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貝索斯憑什麼能上天?真相沒那麼簡單

    貝索斯憑什麼能上天?真相沒那麼簡單

    世界首富真的上天了。

    7月20日,傑夫·貝索斯,亞馬遜公司創始人,離婚付383億美元「分手費」眼都不眨一下的世界首富,乘坐自家公司的「新謝潑德」號火箭完成了自己首次太空之旅。同去的還有他的親弟弟,一位名叫芬克的82歲老太太,以及18歲的高中畢業生奧利弗·達曼。老太太曾經是美國宇航局的候選航天員,沒想到50多年後終於等到了上天的機會。達曼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宇航員,而芬克以82歲高齡成為最年長的宇航員。

    富有戲劇性的是,老爸或者爺爺出錢的富家子弟達曼本來買的是下一次飛船的票,因為前面一位付費者臨時掉鏈子候補上位,航天史上一老一少同時上天的巧合,彌補了貝索斯略帶缺憾的飛行。

    9天前,一向以冒險和出格獲得品牌影響力的英國商人理查德布蘭森再一次創造了頂級案例,成功截胡,早於貝索斯飛往太空,成為乘坐自家航空器飛往太空的第一人。雖然沒有越過公認的空天界限卡門線,但布蘭森拿到了美國宇航局的太空飛行認證。悲催的貝索斯,已經煮熟的鴨子,就這麼飛了。世界首富就被這麼擺了一道。

    貝索斯不是搞電商的嗎,什麼時候跑去造火箭了?其實,要論搞火箭,貝索斯的動作比馬斯克還要早。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於2002年成立,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成立於2000年。

    貝索斯的太空夢,從兒時就已經開始了。母親16歲時就懷上了他,他親爹那時才18歲,其實就是倆小孩戀愛意外懷孕,後來母親帶着他嫁給了一個古巴移民。

    上天的夢想,源自5歲那一年。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5歲的貝索斯和大人們一起在電視上見證了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貝索斯上天的日子,7月20日,正是阿波羅11號登月52周年的紀念日。

    1982年,18歲的貝索斯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致辭就說過,他計劃「為200萬到300萬人在地球軌道上建造太空酒店、遊樂園和殖民地。」現在的貝索斯干的,就是他高中畢業時的夢想。

    和馬斯克一樣,貝索斯也是《星際迷航》系列的超級粉絲。2016年的電影版《星際迷航》中,他還客串了一名船員,算是圓了自己多年的追星夢。

    歡迎參加本次太空之旅!在將近11分鐘的旅行中,火箭將以3馬赫速度起飛,在接近卡門線附近(海拔100公里處)完成太空艙和助推器的分離,接着,太空艙繼續向上,短暫超越卡門線。這時候,您可以在失重狀態下,透過太空艙的巨大窗户,好好觀賞處於身下的藍色地球。最後,太空艙將會藉助降落傘,以時速1.6公里的狀態降落回地面。

    那麼問題來了,貝索斯和馬斯克,為什麼想上天就真能上天?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嗎?很多人覺得,他們靠一己之力幹了一個國家乾的事,簡直就是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體現。其實,真相併沒有這麼簡單。

    這事要從美國NASA和前蘇聯的恩怨情仇說起。1961年4月12日這一天,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登上太空。美國總統甘迺迪知道後勃然大怒,覺得這是「美國的奇恥大辱」。23天之後,美國第一個宇航員也登上了太空,算是掰回了點面子。這個人就是謝潑德,相當於中國的楊利偉。大家這下知道為什麼貝索斯把火箭命名為新謝潑德號了吧?

    接下來,美國開始了和前蘇聯堪稱喪心病狂的太空競賽。從1961年開始,NASA的預算開始大幅度增加,最高的1966年,佔到美國財政預算的4.41%,而現在,NASA的預算僅佔美國財政預算的0.4%。

    1969年,阿波羅11號率先登月成功,美國舉國狂歡,太空競賽,美國從落後到反超。接着,NASA開始研究航天飛機,從1981年第1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開始,一共研製了5架。不幸的是,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升空的過程中爆炸,7名宇航員以身殉職。2003年1月22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時,又出現爆炸性事故,7名宇航員犧牲。

    冷戰已經結束,太空競賽沒有了對手,從那以後,美國的航空航天業開始收縮,2010年9月,NASA進行最後一次航天飛機飛行,美國「航天飛機時代」正式結束,進入「後航天飛機時代」。

    正是從這時起,NASA通過太空法案協議、商業軌道運輸服務等項目,開始引導並扶持民間宇航公司進入它的一些任務領域。這也是美國一直以來的策略,國家只幹引領的事,成熟業務交給私營公司去做,把政府的錢花在更尖端的領域,比如火星探索。

    按照新的思路,私人公司可自主開展航天器的設計、製造,私人公司或學術研究機構還可以有償使用NASA的設備和技術。這種做法既鼓勵了創新,還節省了經費。據估計,SpaceX開發獵鷹9號火箭的費用,僅是以往同類項目的1/3。

    實際上,美國在太空探索上的投入雖然佔財政開支的比例在減小,但在總量上總體一直在持續增加,只不過這些錢通過補貼和購買民營公司的科研和服務,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

    可以看到的事實是,一旦太空科研和太空事業轉到民營機構,成本可以壓得非常低。馬斯克曾經說過,原來俄羅斯送一名宇航員到太空國際空間站,需要9000萬美元,而他的公司可以把價格降到50萬美元。

    過去,火箭飛船都是一次性的,上天后就再也回不來了。而無論貝索斯還是馬斯克,在技術上都有一個重大突破,那就是火箭和飛船的重複利用。商業化運營後,「船票」價格可能降到幾十萬美元。到那時,「太空旅行」說不定會成為富豪和中產階層的常備旅行項目。再往後,沒準還有太空酒店,讓有錢人在太空住幾個晚上。

    當然,NASA的錢也不是那麼好拿的,競爭者必須墊付部分研製費用,並達到研製目標,才能獲得政府經費。有經濟實力的公司很多,有實力又有夢想的企業家不多。而索貝斯的藍色起源和馬斯克的SpaceX,恰恰就是其中突出的兩個。曾經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競賽,現在變成了貝索斯和馬斯克的大佬PK。

    馬斯克和貝索斯這對「冤家」很早就互相看不順眼了。目前看來,雙方互戰回合有輸有贏。早在2015年,藍色起源成功實現了對新謝潑德火箭的軟着陸回收。而在那之前,SpaceX一直嘗試回收獵鷹9號火箭均未成功。為此,貝索斯沒少在各種場合嘲諷馬斯克。當然,馬斯克也沒少懟貝索斯。他不止一次在Twitter說貝索斯是「抄襲者」,還時不時戳他的痛處,說藍色起源的「任何火箭都還沒有將航天器送入軌」。畢竟,SpaceX已經三次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並且在今年4月打敗藍色起源和另一家公司,拿到NASA 28.9億美元的獨家合同,為「重返月球」計劃建造着陸系統。

    不過,無論這兩人怎麼鬥,對NASA而言都是好事。為了獲得NASA的支持,民營公司會想盡辦法降低成本,追求技術突破,以打敗競爭對手。可以花更少的預算,得到更優質的技術承包商,何樂而不為呢?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無數了不起的成就,只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第一位航天員上天到建立了自己的空間站,從「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到「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的飛速進步。

    與此同時,鼓勵民間資金進入太空的嘗試也全面展開,近幾年,已經有不少投資進入到民營航天領域。可以想象,不久的將來,會有優秀的中國民營公司脱穎而出,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加油添彩。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