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滴滴等被審查,需要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

    滴滴等被審查,需要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

    滴滴大概沒有想到,一直低調籌備上市,雖然已經跨過上市門檻,仍然會在上市之後遭遇重錘。

    6月30日,成立已經9年的滴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然而,僅僅兩天之後,滴滴就遭遇前所未有的一錘。7月2日,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關於對「滴滴出行」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同時宣佈,為配合網絡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註冊。

    7月4日,國家網路訊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根據官方聲明,「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訊息問題。

    國家連續出拳,讓滴滴有點懵,同時也在社交平台引發軒然大波,微博話題閲讀量迅速超過10億。一些用户也沒閒着,瘋狂在滴滴平台上開發票,甚至一度讓開票系統宕機。

    就在大家以為滴滴就是焦點的時候,新的公告再次來臨。7月5日,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再次發布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這一次的重點指向了近期美股剛剛上市的「運滿滿」、「貨車幫」以及「BOSS直聘」。與滴滴一樣,審查期間,「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也被停止新用户註冊。

    至此,大家終於緩過味兒來,這是針對赴境外上市的科技和網路公司的一次系統性行動!

    環境總在潛移默化中變化,不管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環境,都已經出現了比較大的改變。經過20多年發展的科技和網路行業,已經走過了蠻荒和快速發展的時代,迎來了需要加強監管的新時代。

    科技和網路,給人們帶來了快捷和便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網路公司一直對用户訊息的過度索取,沉痾已久,用户的意見很大。其次,利用網路的優勢甚至壟斷地位,動不動讓商家和用户做二選一等明顯壟斷的行為,也多為人們所詬病。而當網路高速發展至越來越成熟的情況下,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用户數據,這些數據的使用和安全,在中美之間關係如此不睦的大背景下,必然會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

    其實我們的生活早已改變,科技和網路的環境也已經改變,很難再回到過去。只是大家後知後覺,直到當下時點,人們才有「頓悟」的感覺。而對滴滴等網路公司的審查,影響可能是深遠的。作為用户、公眾當中的一員,應該從三個層面來理解這種改變。

    第一層面:數據霸權與反霸權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目前科技和網路公司掌握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被正向利用,將給人們帶來福祉,如果被負向利用,將是一種重大的災難。

    在大數據時代,人們已經很難再用「商業資源」來簡單描述企業手握的海量數據,它成為國家的一種基礎性戰略資源。因此,網路平台掌握的個人數據流向何方,一直是社會最敏感的神經。

    而美國很早就發現了數據的戰略地位,多年前就開始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瘋狂索取,更為重要的是,不僅僅是索取本國數據,對美國之外的數據,索取的更加無以復加。

    因為美國的目標很清晰:就是在軍事霸權、科技霸權、文化霸權之後,建立全球數據霸權。正因如此,美國一直在法治層面佈局,有意無意的主導國際數據規則制定,一步步搭建美國數據霸權的一磚一瓦。

    在網路領域,美國是技術發起者、規則制定者和實際控制者,掌握着網路的基本架構和總交換節點、根路由器。相比其他國家,美國在技術上具備壓倒性優勢,為竊取他國數據,謀求「數據霸權」提供了極大便利。

    這種能力在平時體現不出來,但對美國「不太友好」的國家,一不小心就面臨慘重損失:比如伊朗的不少網站,美國可以直接收回域名,讓這些網站憑空消失;美國在竊取他國數據後,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分析,讓敵對國家的社會弱點和攻擊點打包成訊息、數據炸彈,存到美國的武器庫中。

    此外,美國的監聽由來已久遍佈全球,典型如監聽全球的「稜鏡計劃」、從網路骨幹樞紐收集數據的「布拉尼計劃」,從光纖網收集數據的「上游計劃」等。

    斯諾登在扒美國的底褲時表示,在「國家安全」的名義下,美國政府大面積地實施竊聽,其所掌握的數據裏,甚至包括「你在和誰說話, 你什麼時候和他們說話,你去了哪裏旅遊」等等。

    美國針對敵對國家、國外的數據索取,實際上沒有上限也沒有下線,對美國的網路企業,也在規則之下進行沒完沒了的數據索取。規則又是誰定的呢?他們自己!

