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美國人幾輩子都沒見過的高通脹,已經「半永久」化了?

    美國人幾輩子都沒見過的高通脹,已經「半永久」化了?

    美國通脹目前處於「幾代人」以來的高點;

    歐元區的CPI也創歷史新高;

    均衡通貨膨脹率(Equilibrium level of inflation)可能已經在上升。

    上周的數據顯示,美國的通脹再次觸及了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我想我們要來討論眼下的狀況,需要把時間單位設置為「幾代人」,因為「41年」看上去似乎是即被擴大了又被低估了——上一次的核心通脹達到或者超過8.5%,還是在1981年,而上一次通脹達到6.5%則是在1982年;另一方面,CPI中值本月達到4.91%的高位,這是克利夫蘭聯儲1983年開始計算這個數字以來的最高值。

    上一次我們看到如此高企的通脹,距離現在已經年代久遠,那時候,拳王阿里還沒有退役,AT&T還是Ma Bell(這家美國電信巨頭的前身),DeLorean汽車(老牌美國汽車)還在量產,甚至,邁克爾傑克遜的《Thriller》專輯都尚未發布。你可能會覺得我舉這些例子對你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但是,這正是我想說的——通貨膨脹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幾乎一半的當代美國人沒有見過這麼高的通脹。

    而這種經濟的垂死掙扎也並不僅僅侷限於美國,歐元區的CPI也已經處於1999年以來的歷史最高位置,而同時,英國的CPI中值已經高於美國和歐元區的中值。

    (美國、歐元區、英國CPI對比圖,來自彭博)

    退一步來講,上面這張圖表中的三條線,以前基本不相關,而現在卻高度相關——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英國的通脹仍在上升,而歐元區和美國的通脹則在下滑。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三條線變得相關了?

    當貨幣增長低而穩定時,相對通脹率部分由相對匯率變動決定,部分由其他「噪音」來決定,這些「噪音」偶爾會大到足以在通脹平穩時引起注意。

    當美元兑英鎊升值時,美國將其部分通脹「出口」到了英國,反之亦然,但也有一些特定國家的變化會在其中產生影響——當我們正在討論的通脹壓力大到比上一代人還要高出一個量級的時候,相對的外匯走勢似乎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也就是說,上圖的三條線就表明,眼下,似乎所有貨幣都在一起貶值。

    可以這麼理解,全球的通脹是一個巨大的「蛋糕」,每個國家分到的那一塊「蛋糕」按照比例來說和以前是一樣的,但是整個「蛋糕」卻變大了,所以每個國家分到的通脹事實上是變大了很多。

    而通脹加劇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當其衝的是美國,該國政府支出大幅增加,更糟糕的是,這些支出由美聯儲提供資金。

    事實上,如果赤字支出不是由貨幣當局提供資金,那麼政府的支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購買政府債券的投資者支出下降所抵消。然而,當美聯儲開啟「鈔票印刷機」來支付政府的開支時,這個系統就會失衡。這不難理解,既然美國政府不是從明確的稅收或者債券銷售,不是從納稅人或者投資者那裏獲得資金,他們就只能從通脹裏獲得資金。

    有趣的是,美國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花了更多的錢,該國的M2(反應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的增長也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地區的貨幣供應量,通脹在各地蔓延。這其中部分的原因是流動性具有「兩面性」:你家院子裏的洪水會讓你的院子變得泥濘不堪,而大量的「熱錢」也會產生一樣的結果。(日本目前是一個例外,但隨着過去一個月日元貶值超9%,很快也會出現混亂。)

    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高的通脹水平,這一事實對投資市場頗有啟示意味

    目前,以市場為基礎的長期通脹指標尚未反映出均衡通脹水平已經「半永久」性地升高,如美國10年期通脹保值債券(TIPS)的盈虧平衡率目前為2.91%,一年後預期仍僅為2.78%(即2023年初到2033年初的十年),這和美聯儲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目標2.25%左右一致。

    也就是說,現在投資者還很難想象通脹率會在4%以上的高位持續數年的情況,因此可能會拒絕過早對其定價。

    此外,美股的市盈率仍然非常高,市場投資者「迷信」地相信「通脹對股市有利」,這是一種明目張膽的謊言——只要想想上世紀70年代股市的表現,就很容易識破這個謊言——而彼時的狀況現在已經在捲土重來。

    在一個貨幣單位價值疲弱且不穩定的經濟體中,年輕投資者不受舊的價值思維方式束縛,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從格雷厄姆和多德到「末日博士」,都認為通脹對股市的影響不利,然而,他們可能都是錯誤的,因為現在這種趨勢似乎正在扭轉。然而,如果事實證明,通脹對股市的影響仍然是不利的,那麼這些狂妄自大的投資者將會從「古人的智慧」中艱難地學到這一課。

    本周的經濟數據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但是我們將關注周二的美國成屋銷售數據,尤其是銷售價格中值

    (現房銷售數據來自彭博)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房價仍然在以15%的年率上漲,儘管稍低,但這一比率仍可與2005-2006年房地產泡沫高峰時期的比率相媲美。而只要房價繼續上漲,房租(CPI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也會跟着繼續上漲。

    除了經濟數據,我們本周還將關注美國國債市場的流動性

    最近的買賣差價越來越大,而價差越來越小。隨着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升至3%,而實際利率也升至了0%,再加上大宗商品市場的劇烈波動,投機性風險預算可能會面臨一些壓力。

    市場上仍然有大量的流動性,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們都可以為我們所用。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