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恒指季檢瑞聲「甩難」 信不信由你 新貴表現拭目以待|鄭昆侖

    恒指季檢瑞聲「甩難」 信不信由你 新貴表現拭目以待|鄭昆侖

    上周中國官方公佈的經濟數字(包括零售、失業率)並不理想。然而,市場內有人在預期人民銀行會繼續減息,因此恒生指數近期的波動性並不算是太大的。另外,作為ATMXJ龍頭大佬的騰訊(0700)公佈了2022年首季業績。儘管騰訊一直被「神話化」,但實情是首季核心盈利確實按年倒退了23%。

    筆者早前笑言,買入中資科技股的條件是,只要任何一隻ATMXJ的股份被剔出恒生指數。有趣的是,恒指公司上週五亦公佈了最新的季檢決定。極具「反向指標」的恒指,今次沒有剔出ATMXJ的成員股,同時納入了好幾隻非科技股。

    瑞聲今年首季收入仍錄得14%的增長率,但是純利按年大幅倒退61%。(資料圖片)

    恒指公司救了太古A 卻害了瑞聲?

    至於將會離開恒指的瑞聲(2018),核心的業務挑戰當然不細。除了生產以及物流成本不斷上之外, 全球智能手機需求正在放緩亦令這家聲學零件OEM廠商面對單(ASP)受壓的情況。儘管22年首季收入仍錄得14%的增長率,但是純利按年大幅倒退61%。

    管理層近年明白傳統聲學零件業務缺乏動力,亦大舉投資鏡頭零件業務。然而,鏡頭零件業務已經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市場(亦即Red Ocean /紅海),因此產品出貨量大幅增加,但單價以及毛利率(Gross Margin)不斷受壓。

    筆者並不清楚瑞聲是次被剔出恒指後是否有運行,但是很清楚在2020年12月17日當時恒指公司剔出太古A(0019),而不是剔出當時市值相若的瑞聲,確實是「救了」太古、「害了」瑞聲。

    自從2020年12月17日起計,太古A的股價由44.85元微升至45.55元。計入期內3.6元的股息收入,累計正回報是9.6%。

    至於瑞聲,即使計入股息收入0.4元,同期股價由43元大挫至2022年5月20日的17.5元,累計負回報達到58.4%。

    筆者的愚見是,除非恒指公司一改現時的「過度頻密換馬」的作風,否則自從2020年9日起計(納入阿里巴巴)的「燈力」未必容易出現明顯改變。

    中國零售消費呈現弱勢,或影響東方海外集裝箱航運運費水平。(資料圖片)

    東方海外、中國宏橋、中升的潛在行業問題

    同時,恒指公司宣佈在恒生指數納入東方海外(0316)、中國宏橋(1378)、中升控股(0881)以及中芯(0981)4隻股份。中芯的問題不用多說。在高階光刻機以及其他重要設備零件的供應受制的情況下,芯片代工商中芯難以有大作為。中芯的現價是16.28元。

    至於東方海外的情況,上海封城以及環球通脹升溫等因素,亦有可能影響到集裝箱航運運費水平。值得留意,中國的4月份零售金額按年倒退11%。因此有理由相信除了必需性產品(燃油、食物、食水、日用品)之外,其他消費品的需求情況正在呈現弱勢。

    至於涉及鋁材生產的中國宏橋,潛在的問題可能是中國的汽車銷量開始下跌、房屋建材市場亦正在收縮中。在4月份,內地車輛的銷售額按年下跌31.6%。中國宏橋的現價是9.75元。談到內地汽車市場,不妨談一下恒指新貴中升控股。

    中國的汽車銷售金額正在減弱中,直接打擊了內地汽車銷售商表現。(資料圖片)

    於2021年7月1日,傳統英資洋行怡和出售「仁孚中國」予中升控股, 並且獲得9億美元(折合約70億港元),以及2.1%中升控股股權,作價為每股63.4元。儘管這項交易令怡和增持了中升控股,但是怡和事實上是「減持」了中國內地的汽車經銷資產。

    相對於2021年6月30日的股價水平約64.6元,中升控股的上周五收市價為51.9元。這可能正在暗示怡和的減持中國汽車經銷業務,似乎是明智的。正如剛才談過,中國的汽車銷售金額正在減弱中。

    至於今次恒指貴能否逃離「魔咒」,相信我們只要觀察多兩三個月,一切事情便會一目了然吧。

    【財經專欄】「侖」理講價.鄭昆侖|善恆證券策略師

    作者介紹:筆者 Albert 為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從事投資行業十多年,包括買方研究分析、獨立股評分析等工作。Albert的投資(投機)理念是尋找鮮為人知的宏觀以至行業趨勢,在人群未湧入前買入「優質資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