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股價大跌市值蒸發近千億,「中國巴菲特」逃離比亞迪

    股價大跌市值蒸發近千億,「中國巴菲特」逃離比亞迪

    7月14日,A+H股的新能源概念代表比亞迪股價遭受重挫,截至收盤,比亞迪A股收跌7.47%,比亞迪H股收跌5.64%,兩股合計蒸發386億元。截至7月16日上周五收盤,比亞迪股價累計跌幅達16%,總市值蒸發近1000億元。

    這輪股價下降的原因,大多數分析師認為和港交所近期披露這則消息有關。7月8日和9日,有「巴菲特愛將」之稱的李錄所創的喜馬拉雅資本連續減持比亞迪H股,共計1077.15萬股,涉資24.39億港元。其中,7月8日,喜馬拉雅資本減持比亞迪H股714.4萬股,每股均價227.6229港元,套現逾16.26億港元,持股比重由7.03%降至6.35%;7月9日,喜馬拉雅資本再度以每股224.18港元均價賣出363萬股比亞迪股份H股,套現8.13億港元,持股比例從6.35%下降至6%。

    據比亞迪2020年報,李錄是繼巴郡後,比亞迪的第二大H股股東。上周減持的還有大股東、比亞迪三大創始人之一的夏佐全,據公告披露,他在上周的連續4個交易日減持比亞迪A股,套現超24億元,持股比例也降至2.97%。5月,夏佐全也宣佈減持不超過1200萬股,預計可套現超過20億元。

    今年更早時候,比亞迪副總裁、王傳福妻子李柯在1月份減持100萬股,套現約2億元。2月,比亞迪創始人之一呂向陽實控的融捷投資,也是比亞迪第二大股東,減持753.22萬股,套現超過10億元。呂向陽同時也是王傳福的表哥,坊間傳聞,王傳福決定創業時,並沒有足夠的錢開辦公司,所以借了呂向陽200萬作為創業啟動金,之後王傳福就創辦了比亞迪電池。

    大股東在今年持續減持,特別是李錄早在2002年就投資了比亞迪。2008年,巴菲特經由李錄的推薦也買進了比亞迪的股票,其後更成為資本市場經久不衰的案例。比亞迪股價在今年屢創新高,王牌車型比亞迪漢在7月20日也迎來第10萬輛下線。

    根據7月5日公布的產銷快報,比亞迪6月新能源汽車市佔率將會超過17%,並且比亞迪將再次超過特斯拉,成為6月份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最高的企業。但李錄和夏佐全為何選擇在此時出手減持,其動機就顯得很讓外界敏感。

    減持是因為股價虛高

    招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研究部經理白毅陽分析李錄為何減持時表示,「除了李錄的喜馬拉雅資本,比亞迪董監高夏佐全、呂向陽、李珂等今年都有減持;基金減持一般是獲利離場,而高管一般是出於個人原因或者是對後面股價走勢的預判進行減持。」

    時間回到2002年,當時比亞迪只是一家羽翼未豐的中國電池公司,剛剛在香港證交所首次公開募股,李錄便首次進行了投資。在創立自己的基金後,李錄再次買進比亞迪股票,最終將與芒格共同經營的1.5億美元基金中很大一部分都投向了比亞迪。

    2008年,芒格拜託中美能源控股公司董事長索科爾前往中國,為巴郡調研比亞迪。索科爾盡調回到美國後,與芒格一同勸說巴菲特投資比亞迪。

    2008年9月,巴郡向比亞迪股份投資2.3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10%的股份,2.25億股。巴菲特戲稱自己是在芒格的「逼迫」下投資的比亞迪。13年來,比亞迪的股價翻了約20倍,巴菲特也從這筆投資中獲取了豐厚的回報。

    李錄在2020年4月出版的《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一書中具體解釋了投資比亞迪的三個關鍵點:

    比亞迪恰好擁有天時地利人和,處在對的行業和環境中,在恰當的時候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公司的工程師文化讓比亞迪擁有解決重大難題的能力,投資比亞迪的時候,我們在價格上是有很大安全邊際的。

    比亞迪就像一台不斷學習的機器。這個公司十年前才正式進入到(汽車製造)這個行業,八年前才生產出第一輛車。身處一個要和全球所有品牌激烈競爭的市場之中,他們不得不全力以赴。而且他們從來沒有什麼所謂的本土競爭優勢,因為中國汽車行業從開始就是對所有國際品牌開放的。

    這家公司還是有兩下子的。他們憑着工程師文化和事在人為的精神,持續證明着自己在解決複雜的工程技術難題上的能力,並總是能夠比其他大多數人找出更高效、更省錢、更優化的解決方案。這點在製造業中是個優勢。

    但段永平卻一直不看好比亞迪,他認為BYD是沒有「護城河」的企業,「事實上,BYD是剛剛越過了別人的護城河」。從來沒有可以依靠成本優勢成為「護城河」的。段永平補充道,很少有企業能長期維持低成本的,製造業好像沒見過。而且靠自己產品賣低價的企業就很難有長久的,至少我沒見過。

    在2012年一次採訪中,段永平表示,巴菲特投比亞迪只投了他管的錢的千分之一,大家還是不要太當回事的好。實際上巴菲特一直不太情願投,但可能是受李錄的影響。最後他還預測,現在(2012年)應該還有200-300%的利潤,10年以後賣不賣出比亞迪股份就不好說了。

