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網路企業海外上市史

    中國網路企業海外上市史

    本文覆盤了中國網路企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十年海外上市史,這會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中國網路公司的一些真實處境。

    1983年,劉鋼從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司法部秘書處,負責為部長撰寫日常報告。

    一年後,他感覺工作內容枯燥,想申請調職。有人勸告他,秘書身份可能會更容易得到提升。

    1985年,國家推行「第三梯隊」幹部改革。司法部挑選年輕幹部到基層鍛鍊,劉鋼被列入其中。他主動放棄了基層機關的崗位,選擇做一名基層律師。

    鍛鍊期滿,同事們紛紛回到司法部繼續職業生涯,但劉鋼沒有回去。他選擇留在律師行業。

    當時,中國律師行業剛剛興起,一切尚在矇昧期。劉鋼的主要業務是討債。

    從此,他過上了「討債民工」的生活:兩天兩夜擠火車硬座,睡一塊錢一晚的大通鋪,狂奔追趕欠款人,躲避債務人的打手與圍毆……

    轉折點出現在1989年。司法部和英國律師協會聯合啟動一個律師培訓項目。劉鋼申請並通過考試後,被選派往英國倫敦的一家律師事務所接受實習培訓。

    他想做當時在中國大熱的知識產權。但英國律所的一位高級合夥人建議他:「我建議你了解一下資本市場。」劉鋼問:「什麼是資本市場?」

    「中國那麼大的國家,早晚會有資本市場。」那位英國律所合夥人說。

    1990年,中國迎來屬於自己的資本市場,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先後開業。

    兩年後,中國放開私人合夥制律師事務所限制。劉鋼和兩個朋友在建國門外租下一間辦公室,創辦起自己的律師事務所:通商律師事務所。

    2000年,劉鋼得到職業生涯的一次關鍵機會。當時新浪正在衝擊納斯達克上市。如果成功,它將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網路公司。

    新浪的上市主體註冊在開曼群島。但中國法律對外資進入網路領域存在限制:禁止外資投資中國網路,也禁止外國公司在中國開展網路業務。

    為了繞過這些投資限制,劉鋼幫助新浪設計了一套複雜的控制架構。他將外國投資者和中國公司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法律合同相連接,使海外上市實體在沒有直接股權關係下,通過協議控制國內的運營實體。

    劉鋼用一紙VIE架構,拉開中國網路公司海外上市的大幕。

    2000年4月,新浪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同年6月、7月,網易和搜狐相繼完成納斯達克上市。中國三大門户網站海外上市,劉鋼均參與其中。這在律師行業非常罕見。

    此後20餘年,幾乎所有中國網路公司海外上市,均採取「新浪模式」的VIE架構。截至2021年5月,中國共有248家公司在美國上市,總市值高達2.1萬億美元。其中網路相關的訊息技術公司數量最多,比例達四分之一以上。

    然而,VIE架構也成為今後20年中美兩國股市博弈的支點。

    在劉鋼的表述裏,VIE架構「使境外投資公司在沒有直接股權關係的情況下,控制國內公司的運營」。

    但在美國國會的表述中,VIE架構則「保證了經濟利益流向外國投資者,同時對業務的經營控制留在中國公司」。

    這種特殊架構,成為中概股的典型特徵,也為中國網路公司20年海外上市路埋下爭議與危機的伏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十年海外上市史,是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網路公司目前處境的關鍵。筆者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礪石商業評論提供)

    圍獵中國公司:第一輪海外上市與做空潮(2010-2013)

    2011年11月1日,周鴻禕半夜趕回公司,把網址站、瀏覽器、投資者關係、財務、法務、公關等相應一堆主管都叫了過來。

    當晚9點,做空機構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趕在美國股市開市前,發出了針對奇虎360公司的第一份做空報告。1個小時後,報告送到周鴻禕手中。「Citron做空360時,我們覺得很驚訝。」他表示。

    當天,奇虎360的股票跌去約10%。

    7個月前,奇虎360登陸美國紐交所上市。和它一同登陸美國股市的,還有一大批中國公司。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2009年起快速復甦,國際資本市場活躍。同一時期,中國網路公司正在飛速擴張期,迫切需要資金。

    大批網路公司奔赴美國尋求上市。從2010年到2012年,高德地圖、奇虎360、優酷、土豆等網路公司先後成功在美國上市,開啟海外的中概股熱潮。

    (礪石商業評論提供)

