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世界500強」背後的六大真相

    「世界500強」背後的六大真相

    最近,《財富》雜誌公布了2021年世界500強(以下簡稱500強)企業名單,在中國引發了很多關注。

    因為,不少中國企業有500強情節。今年,中國大陸企業上榜數量連續兩年超過了美國。此時,我們應該打破500強迷思了。

    1995年,《財富》雜誌首次公布世界500強(以下簡稱500強)名單時,上榜美國企業151家,日本企業149家,兩國數量幾乎相當。當年美國GDP全球第一,為7.64萬億美元;日本GDP第二,為5.45萬億美元;日本GDP佔美國的71%。

    2020年美國500強企業數量為122家,中國含香港為135家,中國超過了美國。此年,美國的GDP為20.9萬億美元,中國為14.73萬億美元,中國為美國的70.5%,中國早在2010年替代日本成為世界GDP第二的國家。

    25年以後會如何?中國的GDP會超越美國?中國的500強企業數量會大大超越美國?我們不會認為日本企業的實力在1995年超過了美國,我們也不會認為中國企業的實力在2020年超過了美國企業。

    500強只是企業營收規模指標。也許是巧合,當日本和中國的GDP都在只有美國的70%時,500強企業數量卻相當於美國甚至超過了美國。有意思的是,這個榜單是美國雜誌排的,如果美國人不在意這個指標,那中國人就更不應該在意。

    因此,500強企業只是以營收規模論英雄、排座次,雖然簡單明瞭,但是以偏概全。

    「500強」企業以偏概全

    「500強」排名很抓眼球,但其至少有兩個不足。

    首先,2020年「500強」入門門檻是240億美元,它有利於產生大規模企業的產業,名單上的企業只涉及「全球產業分類標準(GICS)」158個產業中的96個。例如金融大類產業裏有109家企業,其中保險公司有50家,銀行有48家;能源產業裏有38家;而只有1家500強企業分佈的產業有29個,詳見詳見下圖1、下表1。

    (巨子製圖)
    (巨子製圖)

    美國的500強企業涉及56個產業,其中22個產業裏只有1個企業;中國的500強企業涉及48個產業,其中20個產業裏只有一個企業。因此上述數據證明500強企業偏於具有規模效應的產業內,不能代表各行各業的企業。

    其次,「500強」企業不考慮效益,在500強名單中,虧損企業有69家,佔總量14%。其中6家企業的虧損額高於100億美元,詳見表2。

    (巨子製圖)

    利潤是偉大企業的重要標誌

    蘋果公司今天當之無愧綜合排名全球第一企業,市值和利潤都是第一,營收排第六。蘋果公司2020年的利潤為574億美元,是500強最低門檻240億美元營收的2.4倍,不知道這樣的優勢還能持續多少年。

    以創新引領的高科技公司超越曾經的能源公司、零售公司、金融公司、汽車公司等而佔據世界第一的位置,總是令人欣慰。

    在世界500強中利潤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只有43家。其中美國21家,中國11家(其中台灣1家),日本3家,德國2家,瑞士2家,沙特、韓國、俄羅斯各1家。剔除金融和能源企業,則有27家,這些企業是在全球市場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成果,應該為全世界人民共同欣賞、共同享用。

    事實上,這些企業也是世界人民在市場上用真金白銀投票選舉出來的好企業。

    如果把利潤和營收各佔權重0.5計算排名,前十家企業如下:1、蘋果,2、沙特阿美,3、巴郡哈撒韋,4、亞馬遜,5、工商銀行,6、豐田汽車,7、谷歌Alphabet,8、沃爾瑪,9、三星電子,10、聯合健康。見表3。

    (巨子製圖)

    可圈可點的中國公司

    中國企業在這個榜單上非常亮眼,在前50名中有13家,在前100名中有27家。根據財富官網提供的數據,上榜中國大陸企業銷售收益率與去年持平,約為5.4%;淨資產收益率比去年下降,約為8.7%——均超過500強的平均數,低於美國企業的6.5%和11.8%。

    排名前50強的13家企業中,剔除金融業企業後有6家中字頭央企: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中建、中鐵、中鐵建,其平均銷售利潤率是1.5%。後面還有中交的利潤率是1%,五礦是0.6%,山東能源是1.2%,南方電網是1.2%。在前100強的27家中國企業中,除了金融機構和中國移動之外,銷售利潤率都非常的低下,原因需要另外分析。

