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各省最新稅收大揭秘:江蘇上海到底怎麼了?

    各省最新稅收大揭秘:江蘇上海到底怎麼了?

    一般而言,地方的稅收收入和GDP是成正比的,稅收收入越高,GDP越高,反之亦然。

    然而,最近公布的2021年省市區稅收收入數據,我統計後發現了一些反常:江蘇,GDP是廣東的93.5%,稅收收入卻只有後者的69.1%。

    上海北京的國民生產總值不及江蘇的一半,但國內稅收總額已經可以跟蘇大強等量齊觀。

    泉州,萬億俱樂部成員,GDP是紹興的近2倍,可國內稅收收入竟然比紹興還要少……

    這些數據,不僅揭示了一些省份隱藏的實力,也毫無情面地揭開了一些地方的真實家底。

    2021年各省份稅收數據都比較好看,多數省份按年增長10%以上。

    我這裏統計了前十個省市區的數據——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山東、四川、河南、湖北、河北。

    廣東一騎絕塵,去年國內稅收收入達到2.27萬億元,比第二名的江蘇(1.57萬億元)多了一個四川(6322.3億元)有餘。

    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山東6個地區過萬億,其中4個在南方,2個在北方。

    看到廣東和江蘇兩個地方的數據,我就相當納悶了:去年,江蘇GDP已經是廣東的93.5%,稅收收入卻只有後者的69.1%,難不成江蘇的經濟數據出現了「統計藝術」?

    實際上,廣東的勝出在於質量。

    廣東民企的納稅能力,實在過於彪悍。

    這是2020年民企500強裏的納稅前20強名單,裏面有7家位於廣東,只有兩家在江蘇。其中,前三都是廣東的企業:

    華為第一,納稅903億元;

    萬科第二,納稅867億元;

    碧桂園第三,納稅653億元。

    阿里、騰訊家大業大吧?也只能排在第四、第十位。華為一家,納稅額就相當於近2個阿里巴巴、4.5個騰訊。

    民企500強裏,納稅前20名企業(2020年納稅額數據)

    千萬不要小瞧民企500強的納稅實力。這500家企業,只佔了全國所有民營企業的十萬分之一,卻貢獻了全國8.8%的稅收。

    所以,單單華為、萬科、碧桂園、騰訊、美的、富力、龍光這幾家龍頭民企,就為廣東的稅收作了突出的貢獻,讓廣東遠遠甩開江蘇好幾條街。

    此外,廣深兩顆雙子星還特別給力,特別是深圳。

    廣深兩個城市,稅收收入就有1.3萬億元,超過廣東的一半。單單深圳一個城市,稅收收入就有8300億元。

    8300億元是什麼概念?

    它是江蘇稅收收入最多的蘇州的2倍有餘,也相當於江蘇除前兩名蘇州、南京之外,所有地級市的總和。

    廣東確實不是以數量取勝。

    雖說有21個地級市,但珠三角之外的城市稅收收入相當拉跨。處在中間位置的清遠,去年稅收收入295.2億元,還不及江蘇最後一名連雲港的七成。

    圖源:Data居士

    那麼問題來了,深圳為什麼如此優秀?

    首先,深圳在產業結構上優勢明顯,自稱為「8868」:

    地方級稅收佔全市收入比重超八成;

    第三產業稅收佔全市稅收比重近八成;

    先進製造業稅收佔第二產業稅收比重超六成;

    現代服務業稅收佔第三產業稅收比重超八成。

    再用廣州的數據作對比,看看兩個城市是怎麼拉開距離的:

    稅收的大頭第三產業,深圳2020年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76.1%;廣州為65.1%;

    2021年,深圳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2.5%;廣州剛剛突破60%;

    金融業,深圳2021年金融業稅收1662億元,佔全市總稅收的24%;廣州僅為520億,不及深圳的三分之一。

    而且,相對於廣州,深圳還有:

    中國平安、華為、騰訊、正威國際等巨頭企業。

    也有比亞迪、邁瑞醫療、順豐控股等領軍企業。

    也培養了華大基因、傳音控股、思摩爾國際、國信證券、奈雪的茶、東鵬飲料、康泰生物等行業龍頭。

    這些巨頭、領軍、龍頭企業,對稅收的貢獻功不可沒。所以,深圳稅收收入一騎絕塵的原因,就在這裏。

    2021年上海國內稅收為1.53萬億元,北京1.40萬億元,僅次於廣東和江蘇。

    兩個直轄市跟江蘇的1.56萬億相差不多。

    為什麼北京上海的 GDP不及江蘇的一半,但國內稅收總額已經可以跟蘇大強等量齊觀呢?