    2010年共計約50家中概股登陸美股市場,中國公司海外上市的數量突破峰值,也吸引了「市場禿鷲」做空機構們的目光。

    渾水公司(Muddy Waters)射出第一顆子彈。2010年,渾水創始人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拋出一份30頁的東方紙業做空報告,東方紙業股價大跌,渾水一戰成名。

    隨後,以渾水、香櫞為代表的美國做空機構,相繼把槍口瞄準了分眾傳媒、奇虎360、新東方等中概股。其中網路公司成為被圍獵的中概股重災區。

    此輪做空機構圍獵下,超過40家中國企業不得不停牌、退市。中概股集體陷入信任危機。

    VIE是美國機構做空中國公司的一個關鍵靶子。「中國網路行業存在VIE結構。美國人認為你沒有法律規定,就永遠覺得心裏沒底。」周鴻禕說。

    2012年7月17日,新東方因為VIE架構調整,遭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調查。渾水隨即發布一份長達90多頁的做空報告,指出新東方VIE結構存在巨大隱患,缺乏控制力。

    48小時內,新東方股價跌去60%,股價創5年新低。

    新東方事件同時引發國際市場擔憂VIE架構,中概股普遍大跌。攜程、新浪等跌幅超過7%,噹噹網、奇虎360、網易、搜狐等跌幅超過4%。

    中概股做空潮爆發後,美國監管方進一步強勢出擊。2012年12月,SEC對德勤、安永、畢馬威、普華永道,以及德豪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分部發起行政訴訟。

    SEC要求他們提交9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審計底稿,但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拒絕了這一要求,他們不願觸犯中國法律。

    這一舉動導致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陷入沒有審計方的境地,迫使中國公司摘牌退市。

    中概股退市潮越演越烈。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由2010年的240餘家,減少到2012年的不足200家。

    (礪石商業評論提供)

    衝突頻發,中美兩國將審計跨境執法納入戰略經濟對話。2013年,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與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簽訂執法合作協議,正式開展審計跨境執法合作。

    但數據主權和保密問題仍是中美難以協調的矛盾。後續種種風波,也因此而起。

    盛宴下的暗影:阿里上市與中概股審查風暴(2014-2017)

    2014年9月,馬雲步入聯合國總部。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恆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引薦,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見面。

    他們兩個人站在電梯口,等潘基文上來時,陳啟宗對馬雲說了這樣一番話:「我知道阿里到美國上市是被逼的,香港沒有同股不同權,你是沒辦法。但是馬雲你要小心,美國人的手是伸的很長很長的。總有一天他會給你麻煩。」

    一個星期前,阿里巴巴9月19日在美國紐交所成功掛牌上市。狂歡充斥着整個華爾街。

    當晚,紐交所黑色大屏幕上,代表阿里巴巴開盤價的數字不斷滾動,持續攀升——70……80……90……

    「開盤價92.7!」一個聲音大喊。

    馬雲抬起頭,興奮地看了一眼屏幕上的數字。他拿起錘子,快速敲擊着一個金色銅鐘。包圍着他的人群隨即歡呼起來,閃光燈此起彼伏。

    經過2個多小時、12輪詢價,阿里巴巴股票在當晚23點53分最終開盤。開盤價92.7美元,比起發行價68美元大漲36.32%。融資總金額高達341.25億美元,創下全球歷史上IPO融資最高紀錄。阿里巴巴總市值達到2285億美元,超過100多個國家的GDP。

    多家美國券商和國際資本分享了這次資本盛宴。花旗、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均位列其中。

    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時,軟銀持股34.4%,為第一大股東;雅虎持股比例22.6%,居第二位。僅按阿里巴巴上市開盤價來算,軟銀和雅虎的持股市值已分別高達786.04億美元和516.41億美元,這還不算他們此前從阿里套現的部分。

    2014年是中國網路公司赴美上市的又一波高峰。除了阿里,京東、微博、途牛、智聯招聘等也先後登陸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全年共有12家網路公司在美完成上市。

    然而,就在阿里巴巴上市當月,美國國會中國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CESRC)發布了一份名為《中國網路公司在美國證券交易所的風險》的調查報告。

    報告用17頁篇幅指出針對中國網路公司上市的各項風險,直指VIE架構不值得信任。UCESRC宣稱:「許多美國法律專家認為,根據中國法律,VIE結構在技術上是非法的,並建議美國投資者不要進行此類投資。」

    同年雙十一當晚,馬雲在杭州阿里總部接受20分鐘的媒體採訪,談到支付寶上市時直接表態:「由於各種原因,阿里巴巴沒有辦法在A股上市,所以我們希望未來支付寶能夠在中國A股上市。」

