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Keep的野望與失焦

    Keep的野望與失焦

    2014年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上,流傳着一個有名的段子:一個保安說自己要做外賣,在一個月內拿到了幾萬塊錢投資,幾個月後錢用光了,換一個方向再來拿錢。

    那幾年是全民創業的瘋狂時代,也是O2O創業大潮。

    在健身領域,那一年出現了一批劍指傳統健身房的新鮮物種,它們或許是一個App,或許是O2O線下健身俱樂部,互為競爭,又集體將槍口對準了傳統健身房。

    幾年以後,王寧的keep成了這批新物種中的佼佼者。

    不過keep並沒有成為傳統健身房最大的威脅,在謀求商業化的過程中,這家公司一度露出了向線下進軍的爪牙,最終又無奈抽身離去。

    幾度轉向之後,keep最終講出了一個關於生態的故事,它切入了產業鏈上游,成為一家運動消費品、內容、服務、線下都想要的公司。

    但什麼都想要,讓這家公司變得不再聚焦,在商業化路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從一個小而美的健身App,成為了一家充滿着不確定性的公司。

    崛起:keep做對了什麼?

    Keep是王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創業,2015年keep App正式上線時,王寧只有25歲。

    創辦keep之前,王寧唯一跟創業有關的嘗試,是上大學時跟同學開發了一款打通學校教務系統的軟件「超級課表」。

    與王寧有關的故事裏,超級課表只是小打小鬧。令外界印象更深的是,大學畢業前夕,王寧靠着百度貼吧上零散的健身方法,成功瘦身近50斤,成了一個「減肥專家」。

    向外界輸出瘦身經驗,是 keep最初的創業驅動,這種完全從用户需求出發的打法,也幫助keep完成了原始的用户積累,上線105天后,keep的用户就超過了100萬。

    接下來的幾年裏,keep的用户數量穩步增長,年初衝刺美股的消息傳出時,用户數已經突破3億,成為健身垂直領域的獨角獸。

    早期keep也備受投資人青睞,從2014年到2016年,相繼完成了從天使輪到C+輪戰略融資,資方陣容強大,包括紀源資本、晨興資本、騰訊等。

    (市值榜授權使用)

    在keep的發展歷程中,最核心的成功要素,在於其從一開始就很幸運地抓住了用户。

    具體來看,keep做對了以下幾點:

    1、用對了運營策略。推出獨立App之前,keep通過公眾號內容輸出、及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內容分發,吸引了一批忠實粉絲。這種打法與早期的魅族與小米有異曲同工之處,後兩者都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粉絲維護,並根據用户反饋對產品進行迭代優化。

    2、切對了用户需求。王寧將大部分的健身用户定義為追求70分的用户,這部分用户的需求更加簡單直接。keep將運動課程進行了標準化結構化整合展示,配合極簡的UI設計,做到了基礎化(輕巧)、標準化(傻瓜式)、移動化(隨時隨地)這三點。

    3、放大了工具屬性,沒有過早商業化。2014年,另一款健身App咕咚估值到了1.5億美元,健身減脂指導網站薄荷網用户規模達到2000萬。但在這之後,咕咚和薄荷網都陷入了對產品形態的搖擺,咕咚從智能運動硬件重回軟件和社交,薄荷網轉向減肥食品電商,給了keep突圍的空間。

    4、講了一個好故事。健身和運動都是反人性的,keep早期的產品設計裏,通過引導用户打卡和分享、將卡路里燃燒量等精準量化、幫助用户制定周期性目標等,都起到了刺激用户粘性的作用,再到2016年keep推出「自律給我自由」的價值主張。

    有了用户規模只是第一步,工具類應用的演化路徑大同小異,積累起一定量的用户基數後打造社區,再圍繞用户時長進行商業變現,變現途徑也無外乎電商、內容付費、增值服務、O2O等。

    Keep後來的演進策略也是基於這一路徑,以2016年4月上線電商業務、2018年3月拓寬用户場景為界限,這家公司完成了從工具應用到平台再到生態的切換。

    不過在這個不斷長大的過程中,如何商業化成了keep如今最大的難題。

    碰壁:陷入商業化沼澤

    從產品角度而言,keep是成功的,但當keep成長為一棵大樹,從衡量一家公司的視角來看,它走進了沼澤地。

    keep從工具類應用起家,而應用工具最普遍的商業模式,就是基於流量進行變現。

    王寧顯然不想讓keep變成一家靠售賣流量為生的公司,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提到,「keep不是在做一款App,而是想做一個品牌,一個最酷的體育運動品牌,App只是我們的出發點。」

    從keep近幾年的商業化佈局來看,王寧的確在為這家公司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2018年以前,keep的變現嘗試比較克制,之後加速商業化,模式開始變重。

    電商業務上,2016年4月keep上線電商業務,不過入口一度被埋的很深。初期售賣的產品主要是貼牌,王寧曾表示,考慮到倉儲、物流能力,keep在電商上的投入並不多。

    不過從18年至今,keep發布運動服飾品牌keepup、智能硬件品牌keepfit、輕食品牌keeplite,開始做重電商。

    運動內容方面,2018年9月,keep推出會員訂閲模式,再到2020年,推出互動直播健身課,今年的「春響」發布會上,keep表示將大力投入做官方自制IP內容和構建開放平台,推動PUGC和品牌機構的內容供給。

