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如果戰事發生,各國的石油儲備經得起考驗嗎?

    如果戰事發生,各國的石油儲備經得起考驗嗎?

    俄烏軍事衝突爆發之後,各國能源供應局勢大變。尤其是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歐洲地區,更是深受影響。和平永遠是世界人民的期望,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更是人類應對複雜問題的智慧。一旦戰事爆發,各國能源儲備能經得起考驗嗎?

    新加坡金鷹集團中國公司副總裁、能源戰略專家楊漢峰撰文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石油儲備情況進行了分析。楊漢峰表示,各國先後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在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需要保障100天的安全供應。

    以下為正文。

    如果發生大規模戰爭且戰爭狀態持續很久,一個國家內部生產的石油不足以維繫其日常生產生活需要,同時其石油進口渠道又被切斷,那麼,該國將不戰自潰。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石油,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就如同古代戰爭中的「糧草」。糧草斬斷,軍中自亂。在現代戰爭中,一旦石油補給被切斷,國家經濟將會基本停滯,城鄉交通將立即癱瘓,坦克、飛機、導彈、軍艦等重要軍事設備,也將成為一堆廢鐵。戰爭不用打,就已經一敗塗地了!

    俄烏衝突戰事升級之後,國際油價持續飆升,布倫特原油三月份價格曾一路躥升至130美元/桶。這直接導致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進入2022年以來的「六連漲」時代。普通百姓在擔心自己錢袋子的同時,也對國家的石油儲備及耐用時效感興趣。如果出現類似戰爭這種或將中斷石油進口的極端情形,作為「工業血液」和「經濟命脈」的石油儲存到底能用多久?

    為了應對上述困境,各個國家紛紛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s,簡稱「SPR」)。下面就簡單談談「戰略石油儲備」這個事兒,並舉例說明部分國家的戰略儲備情況。

    戰略石油儲備及其歷史淵源

    所謂 「戰略石油儲備」,是指為應對石油短期供應大規模減少或者中斷,採取提前儲藏以備不時之需而建立起來的具備一定量的石油庫存。石油儲備兼具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石油不間斷供應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石油價格異常波動等多項功能。

    戰略石油儲備起源於上個世紀70年代。1973年,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實施石油禁運,於是西方發達國家一氣之下聯合成立了國際能源署(IEA),應對當時的「石油危機」。國際能源署要求各成員國至少要建立60天的石油儲備。為了自身能源安全需要,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相繼建立起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制度,當然儲備量有大有小,保障天數或多或少。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當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的時候,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加大石油儲備力度,將60天的石油保供能力提高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兩種形式。

    戰略儲備的主要功能是如遇突發戰爭、自然災害、或是遇歐佩克「減產保價」或「增產抑價」的時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而不至於受到人為石油供應衝擊的影響。戰略儲備本身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幾乎不考慮盈利因素。關於戰略石油儲備有效性,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是,一個國家的石油儲備量要足夠消費90天才算是達到安全警戒線。

    一些國家先後建立起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以應付可能出現的政治經濟危機打亂國際石油市場正常的供應,給本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衝擊。在這些國家中,以國際能源署要求其成員國建立的石油儲備最具代表性,也最具規模。除了油氣資源富集的產油國以外,世界各國均根據自身國情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自的戰略石油儲備。世界很多發達國家都把石油儲備作為一項重要戰略加以部署實施。數據顯示,依據有效利用天數,目前戰略石油儲備排名靠前的國家包括:日本180天、法國180天、美國150天、德國120天、中國100天。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情況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眾多,自然資源奇缺。這樣的國情特點,決定了日本人與生俱來的危機感及資源儲備意識。資源稟賦及經濟發展以及基於對各種不確定性的判斷,迫使日本做好一切有用資源的存儲。日本的地下油庫容量大得可怕,僅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儲有5億多桶原油。

    日本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由日本政府授權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統一指導管理。經濟產業省負責制定石油儲備政策,協調政府部門之間的關係,制定石油儲備預算,決定國家石油儲備的動用和投放。目前,日本有8個國家石油儲備公司(下設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國家石油儲備公司負責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實施石油儲備運作,管理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國家石油儲備基地負責管理儲備石油,以及儲備設施的維護。目前,日本石油儲備的儲備規模約為6.36億桶,相當於180天的石油消費量。儲備品種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國家石油儲備全部為原油,商業儲備近60%為成品油,40%為原油。

