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號稱「日本軍需省」,偷摸造假30年?

    號稱「日本軍需省」,偷摸造假30年?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三菱電機(中國)有限公司因未依法履行地圖審核程序,且公開展示問題地圖被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朝陽分局警告。

    就在去年夏天,三菱電機還曾因檢驗數據造假事件被推上風口浪尖,其造假行為可能已經持續逾30年。受此影響,到2022年初,三菱電機旗下已有5家工廠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被取消或暫停。

    三菱集團發軔於明治維新的廣闊土壤,在戰爭中解體重生、做大做強,繼而橫掃全球。過去提到三菱,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產品質量有保障。然而,給日本製造帶來無限光榮的三菱,如今卻作為造假醜聞主角頻頻登場。

    從日本「工匠精神」的代名詞淪為劣跡斑斑的造假行家,三菱是如何一步步丟掉「精神」的?

    1 絕地求生

    三菱集團創始人岩崎彌太郎出身於沒落武士家庭,但他趕上了「好時代」:

    19歲那年(1853年),黑船來航叩開日本國門,為江户幕府敲響喪鐘;

    34歲那年(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使節團遊歷歐美,近代商業萌芽。

    短短15年間,彌太郎的人生軌跡也同日本一樣天翻地覆。他先是被陷害入獄,有幸在獄中學會算術和經商之道;出獄後因攔河造田立功,跨入官場,並赴當時日本貿易中心長崎考察,結識一批西洋武器行家;後任土佐藩官商要職,同英國、荷蘭等國商會做起軍艦、槍炮生意。

    【注:藩,是江户時代幕藩體制對將軍家直屬領地以外大名領國的非正式稱呼,土佐藩是外樣大名屬藩,位於今高知縣一帶。】

    1869年,明治政府禁止各藩直接從事商業。彌太郎將土佐藩大阪商會改名為九十九商會,又買下兩艘汽船,自己做起海運生意。1873年,商會正式改名為三菱商會。

    三菱標誌,正是由岩崎家族標誌「三段菱」和土佐藩主山內家族標誌「三柏菱」結合而來。

    當時,日本海運業十分落後,全國僅有25艘西洋汽船,總噸位還不到1.5萬噸,歐美運輸公司紛紛跑來搶佔市場。為了保護海路和運輸業,1872年,明治政府設立日本郵便蒸汽船公司(以下簡稱「郵便公司」)。在政府扶持下,郵便公司獨佔全國繳納貢米、官方郵件運輸業務,還吸引來三井等富商做股東。

    可以說,三菱此時涉入海運行業,毫無競爭力。

    如何絕地求生?彌太郎決定放手一搏——打價格戰,靠低價和高質量來吸引客户。「就讓我們來做一隻一頭撞向石頭燈籠的螳螂吧!」

    郵便公司的舒心日子也沒過多久。政府將繳納貢米改為稅金,直接砍掉公司一大業務;新大藏大臣大隈重信上台後厲行新政,外加兩家大股東倒閉,郵便公司失去靠山。三菱借郵便公司財務不穩之機,奪走了幾家大型貨物運輸公司的業務。

    【注:大藏省,主管日本財政、金融、稅收的最高行政機關,創立於1869年,2001年撤銷。】

    1874年,日本侵台,美英等國紛紛拒絕向日本出租船隻。此時郵便公司正醉心商戰,不願幫政府分擔軍事運輸壓力。反倒是三菱態度積極,承託政府13輛1000噸級運輸船,運送3個營、44614包米穀及武器、貨幣等,贏得政府信任。

    次年,郵便公司被政府解散,乖乖聽話的三菱則承運官方郵件,領着大筆補助開設新航路,晉身日本海上霸主。

    經此一役,三菱找到了亂世生存的妙計。在後來的雲揚號事件(1875年)、鹿兒島叛亂(1877年)等中,它都堅定站在明治政府一邊,同時與歐美運輸公司降價競爭,爭奪海上航路。到1877年底,三菱共擁有61艘汽船,佔全國汽船總數73%,業務拓展到匯兑業、海上保險業、倉儲業等。

    到了19世紀80年代,大隈重信失勢,三菱失去政治靠山。適逢彌太郎因病逝世,其弟岩崎彌之助繼任社長後將三菱合併入日本郵船會社。自此,三菱讓渡海運事業,轉向造船、煤礦等實業生產與銷售,同時投資鐵路、造紙業,購買土地、房屋、公債股票等,經營趨向多元。