    如果說廣東的優勢是民營企業龍頭總部聚集地,那麼上海北京的優勢分別是跨國公司總部聚集地、央企總部聚集地。

    換句話說,上海跨國公司實力最強,北京總部資源最多。

    這也是京滬稅收收入相對高的原因之一。

    截至去年11月底,上海累計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27家,外資研發中心504家。這一數據,讓所有其他城市望塵莫及。

    北京的優勢在央企。全國央企97家,有2/3以上在北京。像鐵路運輸、國家郵政、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氣這一類央企,納稅額度都是非常強悍的。

    有人會問:外企、央企不都在全國有分公司子公司嗎?其他地方好歹能在稅收上分一杯羹啊?

    其實,針對企業的稅收,兩個大頭分別是增值稅和所得稅。

    增值稅通常來說和企業規模掛鈎,規模越大繳稅越多。而分公司、子公司的營收利潤等指標,跟總部是無法等量齊觀的,增值稅當然也天差地別。

    其次,在企業所得稅方面,總公司、子公司是法人單位,可以單獨繳稅;分公司不是法人,企業所得稅要匯入總公司上面一起算。分公司是不會上交給所在地稅務部門的。

    舉個例子,聯合利華在廣州有分公司,但廣州公司的企業所得稅不是交給廣州,而是彙總到上海總部交給上海。

    還有一個比較意外的發現,是福建、湖南GDP衝進了前十,但國內稅收收入卻被河北趕了下去。

    這幾個地方的數據並不好找。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不是河北稅收有多牛,而是湖南、福建兩地自己拖了後腿。

    你看,湖南和福建兩地(湖南缺數據,我找了福建幾個地方的數據):2020年,廈門、福州、泉州三地國內稅收收入在省內排名最高,分別是1138.6億元、1120.3億元和726.2億元。

    整體來看,福建的稅收收入要低很多,特別是泉州。去年,泉州的GDP達到1.13萬億元,是紹興的近2倍,可國內稅收收入要比後者少40多億元。

    福州GDP是寧波的77.6%,但稅收收入只有寧波的42.5%。

    來源:Data居士

    GDP和稅收之間的差異,原因在哪裏呢?

    首先,福建的第三產業拖了後腿。三產一直是稅收的大頭。十三五期間,中國第三產業稅收收入佔全國稅收比重達到58.1%,接近6成。

    而福建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又是什麼水平呢?去年是47.3%,還不及河北的49.5%。泉州,去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更是低到41%,連石家莊都有60%。

    所以,第三產業相對不發達,是福建稅收收入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還有網友猜測,福建人路子比較野,也有可能是「避稅情節」在作祟。

    畢竟,福建民營經濟也很發達,民營經濟增加值佔福建GDP的7成,也貢獻了稅收的7成,加上早些年莆田醫院、莆田鞋氾濫,草根經濟旺盛,中小民營天然就有「避稅」衝動。

    而河北是重工業經濟,盛產粗鋼、平板玻璃、焦炭,原油等,裏頭不少是大型國企,稅收更規範。

    你知道近兩年,國內稅收收入增長最快的省份是誰嗎?

    浙江,兩年平均增速近10%,比第二的四川要高3.28個百分點。

    之所以選擇兩年平均增速,是因為要儘量減少疫情的干擾。比如疫情之下,湖北停擺,去年又觸底反彈,按年增速達到近26%,並不特別意外。

    去年稅收稅收最高的10個省份按年、兩年平均增速數據

    要我說,浙江稅收收入增速這麼快,每一個人都出了一份力——疫情居家,瘋狂網購食材、用釘釘上課、開線上會議,有閒錢的,還能打賞漂亮的主播。

    2021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8348億元,增速比全省GDP高4.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1%。按照浙江的目標,到2025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要達到60%左右。

    如此龐大的產業,對稅收的增長貢獻也是槓槓的。

    預測未來幾年,浙江的稅收收入還會更加好看。據我觀察,今年前兩個月,浙江已有一些主要經濟指標超過江蘇,儘管說江蘇的GDP甩開浙江一大截。

    今年1-2月,浙江稅收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以及出口規模超過江蘇。

    浙江的稅收收入是1853億元,江蘇1767億元;

    浙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96億元,江蘇2113億元;

    浙江出口規模5370億元,江蘇5218億元。

    此外,兩地金融機構本外幣餘額也很接近,浙江17.6萬億元,江蘇19.9萬億元。

    這些都預示着浙江今年的經濟數據會更加好看。

    今年1-2月江浙兩地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作為共同富裕示範區,未來浙江會超越山東,成為中國經濟第三大省嗎?

    (來源:澎湃新聞)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