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為什麼中國這屆「股神」不行了?

    為什麼中國這屆「股神」不行了?

    1988年,一位浙江年輕人管理的倉庫被盜,有人懷疑是他監守自盜,報了案。雖然後來調查結果他是清白的,但這件事深深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和對工廠的熱情。

    這位年輕人毅然辭職,開啟了他的投資生涯。靠着「投機」國庫券,他賺到了第一個百萬,然後投資股市,在股票電真空上賺到第一個10倍,1993年成功預測股市大頂讓他一炮而紅。

    他叫楊懷定,但在資本市場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楊百萬,中國第一代「股神」。

    在之後數十年中,從楊懷定到王亞偉再到徐翔,每個名字喊出來都如雷貫耳,他們不斷用收益率把自己推向神壇,用長達數年的時間來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

    不過,之前的股神只限於圈裏,名未遠揚。在最近一年中,股神不太一樣,除了張坤,還有醫藥的葛蘭、半導體的蔡嵩松和消費的胡昕煒,數量不僅特別多,還火出圈了。

    正如他們迅速走紅,他們黯淡的速度,也比任何一屆股神都迅速。為什麼這一屆股神跟以往都不一樣,本文試圖從基金公司運作模式、宏觀環境、追明星與追股神的本質等方面來探討這個話題。

    契機:放水與抱團

    上一場股市狂歡,是從疫情開始的。

    以美股為例,六大科技股2020年全年悉數暴漲,特斯拉飆升681%,蘋果大漲82.33%,亞馬遜大漲71%,微軟漲42.32%,谷歌漲25.38%,FB漲28.35%。

    在A股,各行業的龍頭股掀起了一場狂歡,2020年初,市值超千億的個股只有60餘隻,一年後,達到152隻。

    幾乎所有教科書和證券投資書籍都告訴我們,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為什麼現在不靈了?關鍵在於兩個變量:各國央行「放水」、投資抱團。

    沒人知道疫情會持續多久,通常而言,最穩妥的應對方式是減少投資、削減消費,量入為出。為避免經濟進入休克,強刺激勢在必行,各國政府開始了大規模的撒錢計劃。美國更是繞過銀行和金融市場,以直升機撒幣的方式刺激消費。

    對於投資者而言,在流動性較為充裕疊加經濟不確定的情況下,資金偏好確定性強的優質資產,消費和高景氣龍頭股成了避風港,這樣的共識形成了全球資金抱團的基礎,所以我們看到了美股科技股暴漲。

    A股也開啟了一場抱團盛宴,瘋狂程度空前。2020年的抱團十分極端,機構只選千億市值以上各行業的龍頭股進行爆買,其他個股一律無視,甚至出現3000多隻個股下跌,指數暴漲的情況。

    這些龍頭股,在資本市場被戲稱為「茅」,茅台的茅。

    2020年初,在60餘隻市值超千億的個股中,再剔除一些不符合「茅」標準的,資金只炒40隻所謂的「茅」。

    這40家「茅」股,剔除大股東持股,能流通的市值估計在4-5萬億,而全國公募基金2020年管理規模高達19.89萬億。如果機構都扎堆在這40隻股上,這是一場機構空前的抱團。

    據統計,截止2020年底,管理規模超過500億的基金經理有22位,僅是這22名基金經理掌管1.55萬億資金,就可以輕鬆控盤所有的「茅」。抱團行為讓白馬股漲不停,典型的如2020年,茅台股價大漲72%,市值飆升了1.05萬億。

    股價中短期上漲往往是因為流動性,跟基本面沒什麼關係。但上漲是有極限的,抱團股的極限並不在於其股價與估值,而是市場的整體流動性平衡。

    抱團本質上就是坐莊,只要抱團,誰都可以雨露均霑,這是締造這一代「股神」們最大的契機。

    基金公司的造星運動

    這些基金經理能夠管理如此大的規模,固然仰賴牛市和抱團帶來的漂亮淨值、基金公司較高的知名度和強大的渠道零售能力,但也不能忽視媒介的造勢和基金公司的主動營銷,尤其是打造明星基金經理。

    為什麼基金公司要掀起一場造星運動?一是因為基金不像其他產品那樣具有很好的辨別度,大部分基民很難辨別基金的好壞,基民很容易接受基金公司和銷售平台的推薦。

    二是基金公司並不是靠基金收益賺錢,盈利主要靠收取基金管理費。基金公司為了賺錢會想盡方法提高基金銷售規模,「股神策略」是一種很有效的營銷方式,基金公司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推一批新的明星基金經理,一般都是短期表現最好的一些。

    所以我們看到,基民飯圈化成了2020年一道獨特的景觀,他們用熱捧明星的方式為明星基金經理打call、編段子、成立後援會為其打榜。

    同時,基民進入瘋狂買基的狀態,只要哪個基金經理被基民看上,他的基金規模就可以瘋狂暴漲。

    酷愛白酒的基金經理張坤,2019年還只掌管319億資金,到了2020年底,其在管的基金總規模達到了1255億,成為中國公募歷史上首位管理規模突破1000億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

