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疫情衝擊第四年,這個「光鮮」群體,遠比我們想象的脆弱

    疫情衝擊第四年,這個「光鮮」群體,遠比我們想象的脆弱

    面對病毒這種規模的肆虐,沒有哪個行業是容易的,其中當然也包括明星們。

    曾幾何時,很多人總覺得舞台之上,被追光燈照亮的C位,享受台下的歡呼,是何等風光?

    誰曾想到,這些明星和演員,因疫情也走到了燈火闌珊處。

    今年4月13日,張惠妹在台北小巨蛋,通過直播哽咽地說了4個字——「壓力很大!」

    我們隔空,都能感受到這位昔日亞洲歌后的無奈。

    去年9月9日,孫燕姿直播首秀,16分鐘點贊破億,1小時點贊達6億。雖然不在現場,但熱烈的氛圍依舊澎湃如昨。

    這說的是一個最樸素的道理,人需要更高級的生活,更高級的互動。

    生活總是要繼續。剩下的就只是,當洪水來臨,如何繼續的問題。

    疫情的洪流席捲了很多行業,旅遊、航空、餐飲……還有昔日光鮮的演出行業。

    而且,是環球同此涼熱。全球兩大戲劇演出中心——紐約百老匯與倫敦西區選擇直接關閉。

    百老匯,每年為紐約貢獻147億美元收入,養活着近10萬人。與百老匯同期關閉的,還有美國傳統「五大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

    倫敦西區旗下分佈在英國全境共有165家劇院。英國古典樂諸位泰斗級音樂家寫聯名信直陳:古典樂面臨至暗時刻。眾多樂團債台高築;音樂家因無法集體排練,影響演奏水平;年輕人才大量流失……

    柏林愛樂樂團赤字1000萬歐元;悉尼交響樂團損失2500萬澳元;加拿大國寶太陽馬戲團疫情以來0收入,總負債10億美元,已向法庭提交破產保護。

    就在不久前的3月28日,鄰居韓國的話劇與音樂劇聖地——大學路劇場甚至沒錢舉行一場謝幕演出,就悄無聲息地從歷史舞台謝幕。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國雖然在疫情中實現了較早恢復,但線下演出和文藝行業,卻無法做到風景這邊獨好。

    就在上個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文章《至3月底全國取消/延期約9000場》,歷數疫情以來演出市場之傷,引起業內極大共鳴。

    影院和劇院一樣空空。眼見沒有觀眾,電影院改作潮玩、劇本殺、沉浸式娛樂等空間,以穩住自由落體般的現金流。

    著名影評人、北大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教授最近接受採訪時也悲痛指出:「如果影院徹底消失了,電影也就不會再陪伴我們了!」

    戴老師曾詩意地形容:所有的文化——都是可以使人與人相遇、人與人聚集的東西。電影院是其中一個空間、一個可能性,讓我們可以肉身相遇、肉身聚集,創造更多可能性。

    可奧米克戎就是這麼不懂事,遲遲不讓我們相聚於線下的影院或劇場,感受藝術的薰陶。

    有台灣媒體直言:如果你身邊有演員朋友,別羨慕,因為他們正在吃土!

    這話一點也不誇張。

    陳譽原本是浙江象山當地一個民營越劇團的草根演員。疫情之前,劇團一年能有一百七八十場演出。雖然辛苦,但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業,也是開心的。

    疫情發生後,劇院關閉,2020年一整年陳譽斷斷續續只演了二十多場,年收入不足5萬元,想要養家養娃、維持生計真的是太難了。

    為了謀生,陳譽的同事被迫轉行,有的進了工廠,有的做起小生意。

    陳譽16歲學唱戲,在舞台上度過了十多年。疫情當前,不僅夢想漸行漸遠,現在連最起碼的生存都如此艱難。她一度陷入迷茫和焦慮中。

    越劇,伴隨着包郵區經濟的繁榮,已經上升為中國第二大戲種。權威部門統計,中國現存戲種348個。如果連越劇演員都 「吃土」的話,其他更小眾的戲劇演員,境況更可想而知。

    往小了說,這是一個群體的生計和飯碗;往大了說,這是一群人的夢想;視野看得更遠,這更是事關很多藝術門類以及國脈的賡續。

    文化藝術如若斷了傳承,中國故事必將是不完整的。更何況,還有那麼多熱愛的人的殷殷期盼。

    2020年3月,《紐約時報》曾用一篇題為《當演出必須繼續,哪怕疫情當前》的重磅報道,給上海交響樂團點贊。

    遠在中國的古典樂團,緣何被美國主流大報關注?

