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為什麼看好香港的發展前景?

    為什麼看好香港的發展前景?

    6月24日,喧囂了26年,毀遠勝於譽的香港《蘋果日報》,因為創始人及高層管理人員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被拘捕檢控,母公司資產凍結,經營劃上了句號。

    1995年成立以來,《蘋果日報》劍走偏鋒,在「新聞自由」的旗號下,以迎合讀者需求的姿態提供時真時假的「新聞」,並且引領了歐美媒體進行「偏頗報道」的風潮,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對象。

    不同立場的人自然會對《蘋果日報》的命運有着不同的感受,並且引申到對香港未來前景的主觀判斷。香港原本就是一本難讀懂的書,回歸前後至今,對香港前景或明或暗的判斷便無日無之。

    我2008年來到香港時,就對1984年的電影《省港旗兵》印象深刻。剛一開場,萬梓良扮演的警察對偷渡到香港的人説:「香港的環境太過複雜,就算你留在這10年8年也只能看到表面」。

    對這句話,我在香港住得越久就越是贊同。基於13年的工作和生活經驗,我打算分享一些粗淺的見解。

    世界比想象的美好

    看到朋友們議論《蘋果日報》以及香港的前景,我的第一反應是想起去年這個時候,在發佈《2020下半年諾亞財富宏觀與策略展望》的視頻時,我特別推薦了瑞典公共衞生專家與數據專家漢斯•羅斯林的暢銷書《Factfulness》,我讀的台灣版翻譯成《真確》,國內版的書名是《事實》。

    留意到這本書自然和去年的疫情有關,作者是全球著名的公共衞生專家,畢生都在與各種流行病和病毒作鬥爭,包括埃博拉病毒。

    這本書傳遞的主要信息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以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定義的關鍵指標來衡量,比我們想象的要美好,而且越變越好。但由於我們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十種偏見,我們習慣性地覺得世界越來越糟糕。

    羅斯林在世界各地演講,總會詢問聽眾一些問題,書中一共列舉了13個問題涉及到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疾病控制,環境保護等等,這13個問題各自有三個或好或壞的答案。

    例如全世界低收入國家,百分之幾的女孩可以讀完小學。三個選項分別是20%,40%和60%。

    大家可以先嚐試選擇一個答案。如果讓猩猩來選答案,他們隨機選擇都有三分之一的準確率。

    但是羅斯林很意外地發現,無論在哪個國家,無論聽眾受教育程度,聽眾選擇的答案准確率都不超過三分之一,連猩猩都比不過。

    事實上,正確答案都是情況最好最樂觀的那一個。以上面提到的問題為例,全世界低收入國家,60%的女孩可以讀完小學,但是聽眾通常都會選擇20%,也就是情況最壞最悲觀的那一個。

    在羅斯林總結的人類十大偏差中,有一種叫做「兩分法偏差」,我們習慣把世界看成非黑即白,但實際上世界在黑與白之間還有很多不同的色調與形態。

    過去,世界銀行把全球經濟分成兩種,分別叫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者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媒體的刻板渲染下,低收入國家總是與各種不美好聯繫在一起,哪怕這些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世人卻不願意去了解真相。

    「兩分法偏差」對我們的思維影響極其深遠,即使是對待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大多數人也習慣於進行「非黑即白」式的評價。

    1995年美國《Fortune》雜誌的封面標題是「香港之死」,多年後編輯承認誤判,但話題依然跳不出「香港已死」,「香港還活着」這兩大標籤。

    我們在認識世界上的準確度比不過猩猩,原因之一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面臨惡劣的環境,形成了悲觀的基因,看待事物習慣從壞處着想。

    而媒體在不斷迎合這樣的天性,習慣於報道負面的新聞。久而久之,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即使全球身居高位的人,都容易對世界發展形成負面的印象。《蘋果日報》筆下的香港,總是一個前景黯淡,充滿悲情的城市。

    限於篇幅,我無法詳細介紹《Factfulness》這本書有多好,毫不誇張地説,這是我在過去五年,甚至十年,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因為我的專業,書中的十大偏差我都再熟悉不過,但是我自己還寫不出這樣精彩的書。