    (市值榜授權使用)

    2020年特定事件導致的放水給了基金經理們大展拳腳的契機,共識形成了抱團的基礎,再加上財富效應和名人效應,共同把明星基金經理送上了神壇。

    除了張坤,消費之王劉彥春、偏好科技的劉格崧等一批明星基金經理迅速成為2020年新一代「股神」。

    基金公司和銷售平台無疑是這場運動的幕後推手和贏家。藉助這場追神運動,全市場共有1432隻新基金成立,累計募集規模高達3.2萬億元,要知道,公募基金總規模也才20萬億。

    對於任何一家基金公司來說,這都是十年難遇的豐收年。

    盛況下的裂痕

    2021年,一切都變了。

    隨着M2減少、經濟恢復增長加上通脹,資金對於抱團股的偏愛必然會減弱,對於未來應該配置什麼樣的板塊和行業,基金經理們有意見分歧,資金也逐漸分化。

    抱團族瓦解的開始,是在一季度內部交流時。當時有傳言,興全基金老將董承非已對A股市場持悲觀態度,他也是這麼做的,管理的興全趨勢混合基金一季度末股票倉位相比去年年末快速下降了11.65%。

    三一重工和順豐控股直接被董承非踢出了十大重倉股,大幅減倉三一重工的還有社保基金。

    三一重工成了一隻 「垮莊」的抱團股,股價自2月18日最高價49.70元一路下跌,到7月6日股價只有26.23元。順豐控股的情況差不多,從高點124元,到現在只有65元。

    抱團股垮莊的代價巨大的。市值榜統計了一季度部分基金出逃的重倉股,大量個股短期跌幅接近腰斬。

    (市值榜授權使用)

    更多的白馬股,一片狼藉。

    春節過後,火鍋「茅」海底撈率先下跌,從美股最高85.75港元一路摔到了36.2港元,四個月時間跌去了58%,市值縮水2600億港元。

    水「茅」農夫山泉也沒有好到哪兒去,跌得太多以至於投資者對於福島白桃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麻木了,家電「茅」格力頻頻拋出回購計劃難以挽救股價下跌之勢,真正的貴州茅台股價也從2600元跌到了2000元。

    除了一部分基本面好的個股股價能夠短期漲回去,大部分還在不斷創階段新低。

    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也有不同程度的回撤,大量基金回落超15%,要知道,很多基民的進場時間是在2021年一季度,目前深度套牢。

    比如,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2021年一季度規模暴增了200億,行情也是在一季度反轉,基金淨值下滑,到目前為止從最高點回落了16.9%,這200億資金留在了高崗上,直接浮虧34億。

    抱團股一旦下跌,有了賠錢效應,就會觸發下跌的正反饋,越跌越賣,越賣越跌,跌着跌着各種「利空」就會接踵而至,市場會為進一步下跌找悲觀預期。

    沒人能想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基金公司造星運動,很快迎來了它的至暗時刻。

    第一代股神張百萬93年靠電真空成名,輝煌了15年,2004年靠重組股成名的王亞偉,高光時刻有7年,2011年憑重慶啤酒成名的徐翔,輝煌了5年,2016年開始靠核心資產股成名的陳光明,高光時刻有4年,而張坤們這一代股神,在不到1年後就開始走下神壇。

    網路時代,人們更喜歡去流量聚集的地方。威名遠播,積聚起大量粉絲,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同樣,從大眾視野離場也只需要很短的時間。

    在春節前後才上車的基民對待基金經理的態度180度大轉彎,從「坤坤勇敢飛,iKun永相隨!」變成了「張坑」「沒有白酒,你一無是處」。

    應援口號既是把他們送上神壇的力量,也是把他們拽下神壇的力量。

    結語

    跌落神壇,更大意義上是一種主觀看法。

    有一種社會心理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人際期望效應」,最開始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學習以及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

    這是一種期待的力量。

    當粉絲們為愛豆打投做數據時,希望的是愛豆越來越紅,從而能獲得更多的出鏡機會、拿到更多的商務和影視資源。當基民們為坤坤子們搖旗助威時,希望的是更多人買入,希望基金經理能給自己更好的回報。

    不同的是,數據能讓一個十八線明星實現躍升,卻無法讓基金經理取得更好的成績。相反,基金經理如果過度的追捧熱點,很容易造成淨值的大幅回落,而且資金規模越大,基金經理通常越不可能跑贏市場。

    當「羅森塔爾效應」失效的時候,老師和父母覺得孩子「朽木不可雕」,在基民心裏,他們的股神也跌落神壇了,這就是追星裏的脱粉回踩。

    基金公司和銷售平台卻安然無恙,造神和捧神是他們的營銷模式,上一批股神之後,他們還會給你推薦最新的股神。

    站在高崗上的我們除了罵完「菜狗張坑」後,是永不入坑還是換下一個牆頭?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