    顯然,馬雲聽懂了陳啟宗的話。而要進一步理解這個表態,我們還需要把時間線拉回到三年前的支付寶拆分事件上。

    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央行要求申請支付牌照的支付企業對外資的持股比例作出聲明。5月,馬雲變更支付寶的所有權,終止了阿里巴巴集團對浙江阿里巴巴的控制協議。浙江阿里巴巴為支付寶的全資控股公司。這意味着,支付寶從外資控股變為了一家純內資公司。

    但馬雲此輪股權變更,此前並未跟董事會達成協議。木已成舟後,馬雲對雅虎和軟銀兩位大股東給出了相應補償。

    2011年7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雅虎和軟銀就支付寶股權轉讓事件正式簽署協議。支付寶控股公司承諾上市時給以阿里巴巴集團一次性的現金回報。回報額為支付寶上市時IPO價總市值的37.5%,不低於20億美元且不超過60億美元。

    馬雲為此背上「不守誠信」,「打擊國外投資者對中概股VIE信心」的罵名。他罕見地主動接受國內媒體大篇幅獨家專訪,出面解釋一切都是為了支付寶合規獲取支付牌照。

    「我說,兄弟,你如果搞個小合資企業,沒關係。你搞的是支付寶,是金融,越來越觸及到敏感地帶。金融是數據,一定會出問題的。楊致遠不相信,但後來他們相信了。」馬雲在接受《時尚先生》專訪時說。

    但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馬雲是拿政府做擋箭牌,對此抱以譏笑嘲諷居多。馬雲憤而退出微博。

    退出前,馬雲發出了最後一條微博。沒有文字,只有標點:問號,歎號,以及一串省略號。

    支付寶分拆三年後,2014年螞蟻金服成立,從支付領域進軍普惠金融。

    六年後,就在螞蟻金服上市前夕,馬雲2020年10月底在外灘金融峰會做出了那篇著名的演講。11月3號,上交所和港交所先後發出緊急通知,暫緩螞蟻金服科創板和H股上市。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九年前,馬雲沒有高估中國政府的決心。

    洪流入海:A股、H股新經濟改革(2018-2019)

    2018年兩會期間,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餘談到中國新經濟公司海外上市時稱,限於當時的特定製度環境和市場容量,一些主體在中國的新經濟企業選擇到境外上市,這是好事。但國內沒有享受到它們增長的成果,也是一個遺憾。

    「進入新時代,這個遺憾就不能再發生了。」劉士餘說。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說出這句話的雷軍,再一次把小米推上時代風口。他要讓小米成為第一個內地A股和香港H股同步上市的網路公司。

    2018年5月3日,雷軍手握兩款小米手機,親自飛往香港拜訪香港首富李嘉誠。就在同一天,小米向港交所遞交上市招股書。李嘉誠愛將霍建寧向媒體證實,李嘉誠斥資2.3億港元認購小米股票。除了李嘉誠,國內兩大網路巨頭馬雲、馬化騰也一同認購小米股票。

    在內地,小米更是創下12天「閃電」上會記錄。同年6月7日,小米向中國證監會申請發行CDR(存託憑證)上市,同天被受理。14日,小米更新招股說明書,當晚收到證監會下發的反饋意見,定於19日上會審核。

    彼時,中國證監會和港交所正在爭相推進新經濟上市改革。

    2017年12月,港交所發布《有關建議設立創新板的框架諮詢文件》的市場《諮詢總結》,宣佈接納采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

    3個月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允許在境外上市的新經濟企業在內地A股市場發行CDR(存託憑證),推動包括網路在內的新經濟企業回歸A股上市。

    然而,小米突然被叫停在內地CDR上市。2018年6月14日,證監會針對小米發出84問。五天後,小米宣佈,推遲召開發審委會議審核公司的CDR發行申請。先在香港上市之後,再擇機通過發行CDR的方式在境內上市。

    香港上市也一波三折。當年7月9日,小米公司在港交所完成上市。上市當天,小米股票被納入恒指綜合成分股,按照正常情況將進入港股通,允許中國內地投資者直接購買小米股票。

    不料滬深交易所在7月14日突然發出通知,以「內地投資者不熟識」為由,暫拒同股不同權公司、外國公司股票及合訂證券納入港股通範圍。小米公司被拒之門外。

    兩天後,港交所CEO李小加緊急從香港飛往北京,與中國證監會相關負責人碰面談判。「一直幾個星期、幾個月來我們都在跟內地證監會溝通,最好這次都包進去,按正常滬港通、深港通程序往前走。但是內地交易所可能有些不同意見。」李小加說。

    這次爭端,關係着中國網路公司上市的未來走向。通往新時代的大門能否打開?