    我之所以在去年年中讀完此書後就迫不及待要推薦給投資者,就是因為當時的疫情對全球每個人的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會讓原本天性偏向悲觀的人變得更加悲觀,但是在投資市場上有一句老話是「悲觀者正確,樂觀者賺錢」。

    冷靜下來,我們應該看到疫情衝擊下,全球資產大跌,貨幣財政前所未有的寬鬆,儘管許多傳統行業受損嚴重,但許多新興行業反而受益巨大,投資方向性變得異常清晰,投資者只需要克服「悲觀天性」,就能捕捉到極佳的投資機會。

    脱歐之後的倫敦與動盪後的香港

    對香港前景的爭論,雖然從回歸前後一直延展至今,但分歧的加大,自然始於2019年的社會暴亂事件。2020年《港區國安法》出台,2021年香港選舉制度修改完善。

    政治制度方面的變化看似瞬息萬變,其實早就有章可循。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學系閻小駿教授在2015年出版的《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是最具前瞻力,判斷極為精準的力作。

    圖片

    政治制度變革塵埃落地後,香港回歸「經濟城市」的定位,討論香港的前景繞不開經濟與社會發展。

    2019年社會暴亂事件發生之後到現在,人們開始以「腳」或者以「錢」投票。不看好香港的賣出資產,選擇離開,而看好的則抓住機會抄底。

    如果以房地產在2020年3月開始不斷回暖來看,前者判斷失誤,後者成為贏家。當然,房價變化只是我們衡量香港在變好還是變壞等眾多指標中的一個而已。對於無房族來説,房價上漲絕對算不上好消息。

    我們需要一些更加客觀的指標來判斷香港的未來。

    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是脱歐後的倫敦,五年前的6月23日,英國公投決定脱歐。時至今日,關於脱歐是否正確決定的爭論仍然持續,英國經濟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差也難有確定的答案。

    但至少我們看到,倫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相對於5年前,是變得更加鞏固了。

    金融業是英國經濟的支柱,佔每年GDP產值的四分之一,5年前脱歐公投之後,多數意見認為倫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不保,人才將外流到法蘭克福等其他歐洲城市。

    現在沒有人還會堅持這樣的看法,雖然法蘭克福,都柏林的金融業發展迅速,但和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相比仍然距離遙遠。

    即使面臨紐約和東京在外匯交易上的競爭,倫敦在俄羅斯盧布,土耳其里拉等貨幣上維持領先地位,在人民幣,印度盧比,韓元以及巴西雷亞爾的交易佔有率保持增長勢頭。以人民幣為例,英格蘭銀行人民幣兑美元的交易額相比5年前增長了一倍,比紐約高出3倍。

    債券市場方面,倫敦去年的歐元債券發行總額達到1240億美元,相比2016年的160億美元上漲了7.7倍,而同期法蘭克福的債券發行量沒有明顯的變動。

    香港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即使在社會暴亂髮生的2019年依然創下了全球IPO市場募資的冠軍,2020年在疫情爆發和《港區國安法》立法通過後,香港在全球IPO市場的募資僅次於納斯達克。

    儘管媒體熱衷報道香港資金流向新加坡,或者一些公司高調宣佈撤離香港,但事實是從2019年到2020年香港面臨的都是資金淨流入。

    港元匯率在2020年一直處於強方,且由於資金持續流入,強方兑換保證自2019年4月到2020年一共觸發了85次,香港金管局從市場買入500億美元,是自2010年以來金額最高的一年。

    香港銀行存款總額在2019及2020年均告上升,2019年錄得2.9%按年增長後,2020年再升5.4%。

    3-5年後的香港將讓世界刮目相看

    一周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佈《2021年世界競爭力報告》,香港在64個經濟體中排名第7位,前6名分別是瑞士、瑞典、丹麥、荷蘭、新加坡和挪威。

    不看好香港的人會説,香港的排名在2020年是第5位,現在下降了2位。但看好香港的人會留意到,在四個競爭力因素中,香港在政府效率的排名維持在全球第一位,但經濟表現、營商效率和基礎建設的排名稍低於2020年。

    在子因素方面,香港在商業法規繼續排名在全球第一位,在國際貿易、稅務政策、金融和管理方式的排名均保持在全球前三名。

    魔鬼藏在細節,那些最不看好香港的人,往往會把香港政府的工作效率作為主要批評對象,但他們肯定想不到香港政府居然在這一項上得分全球最高。

    另外一個細節在「基礎建設」,這些年香港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和國內相比,實在給人感覺太慢了。香港到深圳的高鐵26公里,修了8年多時間才通車,比預定時間延誤了3年多。

