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三孩政策|中國開放三胎政策背後,80、90後養老難

    三孩政策|中國開放三胎政策背後,80、90後養老難

    根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於改善中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中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開放三胎政策的消息發佈後,全網引發熱議,微博迅速達到「爆」。截至下午16時,新華社官方微博賬號下該條微博收到超過8萬條評論、4.4萬條轉發、126萬條贊。資本市場,三胎概念股集體拉昇,錦欣生殖漲超16%,貝康醫療漲超13%;嬰童用品股走高,好孩子國際漲超26%,米格國際漲近10%。

    人口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事關經濟發展,也事關國計民生。與三胎政策、鼓勵生育相對的,是另一個難題 —— 養老問題。這兩個問題,也成為一個人口問題的一體兩面。不少80後、90後網友戲稱:一對夫妻,養4個老人,拉扯3個娃,帶9個孫輩。正是這一現象的體現。

    養老問題是人口的重要議題,也是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的大問題。全球正以驚人的速度邁向老齡化。根據穆迪的報告,到2020年,13個國家將成為「超高齡」國,即20%以上的人口超過65歲,而到2030年「超高齡」國家數量將升至34個。

    中國不僅面臨全球共性的養老問題,也需要解決特有的養老挑戰,預計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增至3億人,2022年起預計將保持在1000萬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老年人口眾多,社會撫養比提升,加上連續二十多年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形成了數量眾多的4-2-1或者4-2-2家庭形態,傳統意義的「養兒防老」很難解決中國當下及未來的養老問題,需要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養老解決方案。

    不久前,聯合黎阿姨養老做了一篇行業研究,系統全面的還原當下中國的老年人口狀況、養老產業的現狀,希望為關注養老產業的讀者提供更一手的信息。

    本文為該報告的部分摘要,希望能為關心三胎政策的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信息。

    80後、90後是社會養老壓力最大的羣體

    1. 中國老齡人口已經邁過7年加速期,即將迎來14年加速期

    關於老年人口的定義,各國之間一直存在差異。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劃分,60周歲以上的為老年人;國際規定65周歲以上的為老年人;中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第2條規定老年人年齡起點標準為60周歲。在本報告中主要的數據採用了60周歲的老年人定義標準,部分數據由於可得性等因素採用了65周歲的定義標準。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的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後,這個國家或地區就進入了老齡化,65歲以上老年人達到總人口比例的14%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即進入超級老齡化。

    近年來中國老年人口在數量和比例上都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截止到2019年末,全國60周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5388萬人,相比2018年增長439萬人,佔總人口的18.1%,其中65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7603萬人,相比2018年增長945萬人,佔總人口數的12.6%。根據2020年10月的民政部新聞發佈會數據,「十四五」期間預測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自1949年以後中國出生人口經歷了4個小波峯,其中出生人口分別在1949年到1957年之間9年的時間、1962年到1975年14年的時間、1980年到1997年之間18年的時間裏達到了2000萬以上/年。經歷過2013-20年連續800-1000萬/年的老齡人口快速增長後,目前出生於1961年的人羣正處於60歲的時間節點上,未來14年,出生於1962年到1975年的人羣將會邁過60歲的大關,中國將迎來連續14年的老齡化加速期。

    2. 80後、90後是社會養老壓力最大的羣體

    在2021的時間節點上站在出生人口的角度來看,目前60後及之前的人口已經邁入了老齡化的大軍,70後的人口已經50歲以上,80後的人口40歲以上,90後的人口正處於而立之年。80後進入40歲,正處於父母60歲+老齡化、子女K12教育的階段,作為典型的「中國三明治「,是當前家庭養老壓力最大的社會羣體。

    而在未來,80後還將成為自身養老壓力最大的羣體。2050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3, 每一個成年勞動力需要贍養1.6個老人。這意味着,當80後步入60歲,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養老產品的價格將數倍於當下,80後需要為自己養老支付更高的成本。

    這意味着從2013年起,每年新增60歲+老人數量都在800萬-1000萬,而從2022年起,即將迎來的是1962-1975年連續14年的嬰兒潮(出生人口>2000萬/年)人羣進入60歲+且增速會更快。對應的影響是,80後一代將連續承擔父母和自身養老壓力。

