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殘酷春天裏的中國科技:和全球供應鏈一起「仰卧起坐」

    殘酷春天裏的中國科技:和全球供應鏈一起「仰卧起坐」

    開春以來的一波疫情,讓很多企業和消費者親身感受到了供應鏈的脆弱和重要。不少朋友即使身不在疫區,也出於運輸延誤和成本上升的考量,開始主動囤積生活物資。

    而不得不依賴全球化分工體系的中國科技行業,其實早已在恐懼中生活了數年之久。

    無論是網路公司,還是電子硬件廠商,這些科技軟硬件產品與服務,都離不開精密複雜的電子元器件,而它們的分工往往極為精細。以晶片為例,從架構設計、製造加工、封裝測試、成品整合,就涉及全球各地成百上千家企業的參與。其中任意一個出現意外事件,都會很快傳導到整個電子產品供應鏈。

    僅僅過去數年,中國科技企業就不得不陪着全球供應鏈一起「仰卧起坐」——

    2018的貿易爭端:隨着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企業制裁的開始,很多中國半導體企業、硬件廠商的訂單流失,被迫躺平,全球晶片短缺拉開序幕。

    2020的疫情衝擊:疫情持續導致的封鎖和限制阻礙了科技相關產品的生產和運輸,比如去年越南的疫情反覆,半導體行業經歷了嚴重的中斷,直接影響了中國汽車廠商和電子行業。

    2021的自然災害:美國的暴雪襲擊、日本的地震事件、台灣地區的供水不足等等自然災害,加劇了晶片短缺,行業發展仍然舉步維艱。

    2022的俄烏戰爭:全球供應鏈還沒有從疫情影響中恢復過來,俄烏之間的軍事衝突讓局面變得更加危險,從原材料到交通運力的停擺,成為中國科技企業在供應鏈方面的最大風險。

    科技行業是典型的全球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在複雜的供應鏈困境中,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減少反覆「仰卧起坐」的風險,將是接下來中國科技的必修課。

    01

    全球供應鏈的漣漪效應,

    如何影響中國科技?

    全球供應鏈背後,是一個連接了研發、生產、製造、金融、服務、消費等環環相扣的科技產業價值鏈。

    《今天到達》(Arriving Today)一書研究了全球供應鏈,一家越南工廠生產了一個USB充電器,將其運送到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家庭。這段旅程橫跨了14,000英里和12個時區,涉及輪船、集裝箱、卡車、倉庫、機器人和工人的複雜網絡。

    而俄烏戰爭等意外事件,如同一次次地震,所引發的衝擊波正在錯綜複雜的全球供應鏈中掀起漣漪,不斷傳導到中國科技行業。

    一開始,是原材料緊缺。

    此前,受疫情影響,許多用於晶片製造的原材料,如硅片、化學品、特殊氣體等,就已經出現了供應不穩定的情況。雖然依靠庫存還可以維持生產,但俄烏戰爭則進一步惡化了原材料供應。

    要知道,俄烏是半導體晶片的關鍵資源——鈀、鎳和氖氣的主要產地。其中,俄羅斯是鎳的重要出口國,鈀供應量也佔到全球的 40%,而烏克蘭提供了全球 70% 的氖氣。戰爭的惡化、制裁的加劇,直接導致這些原料運不出來,市場價格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

    而中國對以晶片半導體為核心的電子器件等進口總額接近80%,大量電子、半導體、計算機通信等領域的企業,生產都受到干擾。

    緊接着,是元器件緊缺。

    電子產品和半導體往往依賴空運,俄烏衝突、疫情封鎖和區域自然災害等,直接導致運力不足,或者不得不用更長的替代航線,從而導致了更高的燃油成本、更長的運輸時間成本。這也導致一些重要的電子元器件和半成品供應受阻,晶片、元器件的交貨時間延長。

    前不久國內最大的汽車線束供應商安波福,位於上海的多個生產基地就受到影響。為蘋果筆記本電腦生產背光鍵盤導光板的供應商茂林光電,目前也已經停工。

    這些電子部件供應商停擺,對上下游企業都有不小的影響。

    接下來,是電子產品的減產。

    今天,無論是高科技產品還是低科技產品,基本都需要各種晶片半導體作為關鍵零部件。既然晶片等電子部件無法及時供應,那麼許多電子產品廠商被迫減產、提價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中,中國作為智能手機和IoT的製造重鎮,目前各大品牌廠商如聯想、宏碁、華碩等,都傳出消息,開始不同程度下調年度出貨目標。蘋果也進一步削減了2022年的 iPhone 訂單量,直接影響中國代工廠富士康、和碩等的營收。而其他家用電器、智能消費產品也因供應鏈短缺而承壓。