    日本主要原油儲備庫所在位置 資料來源:新日本石油公司(ENOS)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發生9.0級強烈地震,隨之引發巨大海嘯,部分近海石油儲備設施受損。鑑於擔心石油儲備能力仍然不夠大,部分日本人士呼籲日本國繼續加大石油儲備庫建設,將規模擴大至現有規模數倍以上。

    石油是經濟的血液。日本想要保持經濟的穩步發展,必然需要持續穩定的石油供應。但是,作為一個島國,日本石油資源極端有限,擁有的油氣資源海域與鄰國多存在爭端。所以,日本石油供應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這種戰略物資偏偏又是地緣政治的產物,市場波動大,價格隨行就市而大起大落。只有當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後,日本才可以有效應對短期內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波動,避免因石油供應不足或中斷而導致經濟發展受阻。

    對於日本來說,戰略石油儲備的最佳方式是建設地下石油儲藏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便開始大規模興建地下儲油設施,尋找並將地下巖洞進行封閉,然後將進口來的廉價石油灌入。一旦發生能源危機,就可以動用這些儲備石油。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主要來自中東地區,因此油輪途經馬六甲海峽及中國海域。具有「世界火藥桶」之稱的中東產油區以及充滿潛在威脅的海洋運輸通道,令日本坐卧不安。

    法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情況

    法國年石油消費量在一億噸上下,進口依存度在96%以上。1988年,法國成立安全儲備管理公司。1992年,法國加入國際能源署並建立了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專業委員會。該委員會具體負責戰略儲備的運作。1993年頒佈令要求所有石油經營者必須建立相當於95天消費量的石油儲備。法國的石油戰略儲備由國家、相關機構和石油經營者三方共同承擔。

    其實,法國是最早建立企業石油儲備制度的國家。早在二十世紀20年代,法國的《石油法》就規定,在政府發放進口原油及石油副產品的經營許可證的時候,政府就要求經營者有前12個月經營量的儲備產能。1993年,法國新《石油法》則強調,每個石油業經營者都要承擔應急石油儲備義務,並要維持上一年度石油和成品油消費量中26%的儲備量,相當於95天的量。

    法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專業委員會代表政府負責制定儲備政策和戰略儲備地區的計劃任務分配。該專業委員會並不直接運行和管理石油儲備業務點,而是委託石油公司及儲備管理企業代為管理。

    法國石油儲備庫由一個地下鹽穴庫、三個LNG接收站儲罐群和遍佈全國的地上油庫組成。在歐盟成員中,只有法國具備了近60天的航空燃料油儲備。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情況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所需石油60%依靠國外進口。1973年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嚴重衝擊了美國經濟,造成經濟衰退及社會振盪。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案》,授權能源部建立並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同時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監管和運行機制。《能源政策保護法》明確規定建立石油儲備是一項基本國策。1977年第一批儲備庫點開始建設。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儲備品種以原油為主,同時儲備部分成品油和燃料重油。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管理體系是由政府決策,市場化運作。聯邦政府投資建設儲庫、採購石油、擁有並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管理,費用均由聯邦政府財政支出。聯邦財政設有專門的石油儲備基金預算和賬户,基金的數量由國會批准,只有總統才有權簽署行政命令動用戰略儲備。

    戰略石油儲備的採購和投放可能會影響石油市場,所以為了避免對市場衝擊,儲備石油的採購和投放基本上採取市場招標機制。石油儲備採購招標中,40%來自與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簽訂的長協,其餘是市場現貨招標採購。通常選擇價格低迷時採購,既避免引起大的市場價格波動,還可以防止造成石油儲備資金的損失。

    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石油儲備資源條件。靠近墨西哥灣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薩斯州集中分佈着500多個地下鹽穴。聯邦政府利用這些鹽穴建成了4個大型石油儲備基地,既靠近碼頭又毗鄰大型煉油廠,另外還有發達的輸油管道設施與下游終端用户相連。資料顯示,鹽穴儲油技術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儲藏技術。美國聯邦政府用於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共約200億美元,其中40億美元用於建設儲油設施,160億美元用來採購石油,其中還包括2億美元的運營維護費用。

    美國墨西哥灣地區原油儲備基地圖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訊息署

    美國政府以四種方式釋放戰略石油儲備:全面動用、有限動用、測試性動用以及輪庫。輪庫是為解決因短期內區域性能源短缺造成的石油供應企業交貨問題,使用聯邦儲備與企業儲備進行的臨時性交換。例如,2000年,美國西部地區出現天然氣短缺,克林頓總統簽署行政令,批准動用2300萬桶儲備石油與企業進行輪庫,同時要求企業在2001年3月以前予以歸還。