    本次政策信息發佈後,不少80後、90後網友戲稱:80後、90後兩代人,一對夫妻,養4個老人,拉扯3個娃,可能還要帶9個孫輩。正是這種壓力的體現。

    中國的兩個老年人口重要變量

    1. 一線新一線城市户籍老齡化程度高

    目前中國一線新一線城市正在集中面對快速老齡化的挑戰。截至2019年底,約60%的一線新一線城市已步入深度老齡化,其中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上海60歲以上人口佔比更高達35.2%。 同期,全國平均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7.8%,山東、四川、重慶、上海、遼寧、江蘇、安徽(按降序)等省市老年人口撫養比均超過20%,這意味着上述區域每5個勞動年齡人口就要負擔1個老年人口。 與此同時,從2017年起一線新一線城市持續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但高企的房價,使得年輕人要麼靠近市區租房,要麼靠近郊區買房。隨着8090後打工人們的爸媽集中在2020年進入50-60歲+,慢/重病的增加將帶來(新)一線城市異地就醫的需求明顯增加。這不僅會帶來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競爭更激烈,也帶來了新問題——老人來了住在哪裏?這兩個問題都將對本地户籍的老年人造成長期影響。這也意味着,未來一線、新一線城市將面臨「户籍老齡化+異地就醫/養老」疊加升級的巨大養老壓力。

    2. 農民工老齡化將對中國養老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一是因為 2014-2020年間,農民工老齡化近25%,並首次出現負增長,農民工羣體越來越老,加上農民工自身的社會保障不足,本身就面臨巨大的養老難題。二是農民工屬地化就業增加,造成一線城市農民工供給流失(尤其是家政/養老護理)。

    (1)2014-2020年間,農民工老齡化近25%,首次出現負增長

    中國農民工總量增速自2010年開始持續放緩,2018年首次跌破1%,與此同時,50歲以上的農民工數量和佔比持續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中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9077萬人,按年2018年增加241萬人,增長速度為0.84%,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為7153萬人(佔24.6%,首次超過了21歲至30歲的年輕人的23.1%),按年2018年增長294萬人,增速達到10.74%(遠大於農民工總量的增速)。而在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8560萬人,出現了自有統計以來的首次下降(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下降2.7%;本地農民工11601萬人,下降0.4%。

    隨着中國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有關農民工基本權益的社保制度也不斷增加。從2016年起,中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特別強調了農民工的權益。但由於社保制度對户籍的高要求,使得農民工並不能享受當地的社保制度和優惠政策。同時,大量農民工在農村生活期間享受的養老和醫療等社保制度無法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目前全國接近3億的農民工中已經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羣到了50歲以上的年齡,這意味着農民工羣體的養老問題也將十分嚴峻。

    (2)2018年起:屬地就業首次>40%,服務供給(尤其是照護服務)首次連續負增長

    長久以來中國獨特的農民工進城務工現象為中國大城市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基礎動力,這些農民工在大城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人口紅利,然而,隨着老齡化現象的加重以及農民工增速的放緩,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一線新一線服務的供給缺失。現在平均養老護理工資是在5000-6000元/月,是所有長期家庭服務中最累但最便宜的,而未來服務於養老行業的人工將變得越來越貴,剛需養老護理難會成為更明顯的問題。

    中國式養老的挑戰

    1. 錢從哪裏來?

    在不斷增長的養老壓力面前,不論是政府還是個人,可持續支付能力都是挑戰。整體來看,錢從哪裏來,是中國養老最大的挑戰之一。

    (1)中國養老金已經17連漲

    中國的養老保險以1951年2月26日政務院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為起點,從頒佈70年的時間裏,經歷了地方分散探索試驗階段,養老保險體系形成階段以及養老保險面向新時代、系統性深化改革的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養老保險體系不斷成熟,覆蓋人羣逐漸擴大,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截止到2021年2月中國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99億,全國近三億人領取養老金。2019年全國平均城鎮職工養老金領取比例為43.44%,其中上海市高達90.84%,為全國第一位,雲南省為25.20%,為全國最低。

    目前中國正處於養老保險制度不斷適應中國國情,不斷創新改革的階段。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公佈了《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歷經多年討論的養老金「雙軌制」實現並軌。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國資劃轉試點正式啓動,2019年9月全面推行。2020年是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要時間節點,不僅要完成國資劃轉,還要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籌,這兩項改革都為下一步的全國統籌打下了基礎。

