?
在當前國際局勢下,此事影響重大又極其敏感,必須仔細研判、準確把握。
準確看待對俄製裁的多方影響
就美歐對俄羅斯的經濟金融制裁而言,如果只是將俄羅斯部分銀行從SWIFT剔除,會對這些選定的銀行產生影響,但其相關業務與客户還可以介紹給該國其他可以與SWIFT連接的銀行,對整個國家而言,影響是有限的,也意味着美歐並沒有完全斷絕與俄羅斯的經貿往來。
如果美歐推動SWIFT將俄羅斯所有銀行全部刪除,並且凍結俄央行儲備資產,不僅會使俄羅斯對外經貿往來和金融交易受到很大影響(但並不是絕對無法開展,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經貿往來和金融交易的國家可以比照SWIFT的規範另行建立專用的支付指令報文傳送和處理體系,只是其成本和效率可能無法與SWIFT相比),同時也意味着實施制裁的國家將全面終止與俄羅斯的經貿往來與金融交易(切斷SWIFT服務只是經濟制裁的配套措施,是配角而非主角),使俄羅斯完全與美歐等發達國家割裂。
美歐的制裁,還將帶動更多國家加入制裁行列,甚至連那些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經貿往來與金融交易的國家也會受到美歐的延申(二級)制裁,由此將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但與此相對應,美歐等參與制裁的國家也將喪失對俄羅斯的經貿往來和金融交易,甚至還會受到俄羅斯的反制裁,SWIFT將失去這部分客户和業務,影響是雙方的甚至是多方的。
俄羅斯是擁有大規模核武器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世界上能源、糧食、化肥、部分礦產等出口大國,西方國家在俄投資和持有俄金融資產也有較大規模,封鎖俄羅斯的對外貿易與金融交易,再加上烏克蘭的農業生產因戰爭受到影響,也會對相關產品的國際價格乃至世界糧食安全產生衝擊,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及金融市場產生影響,包括對目前歐洲的能源危機與災民問題,以及美國遠超預期的通貨膨脹等產生影響。
如果美歐因對俄製裁而不斷延申擴大對他國的制裁範圍與力度,包括凍結或沒收他國的官方資產,將更多國家從SWIFT剔除等,也會催生新的國際聯盟或利益集團,加快其他國家貨幣的國際化,催生出SWIFT的替代系統,對SWIFT以及美歐陣營對外經濟往來的發展,對美元、歐元等貨幣的國際聲譽與地位以及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都將產生深刻影響。如果由此推動世界嚴重分裂、尖鋭對立,也會對經濟全球化發展,對世界和平穩定產生極大威脅,對此,美歐也必須仔細權衡與掂量。
正因如此,到目前為止,美歐並沒有推動SWIFT將俄羅斯所有銀行完全剔除,德國等歐洲國家依然保持一定範圍的對俄經貿往來,甚至俄羅斯已經主動控制石油、天然氣等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對歐出口和對參與制裁國家的反制裁。
美國很難與中國徹底脱鈎
中國加入WTO之後,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吸引國際資本和產能大量流入的推動下,很快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形成最完善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最大的貨物進出口貿易國、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世界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拉動力,與美歐等很多國家形成了非常密切的經濟聯繫與合作關係,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有着深刻的影響,美歐要與中國徹底脱鈎是非常難的。
其中,中國國家外匯儲備(央行外匯儲備)也在這一過程中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封鎖,外匯一直處於非常緊缺的狀態,成為極其珍貴的稀有資源,到改革開放啟動時的1978年底,也僅有1.67億美元,1980年末甚至出現-12.96億美元的罕見結果,迫使國家採取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出口創匯和招商引資,並實施嚴格的強制結售匯,推動國家外匯儲備逐步上升。
1994年實施外匯管理制度重大改革,人民幣大幅度貶值,推動外匯儲備加快增長,到年末突破500億,達到516億美元並保持持續上升態勢。1996年末突破1千億,達到1050億美元。2000年10月確定中國將於次年加入WTO後,外匯儲備加快增長,2001年突破2千億,年末為2121億美元;2006年突破1萬億,年末為10663億美元;2009年突破2萬億,年末為23991億美元(不包括財政部從央行購買2000億美元注入中國投資公司的部分,以及其他從外匯儲備中直接拿出來進行投資的部分);2011年突破3萬億,年末為31811億美元;2014年6月末為39932億美元,接近4萬億美元。
2014年下半年開始,在央行擴大外匯使用(如向亞投行和絲路基金投資等)以及美國收縮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吸引國際資本回流美國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外匯儲備出現快速下降,2016年末下降為30105億美元。2017年1月末甚至跌破3萬億美元。之後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維持外匯儲備的穩定,2020年以來基本上保持在3.2萬億美元左右。這遠遠超出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1.3萬億美元左右外匯儲備的規模,其中還不包括央行的黃金儲備以及港澳台的外匯儲備。
