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Tesla不哭:炒幣小虧、賣車大賺

    Tesla不哭:炒幣小虧、賣車大賺

    Tesla迎來了2021年第二季度的財報。

    數據顯示,Tesla第二季度營收為119.5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0.36億美元增長98%;淨利潤為11.42億美元。

    淨利潤這一數字高得驚人,它是第一季度淨利潤4.38億美元的兩倍多,是去年同期淨利潤的10 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季度,Tesla碳積分收入僅為3.54億美元,即使不計算這筆收入,Tesla靠賣車和賣能源產品依舊實現了盈利。

    這樣的增長,主要得益於Tesla飆升的汽車產量和交付量。公司第二季度生產了20.6萬輛電動汽車,按年增長151%;共交付了20.1萬輛汽車,按年增長121%,其中Model 3和Model Y總計佔了19.9萬輛,按年增長148%。

    但Tesla依舊危機四伏。CEO馬斯克此前承諾要在今年實現的計劃,比如4680電池的量產、建造新工廠、推出Cybertruck新車型等等,目前都沒能實現。新項目已經落後於計劃,而在中國區,Tesla深陷負面輿論的泥沼中難以脱身。

    財報發布後,Tesla股價在盤後交易中僅上漲0.99%。

    不過馬斯克依舊我行我素不按常理出牌,並且對公司自信滿滿。馬斯克在Tesla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今後他可能不再出席季度盈利電話會議,「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我說。」

    要點概覽

    1、二季度,Tesla中國區的銷量按月下滑,剎車失靈等安全事故對Tesla的負面影響開始逐漸顯現。

    2、二季度對於Tesla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Tesla第一次靠着賣車和賣能源產品真正實現了盈利。

    3、Tesla二季度炒比特幣虧損2300萬美元。

    4、Tesla的德克薩斯州工廠以及柏林工廠有望今年開工,但具體什麼時候開工,馬斯克自己也沒能說清。

    全球銷量大漲,但中國銷量下降

    2021年第二季度,Tesla交付量再創新高——20.12萬輛。這也是Tesla首次在一個季度內交付超過20萬輛汽車。

    加上一季度交付的18.48萬輛,上半年,Tesla電動車的交付總量達到38.6萬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成績,已完成年交付75萬輛目標的一半。

    但就中國區來看,情況不容樂觀。Tesla的財報中通常只披露全球數據。根據乘聯會數據,Tesla6月的零售銷量為28138輛,這一銷量對比5月份的21936輛有所增長。但是依舊沒能回到3月份的水平。

    Tesla今年3月交付35478輛,創歷史紀錄。但4月份發生了「剎車失靈」維權事件,自此之後,Tesla在中國區的銷量就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4月份,銷量暴跌了67%,當月只交付了11671輛。也是因為近3個月的銷量下滑,Tesla2021年第二季度在中國區的零售銷量為6.17萬,比一季度下降了10.87%。

    其他電動車品牌的銷量則正在飛速趕超,比如比亞迪6月份交付了40317輛新能源車,上汽通用五菱6月份交付31285輛。國內造車新勢力蔚來6月份單月交付量首次超過8000台(8083台),按年增長116.1%。這些原先Tesla不屑一顧的小弟,如今已經崛起甚至開始搶奪Tesla的地盤。

    (深燃授權使用)

    安全事故的負面輿論,的確對Tesla二季度的中國市場帶來了影響。

    投資人以及分析師都在觀望Tesla能否處理好在中國市場的輿論危機。「對Tesla來說,中國的增長故事是最重要的。」韋德布殊(Wedbush Securities)的證券分析師就曾指出:「這是Tesla的主要市場,我們相信他們明年40%的銷售額將來自那裏。我認為這是股價上漲或下跌的關鍵。」

    為了留在中國,Tesla正在「補課」。比如,6月26日,Tesla計劃召回28.5萬輛進口Model 3及國產Model 3、Model Y,並且破天荒地對此次召回事件深表歉意。

    炒比特幣虧了2300萬美元

    儘管Tesla已經連續幾個季度都實現了正向盈利,但這其中水分不少。比如,2021年一季度,Tesla 4.38億美元的淨利潤,有5.18億美元的碳排放積分收入和炒比特幣賺的1.01億美元做支撐。

    (深燃授權使用)

    二季度,Tesla 11.42億美元的淨利潤超出市場預期,這也是它首個季度淨利潤超過10億美元。

    談到Tesla的財務狀況,逃不開的關鍵詞就是碳排放積分收入以及炒比特幣。

    一季度,Tesla靠炒幣賺了1.01億美元。但比特幣的價格自4月份的峰值以來已經下跌了大約一半。從財報中的披露來看,二季度,Tesla因為比特幣價格暴跌,賬面計提了2300萬美元的虧損。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Tesla的碳排放積分收入都很高,是盈利的重要來源。但是,賣碳排放積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如今,Tesla已經失去了一位「大客户」。向Tesla買碳排放積分的大客户菲亞特汽車公司(FCA),已經在1月宣佈和PSA合併為Stellantis集團,引入PSA的電動車業務,由此FCA不再向Tesla購買積分。

    二季度,Tesla的碳排放積分按年減少了17%,僅為3.54億美元,比前四個季度中的任何一個季度都低。

    不依靠碳積分這門生意後,Tesla如何實現了淨利潤的增長?