    1893年,三菱合資公司正式成立,總社設立銀行部、售煤部、礦山部、營業部等,管理組織逐漸現代化。

    2 軍財抱團

    隨着部門事業擴大、從業人員激增,到20世紀初,三菱合資公司再難直管各事業部門,故廢除部長制、設立理事會,計劃改組。

    改組後的三菱實質上轉化為金融資本多樣化經營的家族式財閥,即康采恩體制。

    【注:康采恩,即以一兩個實力最雄厚的壟斷企業為核心,把跨部門、跨行業的許多企業聯合起來,組成壟斷企業集團,攫取高額利潤。】

    與此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軍需猛增。

    三菱再次抓準商機,推動重工業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一戰期間,三菱共造船38艘,總噸位達19萬噸;在直島、大阪等地興建冶煉所,金屬冶煉業務大幅提升;組建長崎兵器製作所和日本光學公司,直接從事兵器生產……

    戰火燒旺了三菱的錢袋子,1914-1919年,各部門累計純利高達1.1422億日元,年均創利為戰前9倍之多。其中,軍需相關產業創利率合計超70%。

    一戰結束後,日本經歷了短暫的「大正景氣」,形勢急轉直下。歐美商品湧入,國內生產過剩,貿易逆差增大;美國紐約股市暴跌,世界經濟危機蔓延;關東大地震進一步引發經濟慢性蕭條,失業率上升……

    不過,在危機中,三菱等大財閥及其軍需產業依然賺得盆滿缽滿。「財閥誇耀財富,卻無憂社稷之心。」社會各界指責聲不斷。同時,「昭和危機」推動軍國主義抬頭。1932年,日本實施軍需膨脹政策,加大軍工訂貨規模,軍事擴張之心昭然若揭。

    如何既緩和社會輿論、改善自身形象,又配合響應日本當局訴求?

    1934年,三菱發表經營理念「三綱領」:圖謀國家和社會公益、以經營對外貿易為主、保持光明正大的態度。

    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加強不同財閥間的聯合,參加日本製鐵企業大合併;迎合軍需生產,大力發展重工業;資產重組,緩解企業膨脹導致的資金緊張。

    自此,三菱正式加入日本「軍財抱團」隊伍,共創軍需產業大發展。從1932年開始,三菱調整內部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軍工產業。

    1934年,三菱將飛機公司和造船公司合併為三菱重工業公司,下屬長崎軍械製作所、名古屋飛機制作所、東京機器製作所等工廠,以生產軍艦、軍用飛機和戰車為主,統籌軍工生產。此外,三菱系統的三菱電機、三菱礦業、日本光學、日本電池、東京儀表、東京乙烯等公司也接受陸海軍訂貨。

    到1935年,日本重化工業在全國工業生產構成中所佔比重已超輕工業。其中,造船、發動機、電氣機械、工業藥品、染料等與軍需直接相關的產業生產額急劇增加。

    【注:1937年,三菱合資公司改組為股份制公司三菱社,後於1943年改製為股份公司三菱總公司。】

    3「戰犯」三菱

    軍需膨脹帶動日本重化工業空前繁榮,也加速了日本對外征戰的步伐。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日本逐漸淪為一部戰爭機器,三菱就是這部機器上一顆重要零件。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各大財閥中進入戰時軍需生產狀態速度最快、企業生產對日軍支持最有力、擴大再生產資本增長率最高的,就是三菱。

    *造船、軍艦

    靠造船海運發家的三菱,主要有長崎造船所、橫濱造船所、神户造船所、彥島造船所四家造船公司。從日本開啟全面侵華的第二年(1938年)起,三菱對各造船公司的投資明顯增加。

    1937-1945年,三菱共建造100噸以上船隻302艘,其中包括「武藏號」戰列艦(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之一,曾投入太平洋戰爭)、制式航空母艦「隼鷹號」「天城號」、一等巡洋艦「利根號」「築摩號」等。1938年前後,三菱就佔到日本造船總噸位的35.4%,位列榜首。

    *飛機制造

    戰爭期間,三菱重工業公司共生產軍用飛機1.7萬餘架,佔全國生產總數的20%以上。飛機類型以偵察機和轟炸機為主,如:陸軍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在侵華戰爭中深入中國戰略後方,遠至蘭州等地)、一〇〇式司令部偵察機、九七式重型轟炸機、海軍九六式艦載戰鬥機等。其中,名古屋飛機制作所設計製造的零式戰鬥機,更是戰時日本航空力量的象徵。