    中國養老金已實現連續17年上漲,2008年至2015年漲幅均為10%,2016年後養老金增幅放緩,養老金漲幅≤5%<GDP漲幅(2020年疫情影響為特殊情況,2021年GDP增長目標為6%,符合上述規律)。

    這裏要注意的是,中國高低線省市的老齡化程度和養老金儲備差異較大,因此出現了在2016年12月黑龍江首次出現養老金年度缺口後,2018年7月起實施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制度,同期黑龍江首次出現養老金髮放推遲的情況。從2018年-2020年,調劑係數從3%、3.5%變動至4%,調劑金額從2422變為6303億元、7398億元。

    隨着時間推移,7個相對寬鬆省市(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為其他20+相對緊張省市提供調劑的金額將會越來越高。

    因此,社保基金的入市(存量國家投入)就成為了自然產物,以緩解養老金不斷增長的發放壓力。從2000年起,至2019年累計投資收益額12464.06億元(偏好金融、醫藥、化工、食品飲料等行業),年均投資收益率達8.14%(比企業年金收益高約1%),只有2個年度(2008年和2018年)出現投資收益率為負。另一個產物是養老目標基金(增量個人投入),從2018年8月發行至2020年8月,已有148萬人購買,規模達353億元,即人均投資23900元,其中2020年前成立的養老目標基金都是正收益。

    (2)長護險2016年開始在15個省市複製

    長期護理險被稱為社保「第六險」,資金從醫保基金、企業、個人等進行籌集,各地標準不一。相對於健康險解決治病費用,長護險重點解決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所需費用(養老金給錢、長護險給服務)。

    我們首先來梳理下中國長護險的歷史。

    2012-17年:青島率先「市場化」(無國家層面政策指導,由屬地民政、醫保等相關部門先行)嘗試長照險,5年實現60歲+老人、失能失智、60歲以下殘障人士、城鎮農村全覆蓋 2016年:國家政策層面引導15個城市試點(上海、蘇州、南通等)

    2017-19年:截至2019年6月底,青島等15個首批試點城市和吉林、山東兩個重點聯繫省的參保人數達8854萬人,42.6萬人享受待遇

    2020年:醫保局主導+商保承辦,拓展至49個城市試點, 以上海(老人最多、資金最充裕、跑得最快)長護險連續3年數據為樣本,3年來長護險服務對象增長56倍、同期服務供給僅增23倍,近100%的缺口差距還是靠高薪資高補貼吸引了原有家政行業服務者,對於老人來説相當於護配比縮水了1倍,這對於保持老人的用户體驗來説會有明顯壓力。

    我們的判斷是,除了提升評估標準外(總體需求人數還是快速增長的),增加全員保費和提升個人支付比例,是長護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2. 誰來提供服務?

    上文已經提到,目前全國接近3億的農民工中已經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羣到了50歲以上的年齡,2020年總量首次負增長,這當中50-60歲的一線女性農民工,正是養老護理服務的主要供給,該羣體早在2016年就開始出現負增長,那麼誰來提供養老服務?可以先來看下供需兩端:

    需求側:未來30年,加速老齡化帶來的護理是增量生意,迎來的是加強的支付能力和品質需求(家庭421+異地生活)

    供給側:依然是存量人員,迎來的是進一步老齡化和年輕服務供給斷供(護理員平均年齡2020年是50-55歲,年輕一代專業學籍全國數千人/年,且3年留存率不足30%)

    這意味着,供不應求將加劇同時體現在「數量」和「質量」上:

    數量:從居家護理(1對1)️到社區老年公寓(1對多)

    質量:軟(SaaS)+硬(牀墊感應、體感監測等)️智慧養老

    這兩個解決方案是中國式養老正在發生的正確變化,是由8090後子女的市場化支付能力決定的。對應的商業機會是,老齡化社區內存量的3-4居室將會被改造為「老年長租公寓」,以及線上家庭生活服務平台通過SaaS聚合線下家政門店供給和規模化的線上養老服務需求,典型場景是典型場景是在春節護工荒時,把數百名全城市護工阿姨的時間區域進行彙總和匹配,讓更多剛需家庭及時對接。

    人口流量的結構性變化,帶來養老「事業→產業」 轉型關鍵期

    綜上,我們再來梳理下中國老年人口流量的幾個結構性變化:

    需求端: ① 除西藏外,中國所有省份老年人口佔比已經超過7%,達到國際老齡化社會標準;② 接下來14年,中國將會面臨連續2000萬/年嬰兒潮人羣進入老齡化,空巢老人已超過1.1億;

    供給端:① 農民工服務缺口嚴重,養老機構護配比僅為1:10;② 全國平均養老金為3000元/人/月(2019年平均約2900元/人/月,2020年按4.5-5%漲幅預計約接近3000元/人/月);

    站在當下節點看, 2017-2022年正是養老從事業到產業的關鍵期。概括來説:

    1. 2017年-2022年,對應的是1957-1962年出生的60歲老人,1958-1961年出生人口不足2000萬,這也意味着,在迎來14年老年人口高速增長前,2017年-2022年中國養老的壓力得到了些許緩衝。在此階段,中國養老產業若未得到有效進展,後續壓力將持續攀升。

    2. 2017年前後,中國養老產業也迎來一些新變化。自2016年開始,一線、新一線老人基本觸網,60歲以上老年網民佔比超過4%,這主要得益於微信、支付寶、今日頭條等在老年人中的滲透率不斷提高。與此同時,部分老年人也有了線上支付的能力,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上線,2017年前後中國有線上支付能力的老年網民數量因此明顯增加。同時,2015年前後拼多多等社交電商出現,豐富了老年人線上購物的場景和渠道,這些因素為線上線下結合的養老產業提供了可能。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網民的佔比已經達到10%,整體來看,2022年後已經歷了10年左右的移動網路時代、有支付能力的老年網民數量也將大幅提升,逐步完成老年人羣的線上流量積累。

    目前一級市場的養老創業與投資主要集中在流量及流量變現環節 創業公司賺大錢不易

    1. 養老方向的創業主要分成「尋找快樂」和「解決痛苦」兩大類

    按老人行為,養老方向的創業主要分成「尋找快樂」和「解決痛苦」兩大類。「尋找快樂」類公司的起點是2012年8月出現的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對於直接跨過PC網路時代的老年羣體來説,一拉一推形成了全新的老年移動網路流量世界。但時至今日,純線上的中老年微信流量生意大家都已觸探到天花板,大家也都在同步去做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流量。整體來看,這些老年人的流量都不足以支撐把生意做大。

    老年流量變現復刻了年輕人的「工具→社羣→電商」路徑,只是時間要延遲3-4年。過往8年真正驗證可實現規模化變現的,一是糖豆廣場舞2018年起4個微信小程序總計1億用户的廣告變現,二是美篇30-40元客單價的中老年回憶錄實現數百萬的月收入,跨界成為中國回憶錄最大「出版商」。

    2. 資本投向養老流量變現,但還是以買門票為主

    過去幾年,資本在養老行業的投資以流量變現型項目為主,可以分為「流量+廣告、流量+消費、產業+聯盟」三個方向。 但整體來看,很多是買一張小額門票試水,背後的重要原因則是這些圍繞老年人展開的創業項目,普遍天花板較低。老年線上流量的需求本質是陪伴,而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變現,都往往要遵循「使用免費,二道引流付費」的原則。在線上,已經很難有獨立養老電商、孝心電商的機會。而在線下生活消費方面,要麼成為「物美價優」的新場景新健康消費品,要麼連接存量成為優質內容篩選器,這兩者都是好的養老創業機會。

    3. 技術可用於養老行業提效降本,剛需助行是正確商業化路徑

    我們認為中國式智慧養老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在C端家庭替代服務人員(家政/親屬),在B端機構解放服務人員(助力移動、遞送藥品、輔助進食等功能,可提升護理基礎服務的效率),相對來説前者的用户感知更明顯從而更容易產生支付行為,是智慧養老可見的商業化路徑。當前,諸如BATJ等均已涉足養老產業,多是作為AI戰略下智慧城市的一個小分支,本身AI解決方案也是中長期不計回報的戰略方向,各地政府多為項目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這對純做智慧養老產品並想靠此盈利謀生的創業型玩家來説就是降維打擊。我們認為更接地氣的創新還是圍繞剛需人羣的體驗升級,例如助行機器人,相比傳統輪椅的200-2000元主力價位段,升級版產品在6000-20000元之間,同樣是一次性投入,可以讓用户得到全新的自由出行體驗。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