    排名前50強的13家中國企業中有3家民營企業:中國平安、鴻海精密、華為。中國平安銷售收入排在第16位,利潤排在第19位,是保險產業老大,其營收、市值和利潤都把第二名甩的很遠。鴻海精密是中國台灣企業,其核心事業在中國。它在國內A股的上市公司名稱為「工業富聯」。

    在全球電子製造業服務產業中,按照我們的綜合計算,工業富聯因為年平均市值高於鴻海精密,因此全球排名第一,其實他們是一家人,鴻海精密的主要事業和業績在中國大陸,從政治上到經濟上我們都認為它是中國企業。

    華為的營收排名44位,利潤排名48位,從產業分類看,華為跨了通信設備、電腦硬件、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半導體產品等產業,但我們暫時把它歸入通信設備。

    在500強榜單上,它的營收高於思科,根據我們的綜合計算方法,它也排在思科前面,是全球產業老大。在500強前100名裏中國有16家企業,其中民營有4家:京東、阿里巴巴、恆力、正威,京東與阿里歸屬於網路與直銷零售產業,恆力與正威分別歸屬於化纖產業和金屬非金屬產業。

    阿里巴巴營收排名63,利潤排名14,產業綜合排名第二,僅次於亞馬遜。另,騰訊營收排名132,利潤排名第13,在互動媒體與服務產業中排名第三,前面是谷歌和臉書。按照我們對市值、營收、淨利的綜合計算,騰訊是當前中國上市公司中的第一企業。

    國資委網站自8月2日幾乎同步發布了對500強的中國國有企業的分析,據統計,在135家中國大陸(含香港)上榜公司中,有49家央企,33家地方國企,14家財政部及地方財政廳出資國企,共計96家(含控股企業),佔中國135家的71%。

    在中國最大規模的135家企業中,國企佔96家,民企佔39家,這個比例值得進一步商榷。其形成原因、產業分佈、市場化程度、效益狀態,對國民經濟的調控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於企業陣營的思考

    在全球市場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企業沒有陣營之分,基本以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在全球市場上形成競爭與合作關係,優勝劣汰。但自從美國以政治手段對華為和一系列中國企業打擊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據初步統計,從2018年8月起,美國政府分15輪將中國432家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進行制裁,其中涉及中國500強企業6家:航天科工、中電科、中廣核、華為、中船、中交。其中有三輪是專門針對華為公司的,例如2019年5月列入68家,2019年8月19日列入46家,2020年8月17日列入38家。

    其中台北迅威科技和香港上環Smartcom公司,從名字上根本看不出來與華為有什麼關係,可見美國政府之精心。這種蠻橫無理的行為導致華為公司2021年上半年銷售收入下降30%。美國甚至無理拘傳扣押華為的孟晚舟女士。在這樣的形勢下,人們不禁要思考別國是否可以同樣的手段對付美國企業。

    如果中國也相應對等把美國432家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進行制裁,對其中某家企業在全球分佈和關聯的100多家進行嚴格制裁。這個國際市場會如何改變?這個世界會如何改變?中國對美國的制裁可以同樣先針對美國的科技企業,如蘋果、微軟、思科等,也可以先針對消費企業,如沃爾瑪、麥當勞、寶潔等企業。

    因此,這種現象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企業陣營的問題,思考不同國家陣營的企業勢力問題,思考全球產業生態圈和供應鏈的重新劃分問題。

    國家強大的基礎在於經濟,經濟強大的基礎在於產業,產業強大的基礎在於企業。世界500強企業沒有考慮產業因素,這正是我研究全球企業產業分佈和排名的起因。在此,我們姑且對500強的國別進行一些分析。

    從單個國別看,中國143家(含中國台灣8家),美國122家,此兩國共265家,佔了53%。加上日本很穩定的53家,共310家,佔62%。其它共有27個國家182家。超過10家以上企業的國家只有7個:德國、法國、英國、韓國、瑞士、加拿大、荷蘭。

    毋庸置疑,企業是國家經濟基礎的核心力量,如果美國以政治手段制裁中國企業的邏輯可以成立,則其它國家也可以同理對美國企業進行制裁。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發生,尤其是祭起意識形態的旗幟來劃分市場、國家陣營和產業生態圈。

    但是我們不妨思考和預測如果世界形成兩個或者三個市場和產業生態圈是什麼狀況。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只能在這樣的局面中儘量維持在G2和G3之間的平衡和良性競爭,以保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存在?如果發生戰爭會是什麼狀態?

