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阿里行動 開出對外泄露「性侵指控」帖子的10名員工

    阿里行動 開出對外泄露「性侵指控」帖子的10名員工

    阿里的價值觀,再一次展現了它的鋼鐵意志和閃電效率。

    8月30日,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將開除對外泄露關於「性侵指控」帖子的10名員工。

    要知道,8月8日,張勇在阿里內網發帖還在用「震驚、氣憤、羞愧」表達對這一事件的感受。同時,張勇還表示,「阿里的每一個人必須有深刻的觸動、反思和行動!」

    結果,阿里的反思暫無下文,行動卻「明晃晃」亮出來了。

    去年7月,阿里內網曾有一場規格極高的直播活動,張勇、童文紅和蔣芳同台。

    整場直播最大的亮點,是一條彈幕:

    「低P碰紅線,低P沒了;高P碰紅線,紅線沒了;高P碰考試,考試也沒了。」

    這就很叫人擔心,那些泄露阿里6000員工內部聯名倡議並讓其登上熱搜第一的員工,不知會讓什麼東西沒了。

    以往的阿里,不管是在內部管理上還是對外形象上,一直都特別強調價值觀。可以說,價值至上幾乎就是阿里自我宣稱的代名詞。那麼,此次火速決定開除10名員工,到底維護「誰」的價值觀呢?

    更有必要進一步追問的是,阿里一貫號稱重視的價值觀,怎麼就變成了薛定諤的價值觀呢?

    阿里的價值觀為誰服務?

    此前,周某曾用多種手段尋求幫助,包括但不限於找HR和更高的管理層,可結果都是被無視。在這種情況下,這10名員工將文章轉發出去,幫助當事人讓更多的人關注到,算不算捍衛阿里的「正派價值觀」?

    按照阿里價值觀,周某事件發生後應該迅速引起上級、人力資源部門乃至最高管理層的應急和處置。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面對當事人在公司激烈的反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阿里高層竟然「都不知情」。張勇在內網文章燃爆後的第二天才作出反饋,「震驚、氣憤、羞愧」。

    從情理上看,阿里能做到的似乎「技止於此」,不想,事情本身還未平息,阿里反手就要把外傳文章的「10名員工」給開除了。拋開情理,從法理上來說,阿里的這種做法能站得住腳嗎?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定,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有權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否則,系違法。那麼,這10名員工到底有沒有「嚴重違反」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

    首先,阿里是否有明文規定的「政策」,規定員工不得將內網內容對外發布且該規定是否已經在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過,通過平等協商確定並且已經以適當的方式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如果上述任一環節沒有做到,那麼阿里開除員工行為就要受到質疑。

    其次,該10名員工的轉發行為,是否屬於嚴重違反阿里的規章制度。依照常理,阿里可能存在將內網訊息定為密級並採取一定保密措施,但是,從轉發出的訊息內容來看,從法律上基本排除會將該訊息定義為商業秘密。

    此外,在面對涉及違法犯罪、違反公序良俗的訊息時,在同時作為公民的員工眼中,公司規章制度與法律義務,孰高孰低?

    特別是猥褻罪屬於公訴案件,如觸及刑法,任何人都是可以向公檢機關報案。「10名員工」儘管是在公網轉發,但從結果上看,已由公檢機關介入,因此,阿里也難以將這界定為商業秘密甚至保密訊息。

    最後,該10名員工的行為是否給阿里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輿論風波對阿里的聲譽肯定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主要原因是阿里自身存在管理缺陷,與前者之間並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阿里至少必須舉證得到認定。

    因此,只談法理的話,阿里的行為也站不住腳。那麼,阿里的選擇到底是為什麼呢?尤其是對比2020年的「蔣凡事件」對蔣凡的處罰,與早些年「回扣事件」中被開除的兩名最佳業務員,不得不讓人懷疑阿里的價值觀是不是變味兒了。

    漸漸變質的「阿里味兒」

    阿里開除「10名員工」的行為,正應了一句網友的常用話:不去解決問題,而是去解決掉揭露問題的人。

    如果深挖一下的話,其實背後表現出的是阿里價值至上的鬆動,「阿里味兒」在變質。

    8月8日,在事件發生11天后,也就是周某向公司反映6天后,阿里才做出了處理決定:對曲一辭退,永不錄用;周某所在事業群的總裁和政委引咎辭職;公司首席人力資源官童文紅受記過處分。

    而這,是周某在大庭廣眾之下撒潑換來的,是事件釀成網絡風暴後引發高層關注才換來的,更是以「10名員工」被開除為代價換來的。

    在此期間,時間漫長,公司管理層拖拖拉拉不肯調查,但要開除「10名員工」卻雷厲風行,前後行為反差巨大,也讓張勇所謂的「我們阿里每一個人必須有深刻的觸動、反思和行動」成為了一個笑話。

    老實說,阿里有二十多萬員工,出現少數敗類也情有可原,但問題在於,一貫號稱重視價值觀的阿里,出現了這樣的事情的時候,為什麼在很長的時間裏價值觀都沒有起到作用呢?難道,這也是「阿里味兒」嗎?