    中國網路公司長期只有赴美上市一個選擇,皆因內地A股和香港H股過去不接受同股不同權架構。即使港交所鋭意改革,流動性差仍將成為網路公司赴港上市的關鍵掣肘。

    只有港股通接納新經濟公司,來自中國內地的巨量資金得以南下,東方世界的大門才能真正面向網路公司開啟。

    風波是暫時的,方向是確定的。

    2018年,港交所重新摘下全球交易所IPO排行榜第一名桂冠,全年IPO募資額高達2778.5億港元,創下2010年以來新高。

    全年共有28家新經濟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其中小米和美團以426.1億港元和331.4億港元,分列香港上市募資額年度第二、第三大公司。

    2019年10月,上交所與深交所發布公告,小米和美團納入港股通。

    乘此勢頭,包括阿里、網易、京東等在內的中國網路公司紛紛從海外回歸,爭相赴港二次上市。到2021年,香港市場已經集齊騰訊、阿里、美團、快手、京東、小米、百度、網易八大網路巨頭。

    (礪石商業評論提供)

    同一階段,中國網路公司赴美上市迎來第三次高峰。2018年和2019年分別有38家和32家中國公司赴美國上市,其中大多以網路新經濟企業為主,包括愛奇藝、鬥魚、網易有道等等。

    2019年10月,中美雙方就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存放在中國內地的在美上市公司審計工作底稿調取事宜達成共識。中國證監會答記者問時表示,雙方「保持着暢通的合作關係」。

    一切都顯得欣欣向榮。

    人們沒有料到,就在一年之後,新的危機如火山熔岩般,積蓄已久,噴湧而出。

    新危機時代:滴滴、字節、拼多多們的困境與未來(2020-今天)

    7月1日,建黨100周年大慶。當天凌晨,滴滴赴美上市,融資44億美元。

    這場自2014年來中國公司在美國最大的IPO,沒有敲鐘照片,官網沒有公告,媒體少有報道,員工不發朋友圈。

    7月2號,中國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稱,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據《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註冊。滴滴上市,才出現在微博熱搜和媒體頭條上。

    7月9日,滴滴公司旗下25款app全體下架。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曾在其領英主頁上發布2萬字長文《改變中的世界秩序》。他指出,衡量全球衝突的「民粹主義指數」(Populism Index)如今已經達到歷史高點。

    「我們正在走向兩極分化和民粹主義的深淵。」達利歐警告,今天我們面對的貧富分化、政治兩極化和極端民族主義,和二戰時期極為相似。

    (礪石商業評論提供)

    2021年3月25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布公告,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最終修正案。法案規定,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將被摘牌退市。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回應稱:「HFCAA完全是對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的無理政治打壓,嚴重扭曲美國自己一向標榜的市場經濟基本準則,也剝奪了美國投資者和美國公眾分享中國企業發展紅利的機會。」

    美國PCAOB官方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4月,不接受PCAOB檢查審計底稿的外國上市企業中,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企業佔近90%。

    滴滴用靜默上市,成功把自己扔進了中美股市博弈風暴中的颱風眼。

    7月7日,人民日報旗下「踏浪青年」公眾號,連發兩篇報道評論滴滴事件:「滴滴遠沒有到挾就業以令政府的程度。如果之後滴滴死了,司機換一個平台接單,我們換一個平台打車,生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7月8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Chris Van Hollen呼籲美國證交會徹底調查滴滴上市事件。

    網路正值多事之秋。一些事情連起來看,變得耐人尋味。

    滴滴事件之前,今年3月,黃崢卸任拼多多CEO;5月,張一鳴卸任字節跳動CEO。

    此前不少人將這看做網路反壟斷的結果。但他們忽略了一條關鍵線索:

    滴滴、拼多多均在美國上市。至於字節跳動,特朗普對Tiktok的禁令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而在香港上市的騰訊與美團,馬化騰和王興至今安坐CEO之位。

    最近所有在我們身邊接連發生的網路震動,都在向我們傳遞出一個信號:

    中美股市博弈中,過去美國積極進攻,中國被動防守的局面將成為歷史。中國監管的決心和行動,已經初露端倪。

    有的網路公司,還停留在前20年的慣性思維裏;有的網路公司已經駛向新港口。

    他們註定迎來截然不同的命運。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