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出台 四位首席經濟學家解讀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出台 四位首席經濟學家解讀

    今天(4月10日),《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出台,提出我國將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進一步規範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意見為今後一個時期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行動綱領,必將對新形勢下深化改革開放,更好利用發揮、鞏固增強我國市場資源巨大優勢,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產生重要影響。

    邵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要推倒經濟發展中各種「無形的牆」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邵宇點評:

    目前有兩個事實:第一,空間或規模是商品或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決定因素;第二,國內大量學術研究表明,行政區劃交界處經濟發展水平低於理論值;兩個事實都指向一個政策含義,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地方保護,消除市場分割,推倒經濟發展中各種「無形的牆」。

    趙偉:立足內循環,發揮大市場配置作用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趙偉點評:

    ①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的必然要求。剛公開發布的《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非首次出現,在去年12月17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是經過頂層設計到各維度細化,為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的中長期規劃,是逆全球化愈演愈烈下的國內供應鏈安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②《意見》核心在於壓茬推進統一市場建設。以問題導向,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包括市場基礎制度的統一(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信用制度)、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現代物流網絡、市場信心交互渠道、交易平台優化升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土地和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和數據市場、能源市場)、生態環境市場(碳排放權、用水權、排污權等)、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商品質量體系、計量體系、消費服務質量)、市場監管統一、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反壟斷、地方保護等)等

    ③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加快市場由大到強轉變,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大市場的建設,幾乎涵蓋了當前主要要素、主要市場,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等等。從制度到市場,從監管到微觀機制,皆為了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

    ④《意見》着眼中長期規劃,關注相關領域市場化加快帶來的產業輻射。建設統一大市場,核心聚焦在戰略新興產業、能源升級、傳統要素市場化改革,涉及到的重點領域包括物流智能化(第三方物流數字化、電信)、能源基礎網絡、傳統基建智能化改造、大數據、物聯網、儲能、綠色發展、土地要素改革等。

    羅志恆: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提振經濟效率、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員羅志恆點評: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一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是經濟增速下行時期提振經濟效率、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商品市場已基本實現市場化,但要素市場仍受部分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的影響,未能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導致效率不高。中國經濟已從高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的驅動力量逐步從要素投入轉向創新和效率的提高,構建統一大市場、破除地方保護主義,能夠發揮出區域間的比較優勢,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二是應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的積極舉措。當前處於百年未有之變局時期,全球經濟逆全球化、全球政治民粹主義、全球性貧富差距拉大等結構性問題凸顯;外部環境的動盪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加快構建國內高水平的大循環極為必要。因此,加快內部循環的暢通,有利於應對外部循環的不暢通,確保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李奇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於市場基礎規則和標準統一

    紅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李奇霖點評: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於市場基礎規則和標準統一,市場要素得以更高效的自由流動,其核心是要解決個別領域的不正當干預,要降低各個地方的隱性壁壘,破處地方保護主義和人為的市場分割,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避免各地搞市場小循環,全面打通制約國內大循環的堵點。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