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芯痛」背後:這9位華人,可讓全球晶片業地動山搖

    「中國芯痛」背後:這9位華人,可讓全球晶片業地動山搖

    中國大陸「困芯「久矣,這並非華人不擅長做半導體。

    執掌世界

    中國,嚴格地說是中國大陸,「困芯」久矣。

    至今,全球晶片行業依然是三種發展模式:

    第一種是從晶片設計到製造環節全部自主的,比如英特爾和三星等;

    第二種是隻做晶片設計,製造由代工廠完成的,如ARM、AMD、高通、華為海思等;

    第三種就是自己不做設計,專注為晶片設計公司完成代工製造的,例如台積電、中芯國際等。

    無論以上哪種模式,就整個晶片產業的發展來說,其核心就是設計和製造兩大部分,中國大陸晶片的薄弱,則是在設計和製造上都有欠缺,是整體的落後。

    晶片設計上,中美關係緊張之前,大陸的華為海思、紫光展鋭已經達到世界級的規模和水準。

    比如華為海思。據調研機構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華為海思首次超過高通,成為中國市場手機晶片第一名,並憑藉26.7億美元的銷售額首次躋身全球半導體公司前十。

    但美國的制裁,讓華為海思在短暫位居全球第十之後,迅速跌出了榜單。

    在中國台灣調研機構TRI(Topology Research Institute)以二季度營收為參考的最新排名中,全球十大晶片設計廠商中,中國大陸已無一家企業上榜。

    晶片製造上,中國大陸的實力就更弱。

    按台積電張忠謀的話說,大陸晶片製造技術至少落後台積電5年以上,5年看似不長,但在突飛猛進的科技業,尤其是「你進步,人家進步更大」的情況下,這是個異常殘酷的數字。

    科技產業是比拼頂尖人才的產業,晶片這類的高科技產業更是如此,中國大陸在晶片領域的薄弱,往往給人一種印象,中國人在這個領域不行。

    真是這樣嗎?事實恰好相反。

    無論是晶片設計還是製造,以種族、血統而論的中國人(包括出生和成長在中國大陸的華人,以及直接出生在海外的華人)在全世界都是有競爭力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最有競爭力的。

    華人不僅佔據了全世界晶片設計和製造的大多數市場,還掌握着大多數技術前進的方向。甚至可以說,當下晶片業的世界頂級大戰,實際上已是華人和華人的戰爭。

    晶片製造方面,僅中國台灣的台積電一家,其全球市場佔比超過50%,也就是說,全球所有其他對手加起來都不如它一個大,包括韓國三星、英特爾,短期內都無望與之分庭抗禮。

    晶片設計方面,華人更是掌握着大半個世界。

    在TRI公布的2020年全球十大晶片設計廠商排名中,有八家掌舵人都是華人。他們中大多數還掌握和引領着當下行業的最新方向,是顛覆晶片產業傳統格局的最有力破局者。

    (華商韜略授權使用)

    關於台積電如何問鼎全球晶片製造之巔的故事,大家都已熟悉。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八位傲立世界晶片設計業的華人。

    嶄露頭角

    1983年,如今的「AI教父」黃仁勳,那時還是大學校園的愣頭青。

    黃仁勳祖籍浙江,1963年出生於中國台北,之後前往美國留學。1983年,還沒正式拿到畢業證的他,就直奔硅谷成為了AMD的晶片工程師。

    彼時,計算機產業方興未艾,英特爾還是小字輩,微軟剛把MSDOS賣給IBM。

    同樣是這一年,另一位後來被稱為「台灣晶片設計業教父」的蔡明介,選擇離開台灣中研院電子所,加入剛剛成立3年的聯華電子(聯電)。

    十年後,黃仁勳在兩個好友的鼓勵下創辦瞭如今威震天下的英偉達,但他們的開端卻並不順利:用了兩年時間才推出的第一款產品NV1並沒有掀起波瀾,為了生存,公司不得不裁員,從100多人縮減到30多人,可謂一出手就嚐到了失敗的苦果。

    蔡明介也在這時面臨人生一個重大且艱難的選擇。

    1996年,聯電轉型成為專業晶圓代工廠,但由於既有代工生產部門,又有自己的設計部門,被質疑其晶片設計部門有盜用客户設計之嫌。因此,聯電決定剝離旗下的晶片設計部門。