    *戰車

    三菱戰車生產業務始於1930年,當時年產量僅為5輛八九式中型戰車。伴隨侵華步伐,三菱戰車部門逐漸發展壯大。全面侵華戰爭期間,三菱共生產戰車3203輛,以輕型和中型戰車為主,佔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

    除了為日本軍事膨脹提供硬件支持,三菱還通過三菱商事等公司,全力配合戰時經濟生產方式,有效保證日本軍用物資供給;在中國配合日軍的前線作戰,接手華北糧食徵購、棉花收購、東北農業管理等,盡其所能地為日本侵略中國服務。

    依靠日本軍需膨脹和對外擴張,三菱在短期內積累鉅額資本。

    據《三菱合資社志》記載,1932-1936年,三菱直系公司累計創純利1.86億日元,其中軍需相關公司純利佔比52%;1937-1941年,累計創純利4.56億日元,軍需佔比65%;1942-1944年,累計創純利5.86億日元,軍需佔比高達73%。

    1943年,三菱旗下12家公司被日本政府指定為軍需公司(全國共150家)。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共獲軍需融資約16億日元(截至1945年8月),為全國最高。到1944年末,三菱直系分公司公稱資本合計高達21億日元。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同三菱化成、三菱電機等軍需相關公司的公稱資本合計17.6億日元,約佔三菱財閥總資本的84%。

    與此同時,三菱銀行成為軍需融資指定金融機構。到1945年,三菱銀行共擔當73家軍需公司、151家關聯指定公司融資業務,僅對三菱重工業公司的軍需融資就高達15.88億日元。

    因對日本對外擴張的幫助之大,美國直呼三菱財閥為「日本先生」。

    4「日本軍需省」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頹勢盡顯。1945年,美軍登陸沖繩,開始空襲日本,三菱旗下大半工廠被毀,軍需生產陷入停滯。日本投降後,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決定解散財閥,除掉日本侵略之根。

    1945年10月,三菱總公司作為控股公司被解散,旗下企業被拆散整編為數百家小公司,岩崎家族退出歷史舞台。即便群龍無首,三菱在各行各業打下的根基依然支撐着日本經濟,各企業負責人保持秘密集會、伺機重振三菱。

    隨着冷戰到來,美國戰略重心轉移,逐漸放鬆對日管制。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急於拉攏盟軍,不僅在未獲中國認可下結束對日軍事佔領,還將鉅額軍需訂單交予日本,疏解日本經濟壓力。

    翻身的機會來了。

    三菱殘軍迅速將秘密集會搬上台面,組成集合28家企業力量的「金曜會」。金曜會協調集團內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三菱礦業水泥株式會社,締結三菱企業集團尖兵——三菱商事轉投油化產業,重新合併三菱重工……三菱銀行則優先向同系企業提供貸款,佔據集團核心地位。

    重生的三菱一改往日壟斷形態,煥發開放經營企業生機。

    *適時推動轉型

    當時,全球能源消費結構正由煤炭轉向石油,日本最先涉入石油開發的企業便是三菱。

    1967年,三菱與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對半出資,設立西日本石油開發公司;次年,三菱石油與同系7家公司合資設立中東石油公司,着手開發中東地區和西日本海大陸架;1972年,三菱同系27家公司出資40億日元,設立三菱石油開發公司。

    *積極引進技術

    為促進製造業崛起,日本政府從1952年開始就組織大規模引進國外技術,此後9年間引進甲種技術1265件。

    為發展汽車工業,三菱選擇直接引進外國產品(購買專利),迅速縮小與歐美國家的技術差距。到20世紀70年代,汽車部門便脱離三菱重工,獨立從事汽車製造和銷售。

    *創新管理模式

    二戰後,日本參照美國製定了《工會法》。同時,經濟迅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勞動需求龐大,企業想佔領市場就需要穩定僱傭。加之日本長期受長幼有序傳統文化影響,各大企業逐漸形成定期、穩定僱傭慣例,以此設立晉升與薪金制度,最終演化為日式經營的「三大神器」——終身僱傭、年功序列和企業內工會。

    三菱同樣採用這種管理模式,強調忠誠與秩序,以年齡、學歷及連續工作年限作為工資晉升標準。員工一旦被僱傭,在企業不陷入困境或本人無嚴重違紀的情況下,就能在三菱工作直至退休。作為員工奉獻終生的對象,三菱亦給予員工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倡導創新精神,並提供相應激勵。