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歐元等發達國家的貨幣,也主要存放在美歐等發達國家,這種結果並不是可以隨意選擇的。各國貨幣的國際地位是在跨國經貿往來過程中通過各國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競爭決定的,是各國按照「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綜合比較和選擇的結果,一國貨幣並不是自己想成為國際貨幣就能成為的。
在記賬清算體系下,一國貨幣的跨境支付流動,實際上是通過清算機構增減收付款雙方及清算機構存款賬户,以債權債務關係的變化進行清算的,所謂貨幣的跨境流出、流入,實際上是貨幣所有權的流出、流入,而不是貨幣本身的流出、流入。
相應的,一國持有的外匯儲備,主要都存放在貨幣發行國,表現為其在貨幣發行國的資產或債權;一國貨幣成為他國儲備越多,該國的外債就會越大。這就形成了記賬清算體系下外匯儲備非常特別的新特徵:外匯儲備只是擁有所有權,只能存放在海外(主要是貨幣發行國),只能用出去(擴大投資或進口等)而不能拿回來。由此,「把外匯儲備拿回來」的說法是不成立的。這也意味着一旦與美歐關係破裂,外匯儲備的安全性將受到很大威脅。
中國擁有鉅額外匯儲備,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各種投資和大量出口是其重要來源,也主要存放在美歐等發達國家(僅持有的美國國債就超過1萬億美元),反映出中國與美歐等發達國家存在着極其密切的經貿往來和利益關係,對世界經濟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正因如此,美國從2018年開始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其結果是雙方的貿易規模不降反升,難以割裂。在目前北約與俄羅斯直接對抗並對世界和平產生巨大威脅的情況下,中國具有其他國家不可替代的巨大穩定器作用,其影響力和重要性更加凸顯。
這種情況下,只要中國堅守聯合國憲章,堅持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基本原則,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不主動與美歐激化矛盾,美歐要想像制裁朝鮮、伊朗、俄羅斯一樣制裁中國,甚至凍結或沒收中國在其國家的官方儲備資產,那就等於對中國發起了直接的經濟戰爭,必將遭到中國的強烈反擊,結果將可能造成世界嚴重分裂和尖鋭對抗,其影響遠非俄羅斯被制裁所能比擬的,這種結果不僅對中國有重大影響,也並非美歐能夠承受得起的。所以,美國要徹底與中國脱鈎是很難的,要凍結乃至沒收中國的官方儲備資產也只能是極其罕見的瘋狂結果。
在國家外匯儲備上切忌盲動
1. 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是非常不容易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合理規模」,只要不是依靠外債增加的,實際上是多多益善。
在1994年國家外匯儲備超過500億美元之後,關於儲備是不是太多了的爭論就不斷增強。有人認為,國家外匯儲備大大超出國際公認的一定時期進口付匯和償還外債所需的合理規模,而且外匯儲備過度增長帶動基礎貨幣大幅擴張,很容易造成人民幣的嚴重超發,並使貨幣投放過度依賴美元或以美元為錨,容易喪失貨幣自主權;外匯儲備的來源主要是招商引資和淨出口順差擴大,不僅招商引資對投資人的回報率遠高於(10倍於)外匯儲備存放海外的回報率(美國有數萬億美元海外淨負債,但卻能實現每年數千億美元海外淨收益;中國有數萬億美元海外淨資產,但卻是每年上千億美元的海外淨損失),而且出口貨真價實的商品換回來的外匯很可能出現大幅度的貶值,損失太大,而且還可能面臨被凍結被沒收的風險,所以,強烈呼籲壓縮央行外匯儲備,認為目前保持1.5萬億美元左右就足夠了。
上述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根本不成立。實際上,如果沒有充足的外匯來源,央行要增加外匯儲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在中國是有痛苦經歷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大幅增長,是改革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的成果,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增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國際資本衝擊具有強大震懾力並有效維護包括港澳在內的匯率與金融體系穩定的「金融核武」(1997年沒有大陸外匯儲備的基礎與大力支持,僅靠香港是難以抗擊國際資本對港幣衝擊的,也正因如此,東南亞國家隨後也紛紛加大外匯儲備的規模)。
至於說中國招商引資對投資者的回報率遠高於外匯儲備存放海外的收益率,這種比較本身就存在問題。招商引資的回報率應該與招商引資項目的實際產出率進行比較,招商引資的實際產出率,包括引進設備、技術、管理以及培養人才、推動改革等派生效益,一定會高於對投資者的回報率,否則,招商引資的門檻就應提高。
這與由此獲得的外匯出售給央行並將外匯儲備存放海外的收益率完全是不可比的兩回事。同樣,由於不同國家海外資產、負債的性質、結構及收益率或回報率存在很大不同,簡單地將中美兩國海外淨資產收益率相比並因其存在巨大反差而說明增加外匯儲備不合理,同樣是不成立的。
在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人民幣基礎貨幣相應擴大情況下,央行完全可以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抑制銀行信貸投放及派生貨幣的規模(控制貨幣乘數),保持貨幣總量的適度增長,而不會造成貨幣的嚴重超發,在這方面,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
所以,只要不是依靠擴大外債形成的,外匯儲備其實是越多越好,根本就不存在合理的規模(本人於2011年就在《國際金融研究》上發文「鉅額外匯儲備,飽受爭議卻受益匪淺」對此加以闡明)。