    自從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以來,美國政府僅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以直接銷售的方式向市場投放了3300萬桶儲備原油。1985年至1990年間,進行了兩次試銷售。1996年至2000年間,進行了4次輪庫。然後,就是今年3月,為應對俄烏衝突局勢惡化而引起的油價飆升,美國政府宣佈將在2022年度釋放9000萬桶戰略原油儲備。

    截至目前,美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戰略石油儲備,其存儲量為5.683億桶。

    德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情況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石油消費國,全年平均石油消費量在1.5億噸左右,其中98%依靠進口。作為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德國政府對石油穩定供給和石油儲備問題非常重視,把石油看作是與糧食一樣同等重要的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資源。為保證石油穩定供給,德國制定了《能源保證法》,為建立政府石油儲備提供了法律保障。德國建立了大規模的石油儲備體系。目前聯邦政府石油儲備的品種包括原油、汽油、柴油、重油等。

    德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分為三個方面:政府戰略儲備、政府參與的企業儲備聯盟以及純粹的企業商業儲備。法律規定了政府和儲備聯盟的石油儲備任務。政府戰略儲備由聯邦政府支付。儲備聯盟是德國石油儲備的主體,由大型石油進口貿易公司、大型煉油企業、銷售企業和使用石油發電的企業組成。德國的法律還規定煉油廠要始終保持15天的石油儲備,石油進口公司及石油電廠要保持30天的石油儲備量。儲備聯盟根據聯邦政府的命令向市場投放儲備油。

    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情況

    鑑於「貧油、少氣、富煤」的化石能源資源稟賦,作為一個石油消費大國,中國對石油的對外依存度較高。因此,建立合理的戰略石油儲備越發顯得重要。

    1993年是中國能源供需變化的分水嶺。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進口量一路攀升。這一年,中國由原油淨出口國變成原油淨進口國,徹底結束了自大慶油田發現以來,自1963年起實現石油自給自足並略有盈餘出口的30年曆史。此後,原油進口量不斷跨上新台階:2004年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2009年突破2億噸,2014年突破3億噸,2017年破4億噸,2019年突破5億噸。

    截至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原油19898萬噸,按年增長2.4%。2021年中國進口原油51297.8萬噸,按年下降5.4%。這是自2001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主要是因為煉油企業為防止產能過剩減少了庫存,從而影響了原油進口。但是,即便如此,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仍然高達72%。過去十年,中國一直是全球石油需求的推動者,自2005年以來,中國佔世界石油進口增長的44%。

    根據中國國家發改委數據,2021年中國GDP總量接近18萬億美元,緊隨總量第一的美國22萬億美元,中國世界排名第二。2021年中國GDP比上一年增長8.1%。2022年中國的GDP目標增速為5.5%左右。去年GDP目標是增長6%,而實際全年增長8.1%。這麼龐大的經濟總量以及近些年世界獨一無二的經濟增長速度,對石油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

    中國一方面是能源消費大國,但同時也是能源生產大國。總體來講,中國能源是有保障的。近幾年來,中國政府要求「三桶油」加大石油勘探力度,並已經取得可喜成績。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原油產量達1.99億噸,按年增長2.4%。天然氣產量為2052.6億立方米,按年增長8.2%,連續5年增產超過100億立方米。然而,家有餘糧,心裏不慌,多做一些戰略儲備以備不時之需,總是一件好事。

    中國採取的是並存儲備機制,即國儲為主企儲為輔,就是國家應急儲備一部分,石油央企承擔社會責任儲備一部分,再輔以地方企業靈活儲備一部分。不過,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制度不像美英德那樣把存儲和程序截然分開,而是由國家設立專門的石油儲備機構,同時管轄以上三種存儲模式,實行統一決策、統一管理、統一監督、統一實施,以期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體制特點。中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管理體制是實行三級管理模式:一是由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作為監管者,承擔國家油氣儲備管理工作,監督管理商業油氣儲備。二是由國家能源局直屬事業單位國家石油儲備中心行使出資人權利,承擔戰略石油儲備收儲、輪換和動用任務。三是作為被監管者的儲備基地公司,它們由國家出資,委託石油央企進行建設與管理。