    20世紀末,三菱各企業僱傭穩定、形成工序創新優勢,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責任感強,幾乎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勞資糾紛。

    彼時的三菱高歌猛進,集團相互持股比率高達27%,各企業間持股關係組成極密網絡,系列貸款、商社合作、高級職員互派等紐帶關係強大。

    三菱銀行、三菱商事和三菱重工作為「御三家」,支撐整個集團;三菱重工與三菱電機搶佔軍需生產龍頭;三菱化成和三菱油化在化工領域愈發強韌;三菱商事多年摘得日本年銷售額桂冠;三菱銀行攜手三菱信託、東京海上火災保險和明治人壽保險,資金實力為六大企業集團最強……

    【注:與三菱一同在戰後崛起的企業還有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勸銀和三和,統稱為「六大企業集團」。】

    其中,三菱重工更是名副其實的「日本軍需省」。三菱重工與日本政府,特別是防衛廳長期保持密切關係,甚至有着「防衛廳一有動靜,三菱30分鐘內就可獲悉」的說法。

    在日本防衛廳歷年訂貨中,三菱重工常年佔據首位,承造歷次擴軍計劃的大部分新式武器裝備,如陸軍T4坦克、AA-M-1空對空導彈等等。1983年,日本防衛廳軍需開支總額為11113億日元,三菱重工吃進2059億日元,斷層第一。

    三菱重工產出了日本海上自衛隊1/2的潛艇、1/3的驅逐艦,以及陸上自衛隊主要裝甲戰鬥車輛。90式坦克、F-2和F-15J型戰鬥機、H2火箭/導彈、多型艦艇……可以說,一旦發生戰爭,三菱重工自己就能裝備一支陸海空俱全的部隊。

    5 造假帝國

    20世紀80年代後,三菱集團旗下產品和經營範圍已囊括食品、能源開發、機械化工、新型材料、金融保險、物資流通、訊息傳遞等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憑藉高效率、低價格、高技術、高質量、高度靈活等優勢,三菱乘着「日本製造」東風,橫掃全球。

    1989年,三菱地產買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大樓;1984年,三菱銀行買下美國加州銀行;1990年,三菱石化以8.71億美元買下美國亞里斯特化學公司74%的股份……

    到21世紀初,三菱集團旗下企業已達600餘家,三菱CC研究會(IT業研究機構)、熱海陽和洞(岩崎小彌太紀念館)、三菱經濟研究所、三菱財團等關聯公司、社會團體組成強大外圍,為集團提供資金支持。在《財富》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三菱集團共有10家企業上榜。

    然而,表面上風光無限的三菱帝國,早已從內部開始悄悄崩塌。脱落的第一塊磚,名叫三菱汽車。

    2000年6月,在日本熊本,一輛汽車因剎車閘軟管破損,剎車失靈而發生追尾,肇事車輛為三菱汽車1994年生產的帕傑羅。次月,三菱汽車員工揭發公司20多年來藏匿汽車安全問題記錄文件。後經查證,三菱自1977年起掩蓋顧客投訴,隱匿不報的缺陷車共有81萬輛。

    三菱頓時陷入輿論漩渦,大範圍召回並檢修售出汽車,但已於事無補。2000年,因制動失效、剎車失靈,帕傑羅造成多起交通事故,扶桑卡車也爆出離合器質量問題。據統計,1992年至2004年3月,日本有93起交通事故是三菱汽車質量問題引發的。

    這還不是全部。

    2016年4月,三菱汽車被爆,為獲日本環保車減稅制度中最高級別免稅認定,從1991年起便在油耗測試中篡改數據,使油耗降低5%-10%,測試舞弊覆蓋4款、共計62.5萬輛微型車。

    爆雷的遠不止三菱汽車一家。

    2017年,三菱綜合材料承認,其子公司三菱電線工業從2015年起篡改出廠橡膠密封製品技術參數,數量高達2.7億個,事發近半年後問題產品出貨才被叫停。200餘家企業買到三菱「假貨」,涉及航空航天、汽車製造、機械裝備和電子設備等多個行業,甚至還有日本自衛隊的艦船和飛機引擎。

    2021年,三菱電機被爆鐵路車輛空調、空氣壓縮機(用於剎車和關門)檢驗造假,造假史長達35年、涉及8.46萬餘件產品,約1.58萬台列車空調流向美、英、德等十幾個國家。

