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動向指數(DMI)第五講 如何為ADX物色技術指標拍檔?|聶振邦

    動向指數(DMI)第五講 如何為ADX物色技術指標拍檔?|聶振邦

    對於動向指標(Directional Movement Index,DMI)的分享,今次是第五回,亦是在本系列撰文的最後一次探討。該指標有三條參考線,上兩回已分享+DI線和-DI線的應用,現轉談第三條線,就是平均動向指數(Average Directional Index,ADX)。這是DX的平均值,按常用14天的周期,公式如下:

    ADX(14) = (DX1 + DX2 + DX3 + …… + DX14) ÷ 14

    至於何謂DX,則是「+DI和-DI對減,再取絕對值」(DI DIF) 及「+DI和-DI之和」(DI SUM) 的比率,繼而乘100以百分比表示。公式如下:

    DX = (DI DIF ÷ DI SUM) × 100

    其他技術指標配搭參考

    其實於此DMI文章系列的第二篇已作解說,今日只是簡單重溫。此線跟+DI線和-DI線的擺動範圍相同,都是介乎0至100,較多時間處於20以下,或是40以上,意味著ADX線進入20至40之間的範圍,才值得關注,可望股價短期之內出現單邊行情。若見ADX值由20逐漸上行至40,證明股價走勢經已確立,屆時可配合以股價為參數的順向指標如移動平均線 (Moving Average,MA)或保歷加通道(Bollinger Bands,BB)等進行分析。至於見ADX值由40逐漸下行至20,或是ADX線出現橫行形態,反映股價走勢欠缺方向,那時可配合逆向指標如相對強弱指數(Relative Strength Index,RSI)、隨機指數(STC)或隨機指標(KDJ)等進行分析。

    ADX線應用解說

    若非配合其他技術指標應用,單是DMI本身,ADX線可用來確認+DI線和-DI線出現的入市或離場訊號,到底是真訊號或僅為雜訊而已。以恒指為解說例子,用上14天的周期,於2022年2月17和18日+DI(14)值為27.557和23.099;相對-DI(14)值為24.291和27.982,可見當時-DI(14)線升穿+DI(14)線,視為建淡倉訊號出現。對於謹慎投資者,可配合參考ADX (14) 線,於2月17和18日數值為14.291和13.660,處於20之下,表示恒指跌勢是否成形有待觀察。

    緊接三個交易日(2022年2月21至23日)的ADX(14)值為15.168、19.606和23.453,自2月23日的數值高於20,確認可建淡倉。參考2月18和23日恒指分別收報24327和23660點,相距近670點,代表謹慎者較進取者少賺近670點,假設期指當時也錄得如此差距,按大期每點為50港元計算,即少賺約33,500元,看來金額不算少。實則跌浪至3月15日完結,當日恒指收報18415點,較上述的24327和23660點分別累跌5,912和5,245點,留意後者也能產生超過26萬元的利潤。兩者的賬面回報率為24.30%和22.17%,就百分比而言僅少賺2.13%,對於以策萬全作首要考慮的謹慎者,少賺如此幅度相信不會介意。

    DMI對進取者和謹慎者操作結果可以落差大

    另可參考2019年12月的例子,於12月10和11日+DI(14)值為25.228和27.871;相對-DI(14)值為29.669和25.695,可見當時+DI(14)線升穿-DI(14)線,視為建好倉訊號出現。至於ADX(14)值為19.610和17.537,處於20之下,表示恒指升勢是否成形有待觀察。緊接三個交易日(12月12至16日)的ADX(14)值為19.261、23.932和28.085,自12月13日的數值高於20,確認可建好倉。於12月11和13日恒指分別收報26645和27687點,相距1,042點,最終在2020年1月20日起升勢才告結束,於前一個交易日(1月17日)收報29056點,較26645和27687點分別累升2,411和1,369點,今次回報落差則較明顯,故此投資者需作取捨,到底要做進取者,還是謹慎者。

    【財經專欄】聶振邦(聶Sir).新股聶人|博威環球資產管理金融首席分析師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