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六年休戰期結束,微軟和Google又要開始「扯頭花」

    六年休戰期結束,微軟和Google又要開始「扯頭花」

    同為市值達萬億美元的科技巨頭,微軟與Google之間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業務重合,所以也導致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這不,就在微軟方面剛剛宣佈Windows 11可支持運行Android應用後,Google就與其開始「扯頭花」了。日前據外媒報道顯示,Google與微軟在2015年達成為期六年的「停戰協議」在今年4月中旬到期後,雙方已決定不再續簽。

    早在2015年10月,當薩提亞·納德拉和桑達爾·皮查伊兩位印度裔分別成為微軟和Google的CEO,為這兩家科技巨頭翻開嶄新的一頁時,雙方也正式握手言和,宣佈達成結束持續了5年的智能手機和遊戲主機專利糾紛協議,撤回了在美國和德國約20起訴訟,當時兩家公司均在聲明中表示,將共同尋找其他途徑來解決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問題。

    事實上在Google和微軟化干戈為玉帛前,雙方的糾葛早在更加久遠的PC網路時代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在千禧年之時,當時微軟還是一家標準的軟件巨頭,而Google則是初出茅廬的搜索引擎大廠,雙方本應是井水不犯河水,但奈何網路的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促使其需要進行無邊界的擴張。

    微軟方面在2005年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MSN搜索(MSN Search),直擊Google的核心營收來源數字廣告業務,而Google也不甘示弱地2006年推出了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也就是網路版本的office套裝,進攻微軟的腹地傳統軟件領域。就此,兩家的「樑子」也算是結下來。

    當時間來到2010年,也就是移動網路時代序幕逐步拉開時,Google領導下的開放手機聯盟拿出了Android,而微軟也針鋒相對地與諾基亞聯合。「希望通過與諾基亞的協議將其變成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手機平台——只要手機用户更加緊密地與Windows個人電腦平台和Office產品相聯繫,就可以保證微軟大量的利潤」,這句話也正是《衛報》資深科技編輯查爾斯·亞瑟在《數字戰爭:蘋果Google微軟的商業較量》一書中,對於微軟移動戰略的描述。

    為了力推自家的Windows Phone系統,微軟開始給Google的Android使絆子。在2010年,微軟聲稱Android操作系統未經許可使用了其部分技術,並且起訴了彼時還是一家獨立企業的摩托羅拉,同時也開始大量向HTC、三星等Android陣營的廠商徵收專利費用,HTC每售出一台Android設備就需要支付微軟5美元的專利費。

    為此,Google方面曾公開表示,「微軟、甲骨文和其他企業藉助虛假專利,針對Android發起有組織的惡意攻擊」。而關於Android是否使用了微軟的專利,如今早已沒有了爭議,例如「閃存擦除」、「系統狀態監視和通知系統」、「彈出式上下文菜單系統」、「長文件名支持」等等智能手機上的必備技術,幾乎全是微軟的專利。在外界看來,微軟利用Android相關領域的專利來打擊Android廠商,就與當年其利用Linux專利打擊使用Linux技術的企業幾乎一模一樣。

    由於孱弱的專利庫無法保障Android在專利戰爭之中倖存,因此在爭奪加拿大北電網絡中輸給了以微軟和蘋果為首的財團後,Google斥資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並藉此獲得了其在全球範圍內的1.7萬項專利。旋即在2013年,為了對抗微軟要求針對Android產品收取專利費的行為,Google授意摩托羅方面拉起訴微軟Xbox 360遊戲手柄侵犯了其五項專利,要求每年收取40億美元與Xbox相關的專利使用費。

    自此,Google與微軟也打響了在專利方面的全面戰爭。在互相起訴的同時,雙方也不約而同地用了盤外招,例如在Google與甲骨文的Java版權官司中,微軟就在一旁為「加油鼓勁」,並公開支持甲骨文,認為Google應該為侵犯Java的版權而承擔責任,乃至於Google在2018年被歐盟罰款43.4億歐元的反壟斷案,其源頭據稱就與微軟有關。而Google方面同樣也毫不手軟,曾向負責監管微軟反壟斷案執行情況的美國聯邦地方法院遞交了一份動議,建議其對微軟執行反壟斷和解協議的監管更加嚴格,並延長監管時間。

    最終在2015年,微軟和Google之間曠日持久的紛爭最終以握手言和告終。畢竟,此時微軟在移動端的努力伴隨着Windows Phone的落幕而失敗,開始發力雲服務的微軟已經沒有了與Google對壘的緊迫需求,而站穩了腳跟的Android也需要將Google精力放在蘋果這一真正的大敵身上。

    時移世易,6年前雙方和解是出於企業利益的考量,避免無謂的消耗,如今分道揚鑣則被認為同樣也是基於利益。進入2021年,雙方就已經開始了一些小摩擦,比如在澳洲與Google就媒體內容付費法案展開交鋒時,微軟聲援了澳洲政府,甚至於在Google威脅搜索服務推出澳洲後,微軟則馬上表示bing可以填補,同時也表示Google在利用自身地位壓制同行和壟斷。對此,Google高層抨擊微軟是「赤裸裸的公司投機主義」,試圖打破「開放網絡的運作方式」,甚至警告用户過度使用同一家供應商(微軟)的軟件,會使面臨更多被駭客攻擊的風險。

    事實上,經常關注海外科技行業的朋友會發現,微軟和Google近期的摩擦基本是在進入2021年之後,而在此前雙方則是以合作為主,無論是微軟的Edge使用使用Chromium內核,Google攜手微軟合作開發Fugu項目,以改善Android系統中漸進式網絡應用程序(PWA)的體驗等。

    為什麼僅僅一年時間後,Google與微軟之間的關係就風雲突變。其中的關鍵或許就在於去年年末,全球主要國家的反壟斷部門不約而同開啟了新一輪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浪潮,蘋果和Google首當其衝,而微軟則因為世紀初的反壟斷案在此後多年裏大幅度改善自身的政府關係和公共形象,從攻勢思維變為更加保守温和的競爭策略,因而在這十幾年間其已基本上不再是反壟斷案件的主角了。

    在全球範圍內的反壟斷浪潮席捲之下,如果Google和微軟續簽和解協議,無疑會向外界釋放出這樣一個信號,那就是面對反壟斷監管,科技巨頭選擇了「攘外必先安內」,用報團取暖、擱置爭議來一致對外對抗監管。對於微軟來說,當下正是美國立法者就微軟是否應被納入眾議院針對大型科技公司所提出的反壟斷法案進行辯論的時候,並且在相關條款中,微軟也被巧妙地排除在外。

    例如,最初草案中關於壟斷產品的調查範圍,確定為月活躍用户量在50萬人以上,或市值在6000億美元以上公司推出的月活躍用户在10萬人以上的產品。但最終這一條款,卻變成了月活躍量在5000萬用户以上的產品,而微軟Xbox Game Pass以1800萬月活的「優勢」倖免被納入其中。

    從微軟的角度出發,得益於過去十餘年來一直站在公共政策一邊,當下其在反壟斷浪潮中也就處於了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而另一方的Google則毫無疑問是風暴的中心,同時也是各國反壟斷機構的重點關注對象。所以在當下,與這樣的主角站在同一戰壕自然殊為不智。

    因此當有一方認為,繼續維持當年的和解協議已經與當今潮流相悖時,這樣一份「停戰協議」自然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