    給戰後日本帶來無限光榮的三菱集團,如今卻作為造假醜聞主角頻頻登場。

    2021年7月,三菱電機社長杉山武史在記者會上鞠躬道歉,稱「有組織的造假損害了公司信譽」,並宣佈引咎辭職,以期挽回外界對三菱的信任。只不過大廈將傾,為時已晚。工匠墮落為「躬匠」並非一朝一夕,想要補全被蠶食的金字招牌,絕非易事。

    6「神器」瓦解

    作為享譽全球的百年企業,三菱集團為何能容忍長達幾十年的、有組織的造假行為?這其中既有經濟利益的驅使,也不乏日本企業管理制度變革留下的傷痕。

    從時間上來看,三菱集團旗下各大企業的造假高峰期,與日本經濟「失去的30年」高度重合。

    日本半導體專家湯之上隆認為,日本製造業常常陷入對技術完美的極致追求,投入80%-90%的精力僅換取10%-20%的性能提升,忽略投入產出比和市場真實需求,從而掉進「創新陷阱」。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以來(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生產成本暴漲,日本製造業特別是鋼鐵等傳統產業盈利水平普遍下降,研發與創新動力不足,產業升級換代降速。與此同時,中韓製造業迎頭追趕,日本壓力更大。為追求利益、謀求生存,造假就成了它們保持競爭力的手段。

    在三菱電機造假事件中陷入爭議的長崎工廠就曾哭訴,「沒有錢,沒有人,沒有設備。」「欺詐是個問題,但為了生存,我們別無選擇,只能這樣做。」

    逐利大勢下,日本企業管理方式和文化也悄然變化,三菱過去賴以生存的「神器」土崩瓦解。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訊息技術迅速發展,單純依靠企業內部技術積累實現創新已不再可行,終身僱傭制的內部性、缺乏流動性成為阻斷企業引進優秀人才或先進技術的高牆。日本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女性就業等問題凸現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熟練產業工人嚴重不足,還要按照年功序列為貢獻較少的高齡職工支付高額工資,只會給企業徒增煩惱。

    為擺脱經營困境,日本企業紛紛轉變僱傭方式,以派遣員工為主的非正式員工人數迅速增加;引進績效工資制,刺激內部競爭,提高企業競爭力。三菱亦廢除住房基金、住房儲蓄存款、員工借款等長期性福利,以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結果,企業管理者傾向保守策略,強調股東利益而非長期經營,對減少公司虧損、保證公司股價的追求取代了對產品質量、技術創新的堅守。

    只不過,企業管理變革撥去了三菱身上的成本重擔,卻沒有帶走自上而下、層級分明的工作氛圍。

    囿於集團間「潛規則」,三菱員工的離職幾率依舊很小。在他們看來,員工離職意味着員工自身存在問題,拋棄公司或被公司拋棄都極其不光彩,即便入職新公司也無法得到發展。曾在三菱商事工作的人,就很難在三井商事、伊藤忠商事等公司找新工作。這也使得他們長期以來安於服從、避免衝突。

    隨着大量熟練技術人員退休,非正式員工的企業歸屬感已大不如前。比起技術進步、質量提升,他們更關心自己的飯碗,對企業內部問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三菱汽車前任董事就曾坦言,經營班子過分注重「三菱」品牌,必須要成為領域內一流企業,這是三菱集團的內部共識。高層意識擴散到整個公司,在員工間形成「報喜不報憂」的風氣——凡是有悖公司旨意的消息絕不上報,否則將影響升遷。沒有切實可行的監督機制,人人都對造假行為視而不見,才讓三菱「專業造假幾十年」。

    在這漫長的造假史中,三菱所做的,就是事情敗露後拉出一兩個負責人,鞠躬道歉、引咎辭職,換上新的負責人,繼續粉飾「工匠精神」。

    參考資料:

    1. 孫雁,《三菱財閥與戰爭》,東北師範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2. 彭劍鋒主編,《三菱:巨人軍團》,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

    3. 胡政主編,《國家干預經濟與中日近代化:輪船招商局與三菱·日本郵船會社的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4. 邱詢旻,《日本企業競爭力個案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年版;

    5. 張玉來,《日本企業管理模式及其進化路徑》,《現代日本經濟》2011年第2期;

    6. 孫雁,《1937—1945年三菱財閥的經營活動與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侵華史研究》2017年第2期;

    7. 程文明,《終身僱用制歷史考察》,《東北亞論壇》2004年第1期;

    8. 徐建華,《專家解讀「日本製造」造假事件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質量新聞網,2017年11月15日。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