    從產業生態圈的角度看,如果美國不改變對中國企業的態度,兩個產業生態圈的形成和對抗會是必然的,中國和世界不得不為此做好準備。

    500強的產業分佈

    在我們排定的158個全球產業老大中只有60個列在500強之中,說明96個產業老大沒有達到240億規模的營收底線。同時也說明了500強的產業分佈很不均衡,沒有涵蓋眾多產業的領軍企業。

    例如在金融產業裏,共有17個四級產業,但只有再保險、財產與意外傷害保險、多元化保險、人壽與健康保險、多元化銀行等8個產業有公司進入500強,其中多元化銀行產業裏產生40家500強,人壽與健康保險產生23家500強。

    分析了500強企業,更加堅定了我們開展全球產業領軍企業分析的信心,這是我們對全球產業研究分析的副產品。我們用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了全球每一個產業的前四家領軍企業(借用經濟學C4的概念)和排名第一的全球產業老大。與500強排行榜相比,具有2個特點:

    一是具有全產業分佈的特性。

    二是對銷售收入、市值和利潤進行加權計算。

    舉例說明,中國國家電網不可能是全球第二和中國第一的企業,因為其利潤太低。特斯拉不可能是全球汽車產業老大,儘管特斯拉的市值是這個產業前八名的總和,但是其銷售收入只是豐田汽車的九分之一,利潤是其三十五分之一。

    因此我們排出的全球產業老大158家和全球領軍企業632家反映了全球市場全部產業的真實狀況。

    在這個時代,中國應該擁有全球胸懷和全球視野,應該有對全球主權國家信用和全球企業信用的評級公司,應該有對全球大學的排行榜,應該有對全球企業的排行榜。我相信我們的全球產業領軍企業排行榜會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標準對全球企業進行一種有益的排名,與美國《財富》《商業周刊》和《福布斯》的排名相得益彰。

    日本的產業與領軍企業

    在目前的中國產業發展中,毫無疑問我們對標的是美國和美國企業,但也需要瞻前顧後,看一看各方面都處於第三的日本。

    日本產業和企業在經濟停滯的20多年中頑強的生存和發展,令我們印象深刻。日本在500強中多年保持53名左右的數量,其中很多企業都是明治維新時代的產物,是百年老店,其品牌地位也十分鞏固。

    例如:豐田、本田、日產、日立、索尼、松下、富士通、佳能、鈴木、馬自達、東芝、日本電氣、三菱、三井、住友、丸紅、伊藤忠,等等。

    相比之下,中國的企業歷史短、品牌弱,我們很難如數家珍似的脱口而出一系列中國知名品牌,中國企業也還沒有經受過以百年為單位的大經濟周期起伏甚至戰爭的歷史檢驗。

    在我們對全球產業領軍企業的研究中,日本依然處於明顯的第三位。在158個產業中,美國的產業老大企業有73家,前四名產業領軍企業有247家;中國的產業老大企業有24家,前四名的產業領軍企業有112家;日本的產業老大企業有18家,前四名產業領軍企業有61家。

    我們注意到在日本佔據產業老大地位的產業中,前四名領軍企業裏很少有中國企業的身影。在貿易公司與工業品經銷商產業(前四名)、休閒用品產業(四佔三)、商業印刷產業(前二名)、消費電子產品產業(前二名)中,日本企業佔據很強的優勢。在休閒設施、汽車製造、機動車零配件、重型電氣設備、電子元件、互動家庭娛樂等產業具有較強的實力。

    中國的GDP是日本的三倍,但中國的500強企業數量是日本的2.5倍。中國的產業老大企業是日本的1.3倍,中國的世界領軍企業是日本的1.8倍。在產業方面,我們不僅要關注前面的美國,也要關注後面的日本,儘管現在還看不到日本能夠趕超中國。

    展望

    首先,在中美GDP比重為0.7:1的條件下,中國500強企業的數量超過美國,這未必是一個正常現象。中國企業自此必須打破500強迷思,無需以此為榮,無需再追求更多的企業進入500強。

    其次,要看到中國產業老大企業的數量是美國的32%,中國領軍企業數量是美國的45%。中國應該更注重產業的結構、產業老大、產業領軍企業的數量和企業質量,提升企業的創新和科技含量,提升企業效益。

    第三,中國應該平衡好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立統一,在追求民族復興、產業發展、企業強大的過程中,也把握與全球企業的良性競爭與和諧發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四,我們堅信,在第二個一百年來臨之際,可以看到中國的企業質量、產業質量、經濟質量與美國形成等量齊觀的局面。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