    機會就這樣擺在了在聯電工作了快14年的蔡明介面前。彼時,由他擔任小組領導的多媒體部門決定從聯電分離出來,成立子公司聯發科,蔡明介擔任董事長,開始獨當一面。

    作為中國台灣第一家晶片設計公司,聯電在半導體業是黃埔軍校一般的存在。除了聯發科,全球前十大晶片設計巨頭中,還有兩家也與聯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就是聯詠科技和瑞昱。

    1997年,聯電商用產品事業部宣佈獨立,成為聯詠科技的前身。

    瑞昱雖不是完全脱胎於聯電,但它的幾位最初創始人葉博任、葉南宏和他們的同學都曾是聯電的研發工程師。1987年,他們獲得了葉博任哥哥的投資,在台灣創立了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1995年,另一家未來的晶片設計巨頭——邁威在美國加州誕生。

    邁威的創立者是三個年輕人,包括當時33歲的戴偉立、她的丈夫——印尼華僑周秀文及其胞弟周秀武。戴偉立17歲隨父母從上海移民到美國舊金山,也是當時全球主要半導體公司中唯一的女性創始人。

    邁威創立於戴偉立家的客廳,最初的35萬美元啟動資金來自父母和朋友,為了確保聘請的工程師有不錯的報酬,3位主創不拿薪水。但他們用3到4年很快實現了盈利,並於2000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世紀之初,新巨頭們急速長成,傳統巨頭們日子卻不好過。

    2006年,老牌晶片設計巨頭AMD因為大舉併購陷入財務危機,此後連虧五年。在接連換了四任CEO後,美籍華人蘇姿豐在危急時刻走馬上任,幫AMD扭轉頹勢。

    賽靈思也在同樣的境遇下,扶正美國華人彭勝利出任CEO,他也是賽靈思歷史上首位華人CEO。

    而全球最大的晶片設計企業博通,則在2015年被晶片製造商安華高以小博大拿下。合併後新公司沿用「博通」的名稱,公司新總裁兼CEO由安華高總裁兼CEO、馬來西亞華裔陳福陽擔任。

    至此,聯發科、英偉達、邁威、聯詠科技和瑞昱等5家由華人創辦的晶片設計公司和AMD、賽靈思、博通等3家由華人掌控的晶片設計巨頭悉數亮相。

    一個新世界開始醖釀,華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爭先恐後地搶佔晶片設計領域的頂端。

    圍剿高通、英特爾

    晶片設計業風雲變幻,高通以及同時從事晶片設計和製造業務的英特爾,一直穩坐巨頭位置。華人CEO們站穩腳跟後,這兩大巨頭自然成為他們攻擊的目標。

    首先被盯上的是高通。2017年,剛剛吃下博通兩年的陳福陽,野心再起,直接宣佈把博通總部從新加披搬到美國,讓博通成為一家美國公司。這個看似在示好美國政府的舉動,實際上,是為了下一次蛇吞象來得更加省事。

    在成為美國公司後,相關的併購交易就能直接避開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的審核直接進行。

    果不其然,就在陳福陽宣佈將博通總部搬至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幾天後,博通方面發出公告,稱要以10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高通。雙方談判失敗後,陳福陽甚至尋求在董事會中提名多位董事以拿下高通董事會的控制權。直到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出面阻止,這項收購才最終作罷。

    盯上高通的不止博通,另一個巨頭聯發科也在頻頻發起猛烈衝擊。

    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晶片市場佔有率中,聯發科力壓高通,首次登頂全球第一。

    這並非聯發科首度領先高通。2007年起,大陸開始對手機頒發上網許可證,不少手機小品牌湧現,性價比更高的聯發科受到青睞。到2008年,聯發科收入當中有一半就是來至於手機晶片,其在大陸市場也均有超過高通的記錄。

    除了高通,英特爾同樣是華人CEO們看中的對手。

    2000年,英偉達就開始挑戰英特爾。黃仁勳曾對標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的「摩爾定律」,提出「黃氏定律」,即英偉達的產品每6個月升級一次,功能翻一番。這樣的技術更新速度比「摩爾定律」快了2倍。

    不久前,英偉達還宣佈推出首款基於ARM技術製造的數據中心CPU,直接打響與英特爾的正面競爭。在這之前,英特爾一直憑藉中央處理器主導着CPU市場。

    在蘇姿豐帶領下重振的AMD也沒有放過英特爾。2017年,ADM推出鋭龍晶片,與英特爾8代酷睿展開纏鬥,憑藉極高的價格優勢,AMD的市場份額一度和英特爾不分伯仲,甚至一度超越英特爾。