    原因是上海交響樂團的首席們通過網絡,免費教音樂愛好者學樂器。在國外,想得到知名樂團首席的授課,那基本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廖屹,現為江蘇大劇院總經理。2019年,廖屹從國家大劇院來到江蘇大劇院,隨後爆發的疫情讓他遭遇了從業以來最大挑戰。但廖屹還是抓住國內防疫階段性成功的窗口期,見縫插針安排線下演出。

    面對當地上座率不得超過30%、1米以上距離間隔就座、綜合性演出場所不得多廳同時開放等防疫規定,同行紛紛認為30%這一上座率絕對虧本。

    廖屹卻堅定表示:「即使是開一場賠一場,也必須要開!在這個時候,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觀眾拉回劇院,把整個演出市場恢復起來,這是我們身上的責任。」

    如果說大劇院是城市的文化動脈,小劇場就是城市文化生活的毛細血管。

    今年4月,廣州一些小劇場充分發揮「船小好掉頭」的靈活性:把沉浸式音樂劇搬進小酒館,把聽相聲的小劇場放到珠江遊船上,把聽音樂會的音樂廳改到下午茶席間。

    一句話,當演出無處不在,生活便是風輕雲淡。

    34歲的濟南舞者崔明凱就把舞台搬到了武漢街頭。

    崔明凱疫情前一年能做一百多場演出,還曾獲得歐洲舞台的邀請。就在他舞台生涯欣欣向榮的時刻,疫情打破了一切。

    在被迫停工的8個月裏,崔明凱和無數演員一樣苦練內功、等待機會。8個月後,崔明凱收到一張在武漢演出的邀請函,他毫不猶豫答應了下來,想看看這座城市。

    武漢的街頭之舞打開了崔明凱的視野,他希望今後做一些更有煙火氣的創作,走上街頭表演,這樣的舞台更原生,可以把接地氣的演出帶給更多觀眾。

    疫情陰霾難散,接地氣的小劇場見證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水平的繁榮,但重拾線下的幸運兒畢竟是少數。

    摩登天空在疫情暴發後,第一個將音樂節和音樂人以直播形式搬到線上。2020年2月4日「宅草莓不是音樂節」第一季上線。2月22日第二季節目聯合今日頭條等平台,成功實現商業化運作,讓參與其中的原創音樂人獲得了疫情後的第一筆收入。

    2021年7月29日,老牌天王劉德華選擇在抖音開直播慶祝自己出道40周年。他"不是慶祝一個人紅了四十年,而是慶祝一個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了四十年。"

    直播還沒開始,直播間就擠進了300多萬人翹首以盼。這注定是一場史上最特別的直播。

    線上不是一點問題沒有。無論是演唱會、話劇還是戲曲,都少了與觀眾的互動儀式感,自然也不會有「水乳交融」的現場氛圍。

    屏幕的存在,使演出互動體驗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說白了,演員與觀眾無法共享一個共時的空間體驗。

    不過,「網絡感」多少能彌補一點「現場感」,還能帶來一些意外之喜。網路降低了觀眾的參與門檻,擴大了受眾範圍,使潛在觀眾群體真正擴展到全民。

    在疫情平息的那段時間裏,天津曲藝團就發現,劇場觀眾裏多了不少新面孔,基本都是因為視頻從線上轉到了線下。特別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抖音就是他們愛上曲藝的那塊敲門磚。

    曲藝團開始特別策劃一些輕鬆愉悦的短視頻,並利用網絡推出曲藝線上展播、演員直播,豐富粉絲文化生活,調節大家在疫情中的心情。

    線下演出搭上直播的快車道,直播平台又自帶網路+跨界的基因,為演出融合發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比如音樂劇走進綜藝,京劇上真人秀,舞台劇在景區盤出新花樣等。