    再到線下,keep推出線下空間keepland,也就是線下健身俱樂部。

    至於廣告,keep的投入並不大,用王寧的話說,廣告變現是最簡單的,「keep在捎帶做」。

    王寧在keep用户破億時發布的內部信中稱,keep要做「連接」,後來圍繞keep的眾多商業化佈局,他想講的是一個閉環生態的故事,即以keep App為頂點,連接城市和家庭場景,圍繞這個閉環,做涵蓋用户「吃、穿、用、練」的運動消費品。

    不過隨着模式越做越重,keep陷入了一些不利局面:

    1、戰略搖擺。2018年初王寧接受媒體採訪時稱,keepland當年會在一線城市全部佈局,還有準一線城市,每個城市保守兩到三家。但去年3月,keep關閉了其位於上海的三家門店,收縮回北京,當前其在北京的keepland約在10家左右;

    此外,2017年keep宣佈從移動健身教練定位向「自由運動場」定位升級,在原有室內健身場景的基礎上向室外場景拓展,但2019年底,在公司內部的戰略會上,王寧又換了說法:家庭場景是未來幾年非常重要的優先級;

    2、多點作戰。線下運動空間,有超級猩猩、樂刻等強敵;做智能硬件及服飾,行業內已有SuperMonkey、佳明運動手錶、小米華為手環、Nike等對手;甚至圍繞內容佈局做增值服務,其也面臨着B站、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的競爭;

    生態入口keep App的吸引力正在減弱。這集中體現為用户時長的下跌。據媒體報道,2017年以後,keep的用户使用時長開始呈現下跌趨勢,這對keep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

    不確定性:keep失去了向心力

    健身產業鏈中,處於中游的平台服務商直接對接用户需求,包括傳統健身房、新型健身俱樂部、健身App。

    2014年O2O熱潮興起之時,超級猩猩等新型健身俱樂部相繼入場,一時之間,它們被視作是傳統健身房最大的競爭對手。

    樂刻、超級猩猩等新型健身俱樂部,主打按次付費、提供標準化課程服務,本質上做的還是線下生意。

    Keep實際上是另一個物種,其更偏向產業鏈下游角色,底色是內容社區。

    如果keep始終選擇做一款工具應用,那它很有可能觸及到天花板。工具類應用,尤其是內容型應用,普遍面臨着兩個難題:一是用户規模存在天花板;二是基於用户做商業變現,會陷入用户體驗和商業化的矛盾中。

    聚焦到運動健身領域,keep還面臨着為別人做嫁衣的不確定性,當小白用户成長起來,其會不會再為內容付費,會不會繼續留在這個生態裏,並不好說。

    今年4月,keep副總裁劉冬公開表示,「商業化方向非常清晰,一個是運動消費品GMV,一個是線上的服務,最終希望能夠在運動解決方案上產生一些增值服務。」

    如果再考慮到keepland在線下佈局基本停滯,那很容易能得到這樣一個結論:keep在商業化上繞了一大圈,最終還是回到了線上,按照其現在的商業化佈局,keep最終將變成一家賣健身器材、賣內容、也賣服務的電商平台。

    這樣來看,keep的野心其實已經很明顯了:成為下一個Peloton。

    Peloton當前是全球最大的互動健身平台,最大的特點便是將家用健身器材、網路社交軟件以及健身美體內容結合在了一起。

    從營收結構來看,Peloton收入主要來源於網路健身產品和訂閲內容兩部分,前者佔比更高。今年一季度,互聯健身產品為Peloton提供了79%的營收。

    keep與Peloton在路徑上並不一樣,Peloton首先是一家硬件產品公司,以硬件為基礎延伸出平台,keep則完全相反。

    換句話說,keep與Peloton最大的不同,實際上是生態入口的不同。Peloton以產品吸引用户,keep則是要引導現有用户購買他們的產品。

    從這一點來看,Peloton底子裏更像一家科技公司,keep則是一家網路公司。

    以硬件作為生態入口的商業模式已被多次證明,最佳的代表是蘋果。但從內容轉向做硬件,成功的案例卻少之又少。

    如上文所述,keep自2018年全面商業化以來,在多點出擊的過程中,已經有過多輪試錯,王寧曾經信誓旦旦說要重做線下keepland,但最終這個計劃還是流產。曾經大張旗鼓地講出一個包含家庭場景、生活場景、城市場景的生態故事,但去年底又再收縮,這才走上了Peloton的老路。

    如今衡量keep的成長性,無外乎三個層面:App的數據如何、內容做的怎麼樣、消費品賣的怎麼樣。

    《2019-2020中國健身房市場發展白皮書》顯示,疫情期間,keep的MAU按年增長了20%,但到了2020年下半年,keep的月活數量跌回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

    在內容方面,keep要貼身肉搏的是抖音、B站等綜合性內容分發平台,且它們都在加大對垂類內容的佈局力度。

    keep此前稱其消費品已經達到10億+規模,沉澱了超800萬消費品用户,但重點在於增速是否可持續。一方面在於產品是否能打,keep當前的主推產品是跑步機,但這款產品在便捷性、智能化、價格等方面,尚未表現出強勢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可能是keep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那就是國內健身人群的低滲透率。三體運動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健身人口滲透率僅為4.9%,作為對比,在英國這一數據為14.9%,美國為20.3%。

    也就是說,keep所處的依然是一片藍海市場,但如今它想成為下一個Peloton,卻也是一條艱難無比的路。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