    蘋果、Twitter、Facebook、Google......只要你能叫得上名字的網路企業,美國政府都在不停的跟他們溝通,索要數據。美國的不少企業也是不勝其煩,但卻又在極力配合。

    2018年,美國發布《合法使用境外數據明確法》,把美國的執法長臂從美國的跨國公司伸向了全球的跨國公司,試圖重新建立美國對全球數據的控制力。

    你以為中國就是例外嗎?不,恰恰相反,美國人對中國的數據非常「熱心」,非常感興趣!

    2020年3月3日,奇虎360發布研究報告稱,美國CIA攻擊組織(APT-C-39)對中國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大型網路公司以及科研機構、政府機構等關鍵領域進行了長達11年的網絡滲透攻擊,竊取了大量商業機密以及與最新科技、社會動態等相關的數據,侵犯了中國網絡空間的國家主權,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2020年3月4日,外交部在回應此事時稱,美國是名副其實的「駭客帝國」。

    對於數據安全,中國如果不加以重視,放任更多科技企業去境外「裸奔」上市,被懷有不良目的的國家或機構索取數據,那麼中國損失的將不僅僅是商業利益,還有國家安全。中國也將因此喪失數據治理的主導權,淪為待宰的羔羊。

    在中美關係比較好的時候,即使存在分歧,兩國溝通磋商,就會形成務實的解決方案。但是現在兩國關係緊張,而且是美國主動破壞中美關係,不尊重中國國家利益。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關注網絡安全,依法對赴境外上市的企業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就成為必要且順理成章的事情。

    對於奔赴海外的中國企業來說,最大的改變是,之前到境外上市,主要是遵守當地資本市場方面的法規即可,以後不一樣了,除了遵守當地法規,也需要遵守中國的相關法律規定,自覺保護數據安全,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

    以「滴滴」網安事件為標誌,無論是中國出海企業,還是外國跨國企業,只要涉及到中國利益,中國安全,就必須要遵守中國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雖然目前對於「滴滴」的調查未到結論之時,但無疑這次事情向中國各家企業,特別是那些網路巨頭,提了醒。

    第二層面:網路監管進入新時代

    有些人認為中國政府這次有點小題大做,其實恰恰相反,歐盟和美國早就開始這樣做了!

    近年來,歐盟屢屢出拳,整治那些所謂的大型網路平台,認為他們「觸達了最多的受眾,有可能造成最嚴重的損害」。因此,大型網路平台應當承擔最高標準的盡職調查義務,以匹配它們的社會影響力和手段。歐盟要求 Facebook 、亞馬遜等全球性的科技網路公司,承擔更多的管理責任。

    除了國家安全的層面,還有反壟斷的層面。比如從去年開始,不少國家掀起了網路反壟斷浪潮,美國科技巨頭Google、亞馬遜、Facebook、蘋果、微軟首當其衝。動輒數億美元的處罰,處罰額度越來越高,這些都預示着強監管時代已經來臨。

    我們國家在相關方面的立法並不晚!紫金財經來簡單梳理一下!

    2015 年的《國家安全法》和2016年的《網絡安全法》是兩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網安審查法治化的基礎,是國家實行網安審查的重要法律依據。

    2020年4月,十二部委聯合制定《網絡安全審查辦法》。此次對於滴滴、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的審查,依據的正是《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即「確保關鍵訊息基礎設施供應鏈安全,維護國家安全」。

    2020年10月17日,《出口管制法》通過,這部法律突顯了新型國家安全。與傳統的安全觀念不同,新型國家安全涉及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包括經濟安全、科技安全、訊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和網絡安全等。

    在新型國家安全領域,中國高科技出海企業尤其需要注意並遵守的是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訊息安全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

    2021年6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數據安全法》。《數據安全法》規定,國家建立數據安全審查制度,對影響或者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數據處理活動進行國家安全審查。任何組織、個人收集數據,應當採取合法、正當的方式;並應當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目的和範圍內收集、使用數據。

    綜上所述,我們國家在過去幾年做了大量工作,國家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已經開始成型,而且越來越系統,越來越完善。