    賣車是一方面。Tesla在二季度交付了超過兩萬輛Model 3和Model Y,Model S的銷量僅為1895輛。Model Y的大獲成功顯然提振了Tesla的業績。而Tesla的整車毛利率也在不斷提高,已經達到了28.4%。財報披露,Tesla的供應鏈成本正在不斷降低。

    除此之外,Tesla更大的野心在於賣軟件。國泰君安證券研究認為,Tesla未來的盈利模式已經非常確定,把硬件價格做得很低,基本上能以成本價賣,更多通過後端軟件市場來收費,實現盈利。

    如今,Tesla正在逐漸實現它的賣軟件計劃。7月初,Tesla車主期待已久的「完全自動駕駛(Full Self-Driving,以下簡稱FSD)」系統正式對外開放,該系統被稱為beta 9。最近,Tesla又推出了全自動駕駛訂閲包,新用户為每月199美元,此前,Tesla以10000美元一次性完全支付的方式銷售完全自動駕駛套餐。

    知名科技分析師吉恩-蒙斯特(Gene Munster)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訂閲選項可以加速FSD的採用。這是Tesla提高利潤率的長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將加強該公司的運營模式。

    工廠遲遲不開工,新產品又要跳票?

    上半年的業績亮眼,但Tesla不能鬆口氣。

    要實現今年銷量增長率50%的目標,Tesla必須加快全球化的佈局以及生產。

    在二季度,通過電話會議,Tesla傳遞了這麼幾個訊息,首先是,上海超級工廠完成了作為公司主要汽車出口樞紐的轉型。上海工廠正在為Tesla的全球市場供貨。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Tesla的柏林和德克薩斯兩大工廠什麼時候開工生產?

    德國柏林超級工廠是Tesla的第四座超級工廠。按照計劃,德國柏林超級工廠正式投產後,將用於生產電池、動力系統和整車(從生產Model Y開始)。該工廠第一階段的重點是生產Model Y,目標是每周生產10000輛。此外,4680電池或將率先在德國柏林量產。馬斯克曾表示,計劃讓柏林的電池生產廠年產能達到100GWh,可能擴大到200到250GWh。100GWh已經是當前全球最大電池工廠Tesla內華達廠產量的兩倍多。

    Tesla最初預計柏林工廠將於2021年7月投產。但是,柏林工廠遲遲審核沒有通過。Model Y、4680動力電池等等種種計劃不得不擱置。

    在電話會議中,馬斯克頗為模糊地回應稱,柏林工廠將會在今年晚一些投入生產Model Y。至於具體晚到什麼時候,馬斯克沒再透露。美國這邊的德克薩斯工廠倒是發展得比較迅猛。按照馬斯克的話說:「一年前什麼都沒有,一年後有一個幾乎完整的大工廠。」電話會議透露,德克薩斯州的工廠已經開始部分調試,也是今年晚些時候生產Model Y。

    市場更為關心的是,4680電池進行到哪一步了?所謂的4680電池顧名思義就是單體電芯直徑為46mm、高度為80mm的圓柱形電池。

    松下電動汽車電池業務策略主管長崎彰明在一次採訪中指出,像4680型電池這種新型電池是「讓更廉價電動汽車能夠大規模推廣的關鍵所在」。更廉價但效能更高的電池,對於一家高速增長的新能源車企來說至關重要。

    此前,馬斯克取消了續航里程最長的Model S Plaid+車型,並推遲了4680電池上市的時間,因為該款車型使用4680電池,因此引發了市場擔憂。

    這一次,Tesla在電話會議中傳遞出了好消息。Tesla表示4680電池的開發「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我們實現批量生產之前,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在改進電池的製造工藝方面。並且,馬斯克指出,Tesla正在與其現有供應商合作為其車輛生產4680電池,4680電池已經成功地對其車輛的新設計進行了碰撞測試,這些電池將被安裝到結構框架中。

    在工廠、電池之外,Tesla的電動皮卡Cybertruck,量產依舊遙遙無期。Tesla表示,在位於德克薩斯州的工廠開始生產 Model Y 之後,Tesla才會在德克薩斯州增加Cybertruck的生產。而Tesla之前承諾於今年推出的半掛Semi,再次被推後了量產時間,變成了2022年。

    工廠能否順利開工、電池能否順利研發量產、能否推出下一個爆款車型,這成為了Tesla接下來要面臨的三個至關重要的難題。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