    回望歷史,2003年,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加掛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牌子。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始於2004年。2007年,中國國家發改委宣佈,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強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管理體系。決定使用15年時間分三期完成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工作,相繼建成十一座大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分別位於舟山、鎮海、大連、黃島、天津、鄯善、獨山子、惠州、蘭州、錦州和金壇。截止到2020年,中國已經建成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實現了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中所要求的石油儲備達100天左右的淨進口量。

    中國一期戰略石油儲備建成投產之時,正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際原油價格從近150美元/桶斷崖式下跌至不足50美元/桶。中國政府抓住時機收儲了大批廉價原油,及時將四個先期建成的儲備基地注滿原油,為日後國際原油價格飆升時用來平抑國內油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爆發,世界主要經濟體發展受挫,而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經濟迅速恢復。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趁機儲備了大量原油。到底有多少呢?看看當時中國沿海某一港口繁忙的油輪運輸景象吧:2020年7月,驕陽似火,油輪船老大們心急如焚,運送原油到中國的大批油輪在港口外海出現大規模擁堵,部分油輪原地拋錨等待卸船長達一個月之久……正是因為充分利用戰略石油儲備優勢,在後來那個世界原油價格突破七年新高的關鍵節點,中國能夠直接調動石油儲備及時投放市場,儘可能壓低對成品油價格的影響。

    2021年9月9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首次以輪換方式分期分批投放國家儲備原油,用於緩解煉化生產企業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這是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建立15年來第一次向市場投放。記錄顯示,此次釋放戰略石油儲備達2000萬桶(相當於300萬噸)。投放儲備油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全世界的石油價格都在瘋狂上升。儘管如此,10月9日,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也還是再次上調,汽油每噸提高345元人民幣,加滿一箱油需多花13.5元。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持家好手老司機們當晚還是趕到加油站排起了長龍。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跟蹤資料,世界各國的石油儲備量均超過90天時間。各國的石油儲備模式因地制宜,與各自的一次能源結構、石油資源分佈、以及石油進口依存度有着密切的關係。總的來說,一次能源結構裏面石油的比例越高,石油進口的比例也就越高,石油儲備的規模也就隨之越大。第一,石油儲備規模直接與對外依存度掛鈎。例如,美國的石油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三分之一,石油對外依存度為60%,其石油儲備的規模與石油進口量相匹配。日、德、法的進口依存度在98%以上,石油儲備與消費量掛鈎。第二,石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越高,石油儲備的天數也就越多。譬如日本,其石油消費量佔一次能源的50%以上,且日本國內幾乎沒有石油資源,石油供應中斷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損失就會越大。所以,日本的石油儲備天數最多,政府儲備的比例也越大。第三,石油儲備集中度與石油儲備條件以及大用户的集中度有關。比如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石油儲備條件,即具備相對集中的石油及煉油化工產業帶,在靠近產業帶的墨西哥灣地區分佈着大量的地下鹽穴層。因此,聯邦政府集中建設了4個大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再比如日本,其國土屬於狹長型島嶼,石油完全依賴進口,所以儲油設施及煉油廠則分佈在沿海地區,區域模式也相對分散。

    本輪俄烏衝突已經造成全球範圍內石油供應緊張及價格的飆升,布倫特原油曾一度升至130美元/桶。為遏制原油供應緊張並平抑價格,美國總統於3月宣佈將在2022年度釋放9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同時,美國政府敦促其國內企業增加石油產量。3月28日,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庫存減少374.2萬桶至5.646億桶。根據美國能源訊息署數據,4月4日這一周美國戰略石油儲備跌至2002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盟友也緊隨其後,在4月初份宣佈將在2022年釋放6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國際能源署近期計劃將釋放1.2億桶新一輪石油儲備量。由於各國相繼宣佈釋放戰略儲備,紐約WTI原油期貨價格於4月6日跌破100美元/桶。戰略石油儲備釋放的意義充分體現。

    總體來說,石油是關係到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旨在維護國家的利益,屬於政府行為範疇,體現國家的意志。因此,戰略石油儲備由中央政府直接調控。這種由國家直接掌握並控制的儲備管理體制,在石油供應突然中斷的情況下,有利於立即協調和採取行動,避免因企業或地方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可能出現的制肘和不必要的時間拖延,迅速達到穩定市場以確保經濟和生活不受影響。

    戰略石油儲備服務於國家能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戰略石油儲備是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眾多發達國家都把石油儲備作為一項重要戰略加以部署實施。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衝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應對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第一道防線。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