    汽車企業也不得不放慢節奏,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宣佈新品延期發布,交貨周期也有所延緩。特斯拉暫停了上海超級工廠的生產,上汽大眾、長城汽車、一汽集團等也受到波及,紛紛減產或停產。根據乘聯會的測算,多地疫情預計會給汽車行業的生產帶來20%的減產損失。

    華為、小鵬汽車等在內的企業管理者近期也在社交媒體發聲,呼籲關注科技/工業產業的「停產風險」。

    供給不足,無貨可賣,可以想象接下來中國科技企業的業績表現了。

    再發展下去,將是行業環境的惡化。

    首先,高科技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剛需,無論是視頻網站、電商平台、社交媒體等數字服務,還是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硬件產品,都依賴電子元器件帶來的智能,一台汽車的半導體器件也能有三四百個。

    這意味着,電子產品會承擔越來越高的供應鏈成本,最終會傳導到消費者身上,大家不得不為更高的會員費、硬件價格買單。而如果消費者拒絕為不斷上漲的產品付費,市場增長疲軟,企業的發展也會放緩。

    其次,科技行業是資本密集型,一台頂級光刻機的售價就達到1億美元,因此,企業往往會通過二級資本市場、政府基金或客户的供應鏈金融等渠道,來維持經營。

    而供應鏈成本上漲導致的消費需求疲軟、生產恢復速度不達預期,都會直接影響投資人及客户的信心。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今年到目前為止,半導體初創公司只籌集了大約2.37億美元,是三年來的最低點。前不久鋰電、光伏、晶片賽道也因為A股大跌而登上了熱搜。

    沒有來自金融市場的輸血,中國科技企業的現金流也將承壓,渡過難關的挑戰增大。

    此外,供應鏈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將催生產業轉移。

    許多跨國企業都開始推行採購多元化,更關注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希望減少對中國企業的依賴。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比較優勢下降,會讓好不容易成長起來的中國高端製造遭遇衝擊。

    比如前不久,生產服務器、智能設備的英業達上海廠區,就將停工期間的訂單交由位於捷克、墨西哥的工廠出貨。

    美國、日本、歐洲等都開始將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等戰略物資,推進本土化生產,日本半導體企業羅姆(ROHM)和液晶面板企業日本顯示器(JDI),就將原本放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部分工序遷回國內。英特爾、台積電等晶片製造商也在努力擴大其在美國的生產。

    而中國集成電路、高科技製造、消費電子等相關企業吸納了大量高精尖員工,承擔着科技自立和市場供應的雙重責任,一旦發展受阻,極大可能會對中國經濟及科技突破造成連鎖打擊。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5nm晶圓廠)

    而一個令人失望的消息是,沒有人能夠預測出全球供應鏈何時恢復。

    貝恩公司全球供應鏈業務負責人Joe Terino甚至認為,俄烏戰爭造成的供應鏈失衡可能是永久性的,全球供應鏈問題將在得到改善之前繼續惡化。

    接下來,國家、企業和我們每一個消費者,都要為供應鏈失衡而承受痛苦。

    02

    效率驚人的全球供應鏈,

    是如何崩潰的?

    如果你認為,全球供應鏈的失衡是短暫的,等到戰爭結束、疫情可控就會恢復如初,那麼,你可能過於樂觀。

    一個事物完美得不像真的,那它一定不是真的——曾幾何時,一個遍佈全球、可靠安全低成本的供應鏈,是現代商業的奇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球流通的效率。但它的弱點,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所認識到。

    比如,極度的不穩定。

    一旦某個環節出現風吹草動,整個系統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被迫停止。

    事實上,這種反思與調整早在2019年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正如《全球供應鏈生態系統》(Global Supply Chain Ecosystems)一書的作者馬克·米勒(Mark Millar)所說,這些都是過度全球化的現代供應鏈棺材上的一顆釘子。

    既然疫情、戰爭、自然災害等事件都只是全球供應鏈問題的催化劑,那麼全球供應鏈重組,自然也不會因這些因素的終止而停下。

    按照「價值-成本-風險」( value-cost-risk)模型不難看出,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其實早有徵兆。

    第一,建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上的貿易增長減緩,供應鏈價值下降。

    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由於整體經濟增長下降,貿易佔全球GDP的百分比從2008年61%的峰值,一直回落,全球化的黃金時代隨之結束,全球供應鏈所承載的價值開始下降。

    第二,地方保護主義的興起,供應鏈成本上升。

    隨着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陷入停滯,保護主義開始盛行,地緣政治加劇了區域化趨勢,美中正走在持續對抗的道路上,英國脱歐和制裁貿易戰等行動,歐盟也明確表示要深化單一市場、促進內需,這些都在不斷讓世界經濟走向孤立。

    因此,很多企業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全球採購策略,全球供應鏈成本持續上升。

    第三,數字化成為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手段,供應鏈風險增加。

    在面對氣候變化、新冠疫情等全球挑戰時,數字化工具和手段被視作重要工具,線上授課、電商購物、網絡娛樂、數字設備等成為後疫情時代的剛需,各個國家也將數字化戰略作為提振經濟的核心手段之一,因此,全球科技供應鏈的規模變得空前龐大,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脆弱性,也讓不確定的風險被前所未有地放大。

    颱風、洪水、高温、戰爭、疫情、罷工……任何一個單點故障都可能讓全球供應鏈遭遇打擊。

    供應鏈的長期調整剛剛開始,中國科技行業應該如何應對接下來的挑戰呢?

