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貴州一招逆轉先天不足  貴州脫貧對香港有何啟發?|June Leung

    貴州一招逆轉先天不足  貴州脫貧對香港有何啟發?|June Leung

    在大灣區很多行業競爭已呈白熱化時,有人率先開啟了大灣區與其他二三線省份的合作。國策文件中已標明支持「大灣區研發+貴州制造」、「大灣區總部+貴州基地」及「黔港合作」的模式。

    貴州天然環境所限,發展基礎薄弱,而且地處偏鄉,加上在疫情期間用於核酸檢測及其他抗疫支出龐大以至債台高築,本來沒有什麼可以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精英;但實際上兩地文化及商業活動已經頻密起來。究竟什麼原因令向來精打細算的港商想往貴州來尋找機遇?

    貴州跟倫敦一樣,以天氣差而聞名。貴州經常下雨,所謂「天無三日晴」;但卻因這個緣故,豪雨令河水湍急,成為豐富的水力發電資源,令貴州電費特別平。貴州地質也同樣特殊,所謂「地無三里平」,當地山多洞多、崎嶇不平,本來不利發展;但石灰岩山丘及天然的喀斯特山洞可以用作自然冷卻系統,方便存放會因發熱而失靈的伺服器。騰訊、華為、阿里巴巴、微軟、高通、富士康、IBM、英特爾等一些IT巨企,均把巨大的伺服器放在這些地方而不需要空調。貴州只有約3,000萬人口,對於一個省而言,人口數量不夠,對經濟發展不利;但正因如此,才更容易避免高端大型電子設備受到個人化的電子工具,如智能電話及藍牙配件所干擾。

    至於本來百無一用的窪池,卻成為建設500米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又被稱為「中國天眼」,並成為這天文數據搜集巨型天眼的最佳地點。若非有渾然天成的地勢做一個「大窩」,要挖出個窪來做全球最大的天文望遠鏡是一件不可能任務。不得不說貴州把天然缺陷轉化為優勢的創意與落實能力令人佩服。完全活出了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逆天改命的精神。

    遵義會議會址。(新華網)

    貴州環境利好發展大數據雲產業

    貴州土地與電力都很便宜,有利於發展「大數據雲」產業,大數據已成為了貴州與全世界接軌的途徑。十年前有誰會想到貴州這個貼著千年貧窮標籤的落後省份,今日可以一躍成為高科技發展的新星?

    債務問題方面,2022年9月中央政府公布了《支持貴州加快提升財政自理能力奮力闖出高質量發展新路的實施方案通知》,當中明確指出支持「與金融機構協商的基礎上採取適當展期、債務重組」,簡單而言就是「長命債長命還」、統一展期20年,息率由7.5厘降至3厘至4.5厘,首10年還息不還本。債權人肯作出重大讓步的背後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想「一拍兩散」;在過去三年疫情影響下,世界上基本沒有什麼可以「正常運作」的經濟體,「債仔」既然肯認帳放在枱面大大方方講數講條件,已經比賴皮或「攬炒」好多了。

    「後疫情時代」已經降臨,全世界各地包括內地省市都會陸續出現「找數」問題,貴州既然是中國扶貧成就最卓越的代表省份,數字經濟增速連續七年全國第一,GDP增長也在全國前列,當地攻克債務問題的能力,勢必成為全國楷模。適逢今年一月中港通關之後,貴州省新一屆政協會議於貴陽展開。香港23名貴州省政協委員幾乎全數出席,當中包括政界、商界、文化界、教育界、中醫藥界等代表性人物。黔、港文化、商業活動勢必展現新局面。畢竟由大灣區飛貴州省會貴陽只需約1.5小時、高鐵也只不過4小時,加上當地有著多民族及天然秀麗景色的異地風情,素有「多彩貴州」的美譽。邊旅遊邊尋找機遇,趁人人仍然享受東瀛的吃喝玩樂之際,別出心裁來一個貴州之旅,也許有喜出望外的收穫。

    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猶如一班34位同學仔,本來叨陪末座的也有力爭上游的志向;香港原來就是個資優生,能不發奮圖強嗎?

    【經濟專欄】琪聞琪事.梁賀琪 June Leung|精英匯集團主席

    作者介紹﹕八十年代末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翻譯系。投身教育界超過1/4世紀。典型香港work-hard-play-hard一族。吃喝玩樂皆有要求,但不拘一格,法國菜也好、街頭小吃也好;欣賞歐洲名牌,也愛土產國貨;看Wuthering Heights看Netflix,亦愛《紅樓夢》。性格有點分裂,但矢志不渝做教育。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