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拜登擬斥資800億「武裝到牙齒」 ,美國國稅局究竟何方神聖?

    拜登擬斥資800億「武裝到牙齒」 ,美國國稅局究竟何方神聖?

    拜登尋求對富人徵稅之際,美國稅務機構或將趁勢迎來重大擴張。

    4月27日周二,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拜登計劃在未來十年向美國國稅局(IRS)提供800億美元,約佔預計未收稅款的10%左右,以強化其對富人和企業納稅的審計能力,這一做法將能夠增加7000億美元稅收收入。

    知情人士還稱,拜登「武裝」IRS當中的300億美元將被用於技術升級和其他變革,部分技術可以確保IRS獲取和分析來自銀行的信息。

    美國財政部工作人員還預計,7000億美元的新增收入中,有超過一半源自企業和個人改變了向政府報稅的方式。

    上周,媒體報道稱,拜登將對美國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富人階層徵收39.6%的資本利得稅,這比現有的20%接近翻倍。

    如果成真,這意味着美國富人每年的納稅額將會顯著增加,IRS的工作量相應地將會加大。

    對於IRS而言,拜登的提案不僅能夠為其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還能使該機構每年增加15%的執法人員,避免「加量不加價」。

    近年來,IRS經歷了一系列的預算削減,當前120億美元的預算水平與通脹較低的十年前旗鼓相當,負責審計和收稅的僱員也因此大幅減少。

    與2010年相比,該機構的整體僱員規模已經減少了15%,單單用於執法的資金和人員則減少了30%。

    目前,美國個人審計率已經達到了四十年來的低點。IRS此前還預計,在2011-2013年期間,每年大約有4410億美元合法稅款未被繳納。

    而根據IRS局長Charles Rettig本月稍早對美國國會所稱,這一稅收缺口很有可能高達每年1萬億美元。

    IRS,何方神聖?

    加徵的富人稅是拜登「大基建」計劃必不可少的一環。為了使更多稅收「落袋為安」,拜登選擇提前投資,看上去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而多年來一直受到經費削減影響的IRS,這回也算是揚眉吐氣了。

    或許正如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説: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稅收是逃不掉的。

    在美國,IRS其實是最為令人「聞風喪膽」的政府部門,只要涉嫌逃稅漏稅,幾乎就是會被追到天涯海角世界末日的程度。

    對於普通人而言,如果只是在申報時不小心手滑填錯、忘記附上重要文件,或是真的沒有錢繳納所欠稅款,IRS可能發信督促改正,也可能對錯誤相對嚴重的個人進行審計,但並不會將人送進監獄。

    然而,如果選擇逃避填報稅單或是故意填錯單子、進行稅收詐欺,只要IRS認定了逃避納稅的嫌疑,當事人就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在這一點上,「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無論是天王巨星,還是黑幫老大,都不會例外。

    回想20世紀20-30年代的芝加哥,心狠手辣的黑幫老大Al Capone在當地橫行無忌,一度被稱為「地下市長」。

    苦於沒有直接證據,警察、甚至於聯邦調查局(FBI)都拿他沒有辦法,無法治罪。

    這時候,IRS站出來了:Al Capone聲稱自己沒有應稅收入,怎會如此?

    於是,IRS派出Frank Wilson和T-Men兩位特別探員前去細查,最終證明這位黑幫老大有數百萬美元收入從未被徵稅。

    由此,Al Capone被判有罪,入獄11年並繳納5萬美元的罰款(相當於現在的80萬美元左右)。經此一役,IRS轟動一時,聲名大噪。

    除了黑幫大佬之外,已經身故的大明星也沒能逃過IRS的手掌心——畢竟,遺產稅他們也是要查的。

    2014年時,IRS曾稱,流行天王邁克爾·傑克遜身後留下的遺產約有11億美元,但其遺產擁有者僅上報了700萬美元。

    由此,傑克遜遺產管理委員會應向該部門繳納7.02億美元,包括5.05億的稅款和1.97億美元的罰款。

    為了追繳稅款,IRS可以説是無所不用其極,而這一次的「受害者」則是瑞銀。

    2007年,曾在瑞銀(UBS)供過職的私人銀行家Bradley Birkenfeld向IRS舉報稱,瑞銀私人銀行部門幫助數千名美國富人在秘密賬户中藏匿了數十億美元以避稅。

    最終,瑞銀只能與美國司法部達成暫緩起訴的協議,並公佈逃稅者信息,還被罰了7.8億美元。

    而根據相關法案,若向IRS告發有人偷稅漏稅,最高可以分得追回稅金的30%。由此,Bradley Birkenfeld獲得了創紀錄的1.04億美元獎金。

    在繳納了聯邦稅款和律師費之後,告密者自身淨賺4400萬美元。然而,他也因承認曾幫助一名客户逃稅,被判入獄40個月。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