    綜合以上觀點,再加上基金投資者和高管相同時間段紛紛減持,其實背後原因一目瞭然,比亞迪當前股價明顯虛高,遭遇看空拋售是一個必然結果。但這和新能源大行業並沒有直接關係,華夏基金投資研究部總監鄭澤鴻就公開表示:新能源板塊是一個長期向上的賽道,行業天花板很高。尤其是新能源車,處於滲透率快速提高的階段。根據7月9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6月份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的滲透率達到了12.76%,創歷史新高,新能源車的盈利也超預期,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投資的賽道。

    紅利期已過,比亞迪不進則退

    4月份,比亞迪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財報,其中營收198.9億,淨利潤8.08億,按月2020年第四季度分別下降7.9%和26.5%。不僅如此,今年第一季度比亞迪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約為1.42億元,按年下滑97.13%。

    東莞證券分析稱,比亞迪第一季度的毛利率為12.6%,按年減少5.06%,按月減少3.995%,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營業成本增加,預計比亞迪2021-2023年EPS分別為1.79元、 2.43元、3.19元,對應PE分別為91倍、67倍、51倍,給予謹慎推薦評級。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整車業務賺錢實在太難!我們要求基金經理們儘量避開整車業務的企業。」目前國內汽車產業的集中度太低,沒有任何企業的產品擁有較好的定價能力。比亞迪雖然有全產業鏈的先發優勢,但利潤來源過於依賴政府補助也是個問題。

    《巴倫周刊》中文版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潛力巨大,但是車企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這個行業將進入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比亞迪作為最早進入的領軍者,儘管優勢明顯,但是隨着強者的進入,這一優勢將可能被削弱,尤其是經過2020年的大漲,已經透支了部分未來的增長預期。

    2015年,比亞迪全年新能源車銷量為6.2萬輛,按年增長234.7%,首次成為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銷售額達到220億元,首次比傳統燃油車高出30億元。

    2015年-2018年,比亞迪連續4年成為全球新能源銷冠。2016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10.02萬輛,按年增長62.3%,超出第二名特斯拉2.4萬輛;2017年銷量為11.37萬輛,按年增長13.7%;2018年銷量為24.8萬輛,按年增長118%。

    但這一神話被特斯拉在2019年以36.8萬輛的銷量終結,比亞迪以22.9萬輛位列第二;2020年特斯拉銷量達49.95萬輛,到2021年上半年再以超38萬輛的交付數據遙遙領先。有分析師預計,特斯拉2021年銷量將在84萬-100萬輛之間。

    不僅是特斯拉,大眾、寶馬等都在積極「觸電」。大眾提出2021年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目標,寶馬預計2030年實現電動車累計銷量1000萬輛。

    造車新勢力的交付量也不斷提速。2021年上半年,蔚來汽車已完成交付41956台,達到去年全年交付量的95.9%;小鵬汽車上半年累計交付量達到30738台,超過2020年全年的交付量,是2020年同期的5.6倍;理想汽車半年累計交付量達30154台,其中二季度按年增長166.1%。

    另外隨着汽車行業大變局下半場的開啟,比亞迪之前的專利技術和成本優勢不再顯著,反而在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出現了明顯劣勢。

    智能化是智能電動車行業未來的必然戰場。招商證券資管的研報指出,特斯拉擁有自研自動駕駛晶片,目前自動駕駛系統已經能夠實現L3級別駕駛輔助,在全球行業內處於領先水平,唯對於中國交通環境的適配程度較低;比亞迪僅支持L2級駕駛輔助,有自研駕駛輔助系統。

    比亞迪的出身本質上是個製造企業,在智能化方面,並不佔優勢,目前更多是選擇而與Auto X、百度戰略合作的方式彌補短板。對比比亞迪漢和Model 3有知乎網友表示,漢像安卓手機,賣的是硬件;特斯拉像蘋果手機,賣的是系統。硬件,漢完爆特斯拉;但比系統,國產車機系統就是一個大號安卓平板安裝了個廠商自己的軟件。

    市場對於新能源車企的估值,很大一部分並不是來自汽車業務。摩根大通的分析師Adam·Jonas表示,他對於特斯拉60%的估值都來自汽車以外的業務,包括電池供應業務、自動駕駛業務、備用電式電源業務、保險業務。

    瑞銀分析師Patrick·Hummel也表示,在他給特斯拉7000億美元的估值中,汽車業務的價值約為2000億美元,剩下的5000億美元用於其他所有業務。「這一價值的最大份額可以由軟件產生,主要是自動駕駛。」他認為,到2025年,特斯拉幾乎一半的利潤將來自軟件。

    顯然,在智能化領域,至少說目前的比亞迪並不佔據優勢,140倍的靜態市盈率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過高了。

    毋庸置疑,智能電動車是一條前景廣闊又競爭異常激烈的賽道。但對於比亞迪這個個體來說,在整車業務上,往上要追趕特斯拉,往下要提防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不僅要正面面對傳統車企的轉型發力,還要應對網路公司甚至地產公司的跨界而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不確定性極強的賽道,電池技術的進步、補貼政策的變更、經營模式創新都隨時可能會發生顛覆性變化,進而影響到行業格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