    不同業態融合、整合資源,共同挖掘市場新需求,打造經營新模式,成了演出行業與其它行業共渡難關的法寶。

    對無數個人而言,線上演藝的崛起堪稱及時雨。陳譽通過直播打賞獲得補貼生活的收入,更贏得了職業的尊嚴以及延續夢想的勇氣。

    陳譽永遠記得去年4月25日自己的第一次直播。直播間裏就十來個人,與以往火熱的線下根本沒法比,但觀眾的支持、鼓勵和打賞絡繹不絕,終於讓陳譽慢慢堅定了信心。

    一邊學習直播專業知識,一邊在越劇主播界元老張丹恆的幫助下分析運營數據。

    一個月後,陳譽有了一批固定粉絲,他們每天都會來直播間和陳譽聊聊戲曲知識和家常,到第三個月,陳譽通過直播打賞收入破萬。

    陳譽作為民營劇團演員直播間再就業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還登上了熱搜。

    除了最直接的經濟收入,越劇主播界元老張旦恆發現直播對演員精神激勵更大。

    戲曲行業本身就很陽春白雪,行業內真正能稱得上「角兒」的演員更是鳳毛麟角。大部分演員都是兢兢業業,在不同的城市之間輾轉演出,為生計奔波。

    通過直播,越來越多的演員被粉絲髮現、認可、欣賞,並通過直播打賞獲得收入。這讓他們重拾了尊嚴,堅定了信心,更願意留在舞台上,繼續自己最初的夢想。某種程度上,也給這一劇種的存續找回了希望。

    生存,還是死亡,是一個問題。

    莎士比亞自己或許都沒有想到,這句話在2021年前後,居然準確預言了他畢生所鍾愛的事業的狀況。

    線上化是疫情下的權宜之計,還是未來趨勢?

    疫情終究會過去。但是疫情期間的經歷,讓這個問題成為關係到行業傳承,以及未來開枝散葉的一個真問題。

    今年3月底~4月初,上海大劇院出品的《巡演零號站》在19個渠道同步播映。這場播映也許是中國演出史上首個「VR未來劇場」,它把現場感更往前推進了一步。觀眾通過VR設備,只要搖頭晃腦,就可以在賽博朋克虛擬場景中實現360°觀看演出。

    《巡演零號站》崑曲《浮生六記》

    只要你想,就可以坐在第一排,或者貴賓包廂,甚至還可以登上舞台,近距離領略演員們的手眼身法步。這是以往眾多資深票友都無法獲得的體驗。可以說,這是第一次在線上看戲擁有了現場所不具有的優勢。

    這個「舞台」的想象空間,瞬間便被放大了。

    科技帶來的新奇和好玩,還意外地讓戲曲這門古老藝術老樹發新芽,重拾黃金年代。

    97年的郭雨昂是梅派第三代傳人,京劇名旦張南雲是他師父。張南雲時常回憶過往京劇的黃金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觀眾就像瘋狂一樣,追着演員跑,充滿了傳奇。

    郭雨昂發現師父嚮往的那個場景、描述的那種氛圍,似乎在線上開始復興。

    這種「復興」絕非孤例。據抖音平台數據,過去一年,抖音上的戲曲直播超過80萬場,累計看播人次超過25億。平均下來,每場戲曲直播有3200人次觀看,遠遠超過了一場中型演出的規模。

    要知道,中國演藝事業發展了幾十年,目前全國劇場也才剛剛達到2000多,且分佈極不均勻,大多集中在頭部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

    現在直播不僅觀眾人數多,演出場次多,覆蓋的劇種幾乎包羅全部。很多瀕臨失傳的小眾戲曲,也因科技的重新照亮,點燃了傳承之火。

    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中國現存多少個戲種。據統計,現存348個劇種中,在抖音直播間可以看到231個。

    以後,覆蓋劇種還會越來越多。國粹傳承,就要一個都不能少。畢竟,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脈搏。

    一場疫情,傳統戲曲、小眾舞台劇和網路科技疊加,居然產生了春風化雨的功效,這個驚喜相信可以慰藉眾多堅持奮鬥的歌者、舞者、演藝者。

    什麼是生生不息?長期存在於普通人的眼中、心中,這就是生生不息。

    前幾天,抖音宣佈了一項針對戲曲行業的扶持計劃——DOU有好戲,願景是在未來一年通過平台的力量幫助10個院團、1000位專業戲曲演員打造第二劇場。

    如果能通過直播間,搭建一個新的舞台。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走進傳統表演。這就是生生不息。

    戲曲行業的迷茫與復甦、創新與突圍,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千行百業不屈不撓的縮影。因為這片土地上,從來不缺堅韌的力量。

    從長安大戲院到各式興起的小劇場,再到VR未來劇場……

    千樹萬樹梨花開,滿園春色又一春。我們相信疫情會過去,我們相信凡是美好的總會綿延不息,我們相信一切留住美好的力量。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