    種種跡象表明,國家在網絡、數據安全方面未來會做的更多。可能會出台嚴格的收集、使用用户數據的法律;一些較為敏感的數據國家是不允許企業獨立保存的,只能調用;滴滴的用户出行乘坐詳細位置訊息,可能國家會規範使用,而不是獨立保存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網路並非網絡安全法外之地,只要網絡產品和服務可能對國家安全帶來風險,都有可能要接受審查。至於產品和服務提供商是國內還是國外,是一視同仁的。

    這裏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由滴滴開始的這次監管風暴,區別於之前阿里和美團的被調查。阿里和美團被查,是利用壟斷地位進行了二選一等違反市場經濟規則的行為。從網信辦兩次通告中,可以看出來,這次與阿里和美團的反壟斷調查不是一回事。

    在財經與科技作家陳根老師看來,不論是滴滴出行、BOSS 直聘,還是運滿滿和貨車幫,其面臨的網絡安全審查都不是空穴來風。把四家公司放在一起分析,不難發現,其業務都涉及到基礎訊息數據,都在近期登錄美股上市。

    陳根老師認為,滴滴、運滿滿、貨車幫三者,雖然業務方向不同,但運行機制方式差不多。基本上可以說,它們掌握了大江南北城外城內大街小巷的數據。而 BOSS 直聘,更是直接掌握了許多求職者的基礎訊息。由於市場份額巨大,滴滴、運滿滿、貨車幫三者所使用的網絡系統及掌握的用户數據更顯得重要。

    我們斗膽的來預測一下,隨着數據安全性和敏感性越來越重要,中國的網路監管,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隨着美國對企業在數據方面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極端,放棄美國市場去香港,可能會成為很多企業的選擇。

    第三層面:隱私保護迎來新階段

    我們身處一個全新的數據化時代!

    人們的衣食住行、言行軌跡、學習工作、生老病死等等,幾乎都會在網路上留下數據,而這些數據每天都在高速增長。

    不僅是滴滴一家,大多數網路企業尤其是巨頭,都面臨海量數據帶來的新問題,而用户的苦惱也會很多。

    人們在享受網路、大數據、AI等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發現,我們的隱私在慢慢被竊取。比如你在談論孩子,打開某APP,直接就給你推薦了奶粉和紙尿褲;你要給父母買份禮物,打開手機就收到了買XX送父母正合適;當你想要換套房子時,大量的中介、房屋銷售公司的電話飄然而至。

    人們的隱私被竊取,每個人幾乎都在網路上裸奔。沒有合法保護的數據幾乎是把我們裸露在網路之上,準確地說是裸露在網路大廠小廠的數據庫裏,這些數據被任意使用甚至被交易。

    過去二十多年,許多高科技企業藉助新的數據收集和客户開發方法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彷彿從一開始就找到了相關法律的漏洞,同時積累起來了強大的壟斷權力。

    前些年網路公司每天都在喊「連接一切」、「大數據」,數據被當作免費的石油,支撐起一個個創業神話和資本市場上的天價估值。

    當消費者被鼓動使用自己的數據而非資金來支付服務費用時,似乎並沒有合適的法律來對這種濫用用户數據的行為進行約束。「用户為了某些功能應用可以讓渡出個人的隱私數據」,某公司大佬有過類似的表述。

    從螞蟻金服事件、滴滴事件,國家採取的行動可以看出,未來網路巨頭野蠻擴張、野蠻使用數據的時代結束了。從行業規範的角度來講,這有利於科技公司對用户數據樹立敬畏之心,數據不是你想要就能要。

    數據越大,責任越大,個人隱私的保護,將迎來新的階段。

    這實際上逼着科技網路企業,別用資本的優勢,來碾壓、降維打擊了,而應該尋找更好的出路。

    比如,發展高新技術,研發高精尖技術,解決卡脖子工程。比如,對國際市場擴張,除了到發達國家佔領市場,還可以到非洲、拉美,中國企業的「降維」行動,恐怕沒有什麼人能夠招架的住。

    人民日報此前評社區團購:別隻惦記着幾捆白菜,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這些話,走心的企業,應該都看得懂。

    大方向、大格局已經定了,各家都該好好思考,幹自己能幹的事了!

    跨國企業也是有祖國的,要遵守法律不越界,服務用户,服務公眾,服務人民,不要成為資本的附庸,不要依仗資本作惡,與國家利益要一致。如果不懂這些,多大的企業也會土崩瓦解!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