    03

    從至暗時刻走向黎明,

    中國科技企業如何自救?

    如果這場危機應該留下什麼教訓,那麼儘快建立一個更智能、更強大和更多元化的供應鏈,就是中國科技企業從暗夜走向黎明的前提條件。

    長期戰略上,一個面向未來的供應鏈,需要具備三重特徵。

    1.價值value層面:以用户為中心,專注於滿足客户價值,更有效地預測市場的產品需求,通過精益的供應鏈管理,比如將產品放在更接近目標客户的配送中心,實現更快的交付時間、能夠推出更有競爭優勢的新產品。

    2.成本cost層面:採用「算總賬」的成本模式來維持競爭力,必要時放棄低成本國家(LCC) 而選擇最佳成本國家 (BCC),綜合考慮熟練勞動力、營商環境、關稅、運費和分銷成本等,投資物聯網、智能傳感器、自動化設施,這些都將從整體上提高成本效益。

    3.風險risk層面:提升供應鏈的可視化、標準化、靈活性,尤其是在引入遠程辦公之後,供應鏈管理能夠更好地引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來評估原材料到成品運輸每個環節的風險,保證業務穩定。

    國內某智能消費電子的龍頭企業,就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了提前24小時精準預測貨物到港訊息,自動生成檢驗報告以及閉環聯動管理,減少來料檢驗的時間,「保鏈」的同時降本增效。

    多元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供應鏈升級,確實可以使中國科技企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獲益。但相比遙遠的黎明,近在眼前的斷供危機才是最迫切的至暗時刻。

    緩解當下的危局,僅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一方面,企業必須快速調整、立即行動,來重新啟動業務並恢復生產,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建立安全庫存,囤貨、囤貨,還是囤貨,供應鏈恢復正常之前,對企業對關鍵的是庫存。跨境流動的長期停止,或者地緣政治的不確定因素等還將持續,將是對供應鏈和運營能力的考驗,必須儲備額外的庫存以防止中斷。

    加強供應商管理,充滿挑戰的環境下需要更多的溝通和持續性跟進,在供應商的財務或運營出現困境跡象(如延遲、缺貨、更改付款條件、不追求利潤)時及時反應,以防止供應中斷。同時避免「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過度依賴某一家供應商。

    另外,發揮國家宏觀調控優勢,通過中國超大市場規模和產業升級趨勢,能夠快速為科技產業紓困,確保區域經濟的順暢穩定。

    在成本控制上,網路企業需要自建服務器或數據中心,或者使用雲服務商的產品,一旦買不到設備或資源限制都會增加成本和風險,是中小科技企業的不可承受之重。通過計算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以東數西算的形式,在算力成本更低的西部地區,輸送給需求旺盛的地區和產業集群,能夠有效降低科技企業的計算成本,加速產業發展。

    在風險控制上,重視專精特新等上游尖端企業的供應鏈保障,避免在最薄弱的環節被供應鏈「卡脖子」。目前在政策層面,在訊息技術、基礎軟硬件、高端製造等領域已經開展了「補鏈、強鏈」專項行動,一些國產化產品如5G晶片已經能夠在被遏制的情況下避免斷供。

    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產業鏈補短板是無法一蹴而就的。目前在供應鏈上做到自主替代的高科技門類還比較少,在推動科技自立、減輕依賴性的同時,也必須支持與國際供應鏈的「有限合作」,在重點領域、重點品類上合作,讓成長中的中國科技企業能夠維持可持續經營。

    更直接一點的就是金融輸血,為供應鏈上下游的科技企業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和成本相對較低的金融服務,幫助陷入困境的科技企業渡過難關。

    在動盪的環境下重新啟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閒置的生產線重新開放,人才重新尋找僱主,企業重新打造產品、開拓市場,一切都需要時間。

    不確定之中唯一的確定,就是未來的供應鏈會與今天截然不同。而這場危機也給了中國科技一個思考和重建的契機,為抵禦未來的衝擊做好準備。有一天,不用再跟着全球供應鏈一起仰卧起坐,也依舊能在全球市場中蓬勃發展。

    就像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曾經寫道:「一旦一個人找到了自己,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