2015-2016年國家外匯儲備急劇收縮接近萬億美元,不僅外匯流動性受到挑戰,而且帶動人民幣基礎貨幣大幅收縮6萬億,貨幣總量增長更多地依賴銀行信貸投放,帶動整個國家的負債率大幅提升,資金成本居高難下,引發一系列嚴峻問題,迫使國家採取措施努力維持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
但因種種原因,國家外匯儲備想要較大增長已經非常不易,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發後,中國率先回復生產並推動外貿順差大幅增長,國家外匯儲備也只是增長到3.2億美元左右,今後要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已經實屬不易。所以,現在仍宣稱保持1.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就足夠了的說法,根本不符合事實。
2. 當前局勢下,大規模壓縮外匯儲備和在美儲備資產並非易事。
首先,大量拋售美債的說法難以做到。一方面在債券到期前,美國政府並不承擔提前贖回的責任,只能在二級市場出售。而要集中賣出上萬億美元債券,並不一定有足夠的買方,有可能需要承擔鉅額減價損失,而且其變現的依然是美元,依然需要存放美國而不能拿回來,風險並沒有消除,卻可能由此造成美國國債市場的劇烈震盪,激化與美國的矛盾。
其次,用美元購買黃金同樣存在問題。市場上並不存在上萬億美元黃金的供應,急於購買黃金,有可能大幅推升黃金價格而面臨鉅額損失風險。購買的黃金如果不運回來,依然可能被凍結或沒收。要將黃金運回本國並保管,還需要很高的運輸與保管成本。更關鍵的是,要將國內的黃金用於國際支付清算,其成本大大高於主權貨幣,並非合理選擇,只能是被髮達國家排除在其貨幣體系之外的無奈選擇。
當然,這並不排除根據國際市場情況,適當加大黃金或其他戰略物資的購買,或者適當調節外匯儲備的幣別與國別結構,進一步壓低美元儲備,但應儘可能避免作為與美對抗的手段來使用。
再次,將美元兑換成比特幣等數字虛擬貨幣進行儲備,就更加不靠譜。比特幣等數字虛擬貨幣沒有國家主權或法律保護的社會財富與之對應,主要應用於灰色地帶和投機領域,其價格必然會大起大落,根本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流通貨幣,不可能用於央行的貨幣儲備。
中國當前可能的應對策略
當前國際局勢極其敏感複雜,也凸顯出中國的國際重要性,對中國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中國的立場選擇和戰略舉措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重大影響,此時必須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絕不可盲目衝動、犯下顛覆性錯誤。
首先,必須旗幟鮮明的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堅持世界和平共處基本原則,堅決反對大國霸權、欺凌和侵略(包括隨意凍結和沒收他國官方資產),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以公平正義贏得全世界最廣泛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要積極促成俄烏乃至俄羅斯與北約的和談,達成各方共同可接受的結果,避免事態失控引發核大戰等極端惡劣的結果。同時,繼續保持與包括美歐及俄烏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在符合國際公理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支持俄羅斯的穩定與發展,實現相互之間的合作共贏,避免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沖擊和危害。
第三,在國際支付清算上,既要加快跨境人民幣清算系統CIPS的建設與對外連接,加快數字人民幣的推出和向境外的推廣使用,大力推動雙邊或多邊貿易與央行貨幣互換協議項下的本幣結算等,減少對他國貨幣和SWIFT的依賴,又不能寄希望這些舉措能很快取代SWIFT、人民幣能很快取代美元、歐元的國際地位,目前首要的選擇仍是繼續加強與SWIFT合作,積極推動SWIFT的非國家化、去政治化,強化其原有的中立、共享、專業的特性,避免其成為美歐打壓他國的工具,更好地為國際經貿往來及金融交易服務。
第四,鉅額外匯儲備來之不易,是中國具有強大震懾力的「金融核彈」,必須用準用好,決不可隨意動用、輕易壓降。同時,要加強外匯儲備管理,將其提升到國家最高層級,其管理原則、風險偏好、重大變化和損益結果等應向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報批。
當然,對於美歐凍結乃至沒收儲備資產的可能,中國也要做好堅決反擊的措施準備。中國仍應繼續擴大經濟金融對外開放,鼓勵境外投資人持有更多中國資產,形成更強的利益融合與約束。
第五,受到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影響,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中國作為很多商品最大的進口國或出口國,經濟社會穩定已經受到很大影響,事關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亟需增強對大宗商品國際價格的影響力。其中,要儘快扭轉中國在國際期貨方面影響力十分薄弱的困境,並使期貨與現貨相互配合、形成強大合力。
為此,一方面必須加快中國期貨交易所的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進程,增強國際吸引力,加快打造中國可以與美國、英國抗衡的國際期貨交易中心第三極。同時應整合國家相關資源,儘快打造可以直接參與美英等國際期貨交易中心進行交易、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期貨做市商公司,切實增強中國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國際影響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