    在與高通、英特爾纏鬥的同時,這些華人內部也在進行激烈的競爭。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黃仁勳與蘇姿豐這對老對手。

    在成為AMD領頭人之前,蘇姿豐並不那麼有名。剛上任時,外界一度傳言她是黃仁勳的外甥女,既是親戚又是對手,這樣的關係也時常被人們拿來當作談資,不過後來蘇姿豐否認了這段親戚關係。

    親戚關係是假,競爭激烈是真。

    黃仁勳曾直言,「AMD新顯卡很一般,沒啥驚喜的。要是我們的顯卡開啟DLSS的話,那就直接完爆它了,開啟實時光線追蹤,也可以幹翻它。」

    蘇姿豐則在訪談中回應:「我猜想,他應該還沒有見過這張卡吧!」暗示黃仁勳強行抹黑。

    2020年,兩家之間的博弈升級。先是英偉達宣佈400億美元收購ARM,劍指數據中心市場,隨後AMD立即宣佈以350億美元收購深耕數據中心市場幾十年的賽靈思。

    這樣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在半導體行業不斷上演,一不小心會成為別人的「食物」。比如AMD吞下賽靈思、邁威從博通手中拿下大客户思科,風光時英偉達也曾是AMD的擬收購對象,而在被AMD收購前,市場一度傳言賽靈思曾經考慮併購AMD。

    在競爭過程中,有的因為對手太過強大,有的則是因為自身不夠審時度勢,總之淘汰也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

    比如2016年4月,邁威公司在全球裁員1200人之後,宣佈了總裁戴偉立和CEO周秀文辭職的消息。2021年2月有消息稱,瑞薩電子集團同意以每股67.50歐元收購英國企業戴樂格半導體(Dialog Semiconductor)。

    人才是關鍵

    鬥爭歸鬥爭,一個事實不容忽視,那就是:中國人是可以做好半導體的。

    而當前大陸的半導體行業要想迎頭趕上,最不可或缺的也是人才。

    新中國成立之初,半導體行業頂尖人才排除萬難回國,曾一度打下了領先基礎。

    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任教的王守武決定回國,為國家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儘管遭到杜魯門當局的百般刁難,他仍想盡辦法,最終以回鄉探母為由,才得以輾轉回國。

    那一年,麻省理工學院的謝希德、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夏培肅、芝加哥大學的湯定元、哈佛大學的黃敞、賓夕凡尼亞大學的林蘭英等人也想方設法回到祖國。

    這些當時頂尖的半導體人才,回國後自己動手造設備、編撰教材,培養了新中國半導體領域的第一批學生,為中國的半導體事業打下了根基。

    遺憾的是,由於80年代產業化能力跟不上,大陸的半導體行業無奈掉隊。而彼時歐美日韓卻在發展中抓住了先機,不斷做大做強。

    當大陸想要奮起直追時才發現,差距已非短時間可以縮小。

    幸運的是,在今天的全球半導體產業裏,華人工程師數量龐大,在頂尖晶片設計公司裏的核心技術位置,華人佔據了大多數。這些資深工程師,都是晶片行業不可或缺的人才。

    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董事長尹志堯表示,自己還在英特爾工作期間就發現,英特爾內部研究所的組長、經理全部都是華人,真正從事技術研發的都是中國人,5nm以及3nm的三極管結構,也是由華人教授胡正明提出來的。

    「在半導體領域我們和歐美國家的差距,雖然至少是三代的技術,但這樣的劣勢只需要花5-10年的時間來挽回。中國人在美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只要肯為國貢獻,國內也一定有望實現技術突破的。」尹志堯曾公開說。

    長久以來,亞裔在美國深受歧視,能夠在行業中站上金字塔頂端的更是少數。

    在美國,有一個專門的詞用來形容亞裔面臨的一種無形升職障礙,叫「竹子天花板」。大概意思是,在一家企業中各個種族人群分別佔據不同的崗位,而這些崗位之間的界限通常很難打破,尤其是亞裔,往往大部分處於底層,少數處於中層,能夠進入高層的寥寥無幾。

    尤其在今天,美國排華情緒高漲,華人在海外的發展空間再一次被擠壓。這或許也是我們進一步吸引優秀人才、解決「缺芯之困」的機會。

    如何吸引並與這些人才共贏,是時候好好想想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