    所謂「阿里味兒」,也是阿里內網的名字,不僅所有員工都可以登錄,而且可以暢所欲言。不過,去年8月底,阿里內網取消了「P」序列職級顯示,讓員工無法再看到彼此的職級。這可能也是周某事件中,管理層一直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因;如果是,那麼這就是一種制度的倒退。

    對於阿里來說,當年定下的規則是,「內網永遠實名,永遠不刪帖」,簡單理解就是,決不讓員工閉嘴。因此,內網其實是一個透視阿里內部生態文化的機制,其中《致阿里》一事是較早集中對惡化情況進行暴露的事例。

    2021年3月,一名即將離職的年輕基層員工,將發在內網的《致阿里》一文轉到了外網,吃瓜群眾才注意到阿里內部有了對立聲音。在文中,作者將高P(P代表崗位級別)和低P做了對立,核心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你不能一邊抽我,一邊問我愛不愛你吧?」

    對「阿里味兒」來說,本質就是「愛不愛我」。對於這點,阿里在招人時體現得最為清楚集中。因為,在招人之前,阿里的管理者都要嗅一嗅對方有沒有「阿里味兒」,即是否認同阿里的文化,這是加入的前提。

    這次事件,讓阿里自創辦以來堅守的「阿里味兒」呈現出兩面性:

    「你不能一邊抽我,一邊問我愛不愛你吧?」

    對周某事件長期視若無睹,把「10名員工」果斷開除,這是不是「抽打」呢?這樣的阿里,值得「去愛」嗎?

    在「泄露訊息」方面,最近其實還有一個阿里雲泄露用户訊息的事件。當類似事件接連發生後,這就意味着阿里的管理真出問題了。

    當自己有問題的時候,反而去壓制員工發聲的渠道,難道這真能解決問題嗎?

    在價值與利益之間猶豫

    對阿里來說,開除「10名員工」在事實上是壓制員工言論,是背離自己一直宣傳和標榜的「正派價值觀」。畢竟,當「阿里味兒」失去「篩選效用」之後,員工閉不閉嘴就沒有實際差別了。這意味着,在價值與利益之間,阿里這次選擇站在後者一邊。

    阿里對價值的放棄,對利益的偏重,在蔣凡事件中已顯露無遺。當時,阿里公布了調查結果和處分通知:蔣凡未被查出利益輸送的違規行為;但其在公司重要崗位上,因「個人家庭問題處理不當」,引發嚴重輿論危機,給公司聲譽造成重大影響,因此予以處分。

    需要注意的是,蔣凡儘管被「處分」,但仍然留任。而且,調查結果只是說「沒有發現利益輸送」,但對「是否出軌」問題以「個人家庭問題處理不當」輕輕帶過,只站在公司利益即是否「給公司聲譽造成重大影響」的立場上來表態,沒有進一步涉及價值觀層面的判定。

    也就是說,價值觀層面已經不重要了,對公司利益的影響才是重要的事情。由此,阿里堅守的「價值觀」已經被「利益」偷偷掉包,「對公司有利」成為新的價值觀。

    從根本上來講,這跟阿里的處境有關,它在價值與利益之間選擇了擁抱後者。要知道,阿里的組織變得越來越臃腫,反應力適應性越來越跟不上需求變遷。

    放眼過去,都是對手,騰訊、字節、美團等等在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阿里已經優先選擇利益,這是張勇在2020年捨不得放棄蔣凡的根本原因。

    這次,要不要開除「10名員工」,又讓阿里重新站在價值與利益之間選擇的關口。如果阿里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想要重新擁抱「正派價值觀」,那麼可能就需要接受利益的下降,以及一次真正的徹底「反思和行動」。

    這一次真正的徹底「反思和行動」絕不是開除「10名員工」,絕不是再搞一個「6000人的聯合倡議」,而是上上下下的換血,重新激活價值和制度的良性互動,實現新生。

    這種新生,不僅是內部的新生,也應該是外部的新生。

    前幾天,趙薇全網下架,阿里再登熱搜,而且一上就是5個。其中,有一個熱搜叫:

    阿里怎麼了?

    也許我們不知道他們內部怎麼了,但我們知道他們怎麼了。

    他們也知道他們怎麼了。

    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怎麼了,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怎麼了。

    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依然不在乎。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