    香港的啓德發展區,西九龍文化區,給人的印象都是回歸20多年都毫無進展。就算是香港引以為傲的地鐵,新增線路同樣是建設速度緩慢。

    不居住在香港的人很難理解的一點是,《蘋果日報》這樣的媒體在影響香港基礎建設速度和政府工作效率上扮演着「雙刃劍」的角色。

    《蘋果日報》的調查發現基建工程中的偷工減料值得讚賞,但更多時間其以「民粹主義」煽動民間與政府及發展商的對立,反而拖累眾多基建項目的正常推進,阻礙政府與發展商進行正常的土地開發與住房建設,《蘋果日報》扮演的角色弊遠大於利。

    一個讓大家意外的消息是香港基建再慢也有完成的時候。未來3-5年內,香港最重要的一些基建項目如啓德發展區,西九龍文化區,連接新界、九龍和港島的地鐵、公路、橋樑、隧道都將陸續完工,屆時香港的交通基建,城市環境都會給人全新的感受。

    除了啓德發展區和西九文化區的一些地標性建築例如世界級藝術博物館和體育館將建成開放,中環最核心地段以及高鐵站都會有全新的地標性商業寫字樓拔地而起。

    考慮到香港原本面積就不大,基建完善將使得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便利,相對於內地和海外一線城市的優勢會進一步放大,將不斷吸引高端人才流入,而這將為香港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最大的支撐力。

    近期,有觀點認為未來將推行的「全球最低企業所得稅率」將對香港的低稅制優勢產生衝擊,但只要全面看待一個國家和城市的競爭力,特別是香港內在與外在的優勢,就會理解「全球最低企業所得稅率」真正衝擊的是那些單純依靠低稅制國家和地區,香港的綜合優勢反而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入和企業進駐。

    説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香港讓人又愛又恨的房價,除了老生常談的「供不應求,貨幣寬鬆」以外,近期香港住宅地產的繁榮景象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配套基建的進展。

    如果大家接受香港地理面積之「小」和配套基建能夠帶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那麼香港住房價格之「高」就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結果。實際上,國內一線城市如上海,深圳的房價租金或者收入比均高於香港,而這兩個城市面積之大,使得工作生活的便利度都遠遠不如香港。

    居住在香港市區範圍內的人,普遍可以在公寓頂層的陽台上同時看到中環和東九龍兩個CBD,看到高鐵站,看到工作的辦公樓,高峯期上班門到門只需要30分鐘,非高峯期只要15分鐘。

    無論將來公司如何更換辦公地點,他們都不需要搬家。3-5年後基建進一步完善,更多的人將享受到交通的便利。光這一點在上海和深圳,國內國外其他城市,都是不可想象的。

    香港另外一個特別吸引人的是優質的國際學校,大學教育以及完善的醫療基礎設施。我很多朋友因為子女教育全家搬來香港,順便説一句,2019年社會暴亂事件後,報考香港各大學的本科生和碩士生數量都是成倍增長。

    如果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就會發現香港「三元經濟結構」,也就是傳統產業(貿易、物流、零售、製造、建築、旅遊、其他商業支援服務及社會服務等行業),金融業與地產業,都隱藏着可觀的發展能量,也都有着較大的調整、轉型、提升及發展空間。

    中國銀行香港金融研究院主管王春新博士的《從「三元經濟」看香港如何啓帆遠航》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創新傳統產業,提升金融行業,以及地產業進行轉型的具體措施。

    香港只要大膽改革,把握好前進方向,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確立發展為先、民生為本、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等新理念,香港未來20年GDP年增長速度有望達到3-4%。

    香港以小為美,但小也會帶來醜,帶來各種耳熟能詳的社會問題,限於篇幅本文難以一一展開。

    任何一個城市,有多少讚美,就會有多少批評。我建議大家在評估一個城市的未來時,可以多聽聽正反兩派的意見,做出對自己最合理的選擇。如果還無法做出結論,那麼請打開羅斯林教授的書《Factfulness》,它一定會帶給你全新的思考。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